浏览完整试题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 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 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B. 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 C. 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D. 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B. 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 C. 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 D. 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 B. 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C. 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 D. 国内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 4. 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左支右绌 B. 革故鼎新 C. 众口难调 D. 假以时日 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象贤传 元•虞集 李象贤,讳崇德,长沙醴陵人,世以儒名家,自其父兄以上,多称乡先生。大德中,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者,故丞相楚公阿里海牙之子也,楚公取长沙有功,和尚自幼时总父兵镇长沙,及为帅,颇骄肆。郡有织官,极丝缕文采之良,充贡尚服,和尚辄私取之。廉访佥事李栋以职事将劾治之,和尚惧,使人告李栋于朝,曰“栋立卷强质醴陵民田,实不予直,明年,责民以质取田”。又遣间激怒朝贵故人以事闻。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问之。使者至,和尚召田主若证佐吓之曰:“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至庭,皆符告者言。栋分必死,无口可自解。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不得其辞,狱弗具,立遣遽逮至,即具对,使者徒待一语成之,象贤乃直视田主曰:“吾实见汝得钱,且汝手自阅,天其可欺邪!”制使疑且怒,稍陵辱象贤。象贤曰:“古人有言,名义至重,鬼神难欺,我终不以附会置李公死!”辞气明辨,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众色变,言益错愕,使者乃得其情,栋不死。湖湘之间,人人言象贤,而风纪之司,益憎其人矣。象贤今积官至第六品,所至严而能恕,宽而有制,吏畏民爱,廉不自矜,好贤者固深敬,而忮忌者亦无间言。历官皆在州县,未尝有纤介吏责,又为难能焉。 史官虞集曰:予在国史,执笔论大人君子,勋伐德业甚盛,而世有卓行奇迹,或以微远不见书,悲夫!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虽实与直,犹非是,予不能谓栋说也。呜呼!世之畏威显,诬成人之罪,冤死者何限?奸虐者不足论,彼巽懦不自立,卒自陷于罔人之列,观象贤之护,亦可以少自振乎?悲夫! (有删改) 6. 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 辟:(被)征召 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 迁:调动官职 B. 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问之 杂问:会审 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 讯鞠:审讯 C. 吏畏民爱,廉不自矜 自矜:自夸 勋伐德业甚盛 勋伐:夸耀 D. 而忮忌者亦无间言 枝忌者:嫉(贤)妒(能)的人 卒自陷于罔人之列 罔人:不正直的人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廉访佥事李栋以职事将劾治之 责民以质取田 B. 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 吾实见汝得钱,且汝手自阅 C. 天其可欺邪 益憎其人矣 D. 使者乃得其情 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象贤家族世代以儒学扬名,他的父兄长辈受人尊敬。 B. 李象贤凭真才实学,官至州县,他治理有方,深得民心。 C. 在李栋一案中,李象贤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同流合污。 D. 虞集为李象贤作传,旨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提振人心。 9. 李象贤推崇“名义至重”这一古训,请结合他的言行对“名义至重”加以阐释。(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 顾炎武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②
展开余下试题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人生树下”为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人与树的关系,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 C. 第⑪段“树,在马路上流浪”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同陌路的哀痛。 D. 为了表达对树的敬意和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17. 文章引用《诗经》的语句开篇,有何效果?(8分) 18. 请根据第③——⑧段的文章内容说说“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有哪些含义?写完这些树后,作者在文末又写了在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8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本次红学论坛邀请欧阳奋强先生与大家重温经典,共话红楼,其到来可谓是蓬荜生辉。