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0  2022-12-0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平罗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从我认识或认可的人那里获取”。
“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率地筛选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比如某视频弹幕网站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许多内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以民族舞蹈、民乐、汉服等为代表的“国风”内容增长迅速。当前“国风”爱好者已经超过4000万,创作者大多是95后,是热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年轻群体。
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这个过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
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则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可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
数字化时代,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媒介素养。大众文化的圈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选自罗小茗《既要特色,也要共识(网络文化关键词)》,《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圈层”是指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
B. 随着创造和沟通的模式产生,出现了特定文化圈层,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
C. 通过大数据被“精准”推送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完全符合个体的需求。
D. 一个文化圈层的形成可以有助于这一领域文化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述了“圈层文化”,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 第二段以当前“国风”内容增长迅速为例,意在论证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
C. 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大众文化圈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大众文化圈层化出现的一些现象。
D. 文章以数字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为核心,论述客观、辩证,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浏览完整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众文化圈层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
B. 对圈层中的个体而言,要想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就要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
C. 面对大众文化圈层化,要认知其形成过程和原因,在其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有益启示。
D. “圈层”的出现,与面对海量内容时人们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以及文化市场的不断细分有关。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在某一固定的群体范围”错误,原文第一段是“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选项缺少“相对”一词。
B.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第二段“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可见“特定文化圈层的形成”与“创造和沟通的模式的诞生”并没有因果关系。
C.“完全符合”表述过于绝对化。文中表述为“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B.“意在论证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错误,应该是意在论证同好之人的共同深耕,使许多内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即使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众文化圈层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错误。根据第一段“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可知,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就没有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的出现。故选项表达错误。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晒苦,晒老师,晒友,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讲一个晒字,从发出自己小家的装修情况,到晒出各个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
晒苦:一位80后网友发帖倾诉自己的生活和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竟开始惊人相似。该帖中“房奴”“甲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迅速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将上网诉苦作为缓解精神压力的方法,这种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
晒老师: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白领们说,毕业后生活压力太大,在网上“晒晒”老师,和别人分享老师“逸事”,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过一个个晒老师的帖子,很多网友不但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还留下了老师的名字,以及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晒友:晒友,是指晒客们彼此之间互称晒友。“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 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晒” 这一种新的力量还在聚集和成长中,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但显然,它现在的力量就足以让人惊叹。
(节选自豆瓣《什么是晒文化?》)
材料二:
“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晒文化”, 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一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了信息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对晒客而言,“晒”弥补了内心的缺陷,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知识传播。网络“晒文化”秉承共享的精神,晒客更乐于将自己的心境、经历、收获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使知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网络“晒文化”中,晒客通过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增强了分享的动力,看客通过观看和学习,掌握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两者都分别获得了进步。
有“害”一面,晒客个人“晒”的文化内容并非都积极向上。晒客将自己的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其中蕴藏着晒客自己的价值观,一旦看客对晒客的内容产生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同时,“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是一种极为自由,甚至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达,有的没有边际的语言和嬉笑怒骂,拆解了语言的优雅与神圣。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过分关注“及时满足”, 忽略了学习与工作的价值。
进一步说,网络“晒”文化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晒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牟取利润。由于自媒体的受众面广,外加多级传播形式,负面内容由个人覆盖到多人,这类内容的传播容易给社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节选自中国经济网《“晒文化”: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引领》)
材料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源自一位女孩晒出的与男友的微信聊天记录。聊天时,男友向女孩发出52元的爱心红包,作为她购买奶茶的费用——天气转凉,有人惦记,有人爱。“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属性。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会在“晒”中不断关注他人反应,期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社交“爆款”和跟风现象,晒奶茶就是最新的例子。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
但在“晒文化”的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瘾沉迷等新问题。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拼单” 晒图群,则呈现出“晒文化”的另一个侧面。三十几个人“拼单”轮流在豪华酒店里拍照等。这种虚假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可能在网络世界形成负面的价值引导,影响青年一代的三观和认知。


展开余下试题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苏州日报:读懂“晒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巨大的房贷压力,有5成的年轻房奴产生了焦虑情绪,将晒苦行为作为自己解压的方式之一。
B. 在网上“晒晒”老师不仅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还可以留下那些老师以及同学们相处的美好回忆。
C. 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并将作为一种新的力量,长久地生存下去。
D. 晒文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心理与行为。
5. 下列关于“晒”的意义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晒客而言,“晒”可以弥补内心缺陷,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从而降压,放松心情。
B. 在“晒文化”中,晒客与看客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收获,分别获得各自的进步。
C. 晒客的价值观会给看客带来影响,时间一长,会让年轻人沉溺在小世界无法自拔。
D. 朋友圈所传播的消极低俗的内容,给朋友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6. 分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现象的意义。
【答案】4. B 5. B
6. 展现了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关心与交流;同时,这又是一种社交现象,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功能。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有5成的年轻房奴”错。原文是“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可见“5成的房奴”,并不是指“年轻房奴”;
C.“长久地生存下去”错。原文是“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可见能否“长久”的存在,还未可知;
D.“晒文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分享给他人……”缺少信息。原文是“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可见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心情分享给他人,选项缺少这一信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对于晒客而言……从而降压,放松心情”错。原文是“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可见能够降压并且放松心情的是“看客”,不是晒客;
C.“晒客的价值观会……会……”错。原文是“‘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可见“晒”文化的没有固定规则会让青年沉溺无法自拔,而是不“晒客的价值观”;
D.“给朋友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错。原文是“‘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是“可能会”。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及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现象,其实就是“晒”文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和社交意义,就是这种现象的意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指一个女孩从男友那里感受到“天气转凉,有人惦记,有人爱”。结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属性”“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展现了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关心与交流;
结合“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所代表的“晒”文化是一种社交现象,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功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展开余下试题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 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 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 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8. 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7. B 8. ①学术功底扎实;②教学魅力独特;③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的风范;④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9. 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原因: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心理活动;②孟嵋受到江昉先生授课内容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③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的心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错误,曲解文意,情感分析不当。从孟嵋与庄无因对话兼纸条的传递表达中,可以看出二人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庄无因希望年轻、有文化的孟嵋走文化救国的道路,而孟嵋想的是直接投笔从戎,二者观点有分歧,但是从“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语句看出孟嵋理解庄无因对自己的关心和好意,只不过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内心断不会“愤愤不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等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江先生的学术造诣非常高深,而讲课内容非常有趣,所以学生非常多,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江先生具体讲到“魂魄毅兮为鬼雄”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区别是重点突出了“毅”字,呼应了标题,也表现了他为抗日呐喊的爱国情怀和勇毅的精神。
从“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等语句可以看出作为堂堂的大学教授的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敬业奉献的执着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能力。
从“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看出她的正义情愫,渴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情怀;从“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表现了她对战争旷日持久的郁闷和报效祖国的想法;从“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可以看出她坚定从军、保家卫国的决心。
而触动内心变化的原因,一个是抗日当下的大局势使然,凡是有热血的炎黄子孙都有为祖国的独立、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愿望,加上江先生讲课内容的激励,使孟嵋深受洗礼。另外和庄无因的对话:是抗日救国,还是文化救国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了她的革命动机;最后,家里面小弟参军的愿望和父亲送走一批学生参军等因素的鼓舞,最终促使孟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石嘴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