②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站在学术前沿、注重学科建构和跨学科发展,使红学研究自成体系。③其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想、引领发展为目标。④一百年前,胡适、俞平伯、顾颉刚开创了新红学;也是在一百多年前,罗曼•罗兰在创作《贝多芬传》时感慨世纪初的欧洲:“鄙俗的物质主义压制着我们的思维。”⑤时代的“异”与“同”都让我们深思与忧虑,何以解忧?唯有经典。⑥韩子勇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红楼梦》散发出只有经典才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感受情感的温度。 19. 关于文段中的加点词语和划线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段第①句中的加点成语“蓬荜生辉”使用错误,改为“众望所归”更合适。 B. “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一句中的冒号可以改为句号。 C. “其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想、引领发展 目标”这句话应该删去“为目标”三个字 D. “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一句中的“叩问”不可以替换为“质问”。 20. “87版《红楼梦》是影视改编的经典,欧阳奋强塑造的贾宝玉是荧屏形象的经典,而这一切又都结缘于《红楼梦》这一文学经典”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 放在②③句之间 B. 放在③④句之间 C. 放在④⑤句之间 D. 放在⑤⑥句之间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有人说,“所谓未来,就是现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 学校即将举办2023届高三学生成人仪式。现面向高三各班征集仪式主题词。请你代表自己的班级拟定一个主题词,并说明拟定该主题词的原因。要求: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3)很多成语都是一幅图景。请你展开想象,从“披星戴月”“春风沂水”“车水马龙”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将该成语描摹的情境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要求:符合成语意义,描写细致,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谈到“尊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严”。关于“尊严”,你有哪些思考和认识?请以“浅谈尊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谁没有旅行过?生活中的一次远足,心灵的一次探寻,梦境的一次追求……都可以看作是一段旅程。 请以“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语文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1)我国当前教育短板依然突出,教育还存在考试模式、教育公平、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等各种问题;(2)要适应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避免“卡脖子”现象;(3)要适应当今世界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需要;(4)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未必合理。 6. C 勋伐:同意连用,功勋、功绩。句意:他们的功绩、道德和事业都非常显赫。 7. A A.以:介词,凭/介词,凭。 B.且:副词,将/连词,而且。 C.其:副词,表反问,怎么/代词,那样。 D.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8. D “旨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提振人心”错误。原文“观象贤之护,亦可以少自振乎”意思是“这些人)看了象贤的事迹,也可因之稍稍自我提振吧?”(作者写作此文,旨在学习和弘扬李象贤注重名节和道义,不惧权威、正直敢言的品格。 9.“名义至重”,名节、道义最重要。(1)李象贤在面对要挟,为李栋作证时不惧权贵,秉持公正,坚守住道义;(2)李象贤为官时公正严明,宽严有度,留下了好官的名声。 参考译文: 李象贤,字崇德,长沙醴陵人,世代凭儒者之家出名,从他的父兄以上各辈,大多被称为“乡先生”。大德年间,唯独李象贤凭才华和学识被征召为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是原来的丞相楚公阿里海牙的儿子,楚公攻取长沙有功,和尚年幼便率领父亲的军队镇守长沙,等到做了统帅,非常骄横放肆。郡里有负责纺织的官员,穷尽上等的华美丝帛,将其充作朝廷的贡品,和尚总是私自占取这些丝织品。廉访佥事李栋凭职责将要弹劾处置他,和尚害怕了,就派人到朝廷状告李栋,说“李栋立下田契强行抵押醴陵百姓的田地,实际上没有给钱,第二年,要求百姓凭契约取回田地”。又暗中派人把这件事告诉朝中的权贵故友,以此来激怒他们。于是朝廷下诏书责令中书省御史台派人会审此事。使者到了,和尚叫来田地主人若姓证人恐吓他说:“不按照制使的意图(说话),将有不测之祸!”(田地主人)到了法庭,(其证言)都符合告发者的话。李栋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有口难辩。李象贤在证人之列,正逢他调任广东宪史,得不到他的证词,案件就不能结案。(使者)立刻派人迅速把他抓来,到庭对质,使者只等他一句证言就可以结案了,李象贤却直视田地主人说:“我确实看到你得到钱了,而且你亲手数的钱,老天怎么可以欺骗呢!”制使怀疑而且很气愤,重加凌辱象贤。象贤说:“古人有种说法,名节、道义最重要,鬼神很难被欺骗,我终究不会违心说假话置李公于死地!”语气坚决,无可辩驳,使者虽然充满怒气审讯,(象贤的证言却令)分辩出的真相越加清楚。众人(被象贤的证言吓得)脸色都变了,(田地主人)说话也更加惊慌,使者这才了解实情,李栋也没有被处死。湖湘之间,人人都谈论象贤,而主管作风、纪律的官员,更加憎恶(和尚)那样的人了。象贤现在逐步升官到第六品,到任之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