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3  2022-12-0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而形成系统性保护,城市是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既是城市的生命、城市的根和魂,在互联网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语境中,又是提炼中国故事、自塑文化形象的抓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现实载体,承载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情感和记忆,积淀和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文化传承的城市,一定是有灵魂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城市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和世代传承,城市生命根脉将无以延续。修复和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就在于守住历史文化传承,守护城市的生命之源。
近些年,一些城市盲目开发建设,割断了历史文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遭到人为损毁,之后却又通过“制造假古董”来亡羊补牢。一些城市出现众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的仿古商业街,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失去应有的历史信息和真实价值。此外,由于时间的冲刷,部分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
曾经,城市历史文化空间被破坏、文脉被割裂,数百年乃至千年以来,那些渗入城市肌理、沉淀出的独特记忆和标识日渐式微,这实际是城市文化之殇。城市文化之殇导致“千城一面”“无地方性”的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精神价值被异化和隐没,产生的将是繁华散尽的失落。如果不控制和改变这种状况,任其泛滥,城市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必将一步步被销蚀。毋庸讳言,城市文化要发展和创新,但若脱离其根脉,必然只能是外部机械模仿、臆造,毫无生命力可言,甚至导致市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近些年,在文化自信得到深度阐扬的背景下,很多城市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着手保护和治理,并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南京从集庆门到定淮门段的外秦淮风光带、幕府山风景区、玄武湖等区域的文化环境整治,重现了六朝都会的繁华景象。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历时2000多年不易其址、不更其名,蜀文化正在成为一张享誉海内外的城市名片。福州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全面修缮,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思想变迁,也成为福州城市性格、风俗和文化的代表符号。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文化治理水平。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切实把历史文化根脉的保护和传承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发展规划。在城市更新行动中“要有敬畏之心”,保存好城市历史记忆,增强“地方性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守住城市的生命根脉。这本身也是对城市的文化尊重、文明敬仰和家园厚爱。
(摘编自尹才祥《城市开发不能割断历史文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开发须抓住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城市失去这些就失去了生命


浏览完整试题B. 很多城市破坏了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环境,割断了历史文脉,丧失了发展优势。
C. 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导致“千城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
D.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一种绣花功夫:对城市每寸土地都要进行细致的美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引述“十四五”规划,为论证城市开发“不能割断历史文脉”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文章指出一些城市盲目开发导致其历史文化遭严重破坏,使论点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C. 文章列举南京、成都等事例,论证了有文化自信的城市才能够塑造优秀的城市形象。
D. 文章以“近些年”两次引出关于城市开发的内容,前述缺点,后论成就,对比鲜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能修复和保护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往往是有灵魂有活力的城市。
B. 如果一个城市热衷于制造假古董和建设仿古商业街,则其历史文脉就会被割断。
C. 城市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破坏历史上渗入城市肌理、沉淀出的独特记忆和标识。
D. 培养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应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第一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有明显的“北轻南重”的特点,轻稀土以包头、四川、山东等地矿为主,重稀土以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矿为主。
稀土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镧、铈、镨、钕……)15个元素和21号元素钪、39号元素钇(共17个元素)的总称。可分成轻稀土、中稀土、重稀土。已发现的最重要的稀土矿物有氟碳铈(镧)矿、独居石、磷钇矿等。比如氟碳铈矿,用途广泛,它是提取铈族稀土元素的重要矿物原料,铈族元素可用于制作合金,提高金属的弹性、韧性和强度,来制作喷气式飞机、导弹、发动机及耐热机械的重要零件,亦可用于制造防辐射线的防护外壳等。中国最大的氟碳铈矿位于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唯一以开采稀土为主的氟碳铈矿。氟碳铈矿因与铁共生,可以随铁矿开采,它与独居石一道随铁矿挖出,再回收利用,生产成本低。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稀土这种具有神奇功能的工业“维生素”已成为当今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产品不可缺少的材料,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中国稀土学会著《稀土》(1——3卷)
材料二:
中国2017年稀土元素各领域的应用比例
品种
行业 有色金属 汽车 石化 玻璃 陶瓷 电池 抛光粉(显示器) 荧光粉(显示器、灯具)
镧 26% 5% 90% 24% 17% 50% 31.5% 8.5%
铈 52% 90% 10% 66% 12% 33.4% 65% 11%
镨 5.5% 2% 1% 6% 3.3% 3.5%
钕 16.5% 3% 3% 12% 10%
钇 2% 53% 69.2%
其他 4% 3.3% 11.3%
(摘编自《2017年中国稀土行业供给情况及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材料三:
稀土元素能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钇、二氧化镨、三氧化二铈等),玻璃中三氧化二铈的含量增加,玻璃由无色变成黄色,而后变成橙色,再变成黑色。在我国,稀土元素应用广泛,目前全世界的玻璃、陶瓷生产中稀土的用量是稀土总产量的30%左右,但我国稀土用量仅占总产量的3%~5%,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以中国景德镇地区的实验为例,分述如下:
(1)特种陶瓷
稀土应用是指稀土元素或稀土氧化物的应用,稀土以掺杂的形式放到稀土陶瓷材料中,微量的掺杂可以极大地改变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致密度和机械性能等。在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稀土氧化物,烧成后,稀土釉的稳定性和光泽度均比基础白釉有所改善。研究表明,添加三氧化二钇、二氧化镨、三氧化二铈的陶瓷,能在1370℃的高温下保持不变,形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高温抗弯强度和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可提高材料的高温断裂韧性。
(2)着色颜料
稀土中的铈、镨、钕等(或氧化物),用于陶瓷着色颜料中,具有色彩鲜艳、稳定、耐高温性能好、遮盖力强、呈色均匀等特点,专门用来克服各种陶瓷颜料和色釉的缺陷,起到了着色剂或助色剂的作用。有些陶瓷加热到高温时比低温时的色泽要差很多,引入稀土元素(或氧化物)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镧在陶瓷釉料中无色,瓷釉中加入少量的镧,可使釉面晶莹夺目,起到光泽剂的作用;铈在瓷釉中是良好的乳浊剂,可制成白度高,遮盖强的乳浊釉,其乳浊效果比加入乳浊剂更好,不仅釉面光泽晶莹,又能减少龟裂;镨黄颜料是高温稳定、色调柔和的常用颜料,与其他色素配合又可得到绿色系列。
(摘编自耿谦等《稀土元素在玻璃陶瓷中的应用》)
4. 下列不属于“稀土”应用的一项是
A. 铈族元素用于制作导弹、发动机及耐热机械的重要零件。
B. 作为功能神奇的工业“维生素”用于工农业生产。
C. 通过改变三氧化二铈的含量改变玻璃的颜色。
D. 有些陶瓷加热到高温时的色泽比低温时要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是稀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矿物有“北轻南重”的特点,可见这种矿物在我国不同地域,其品种储量有差异。
B. 中国最大的氟碳铈矿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唯一以开采稀土为主的氟碳铈矿,随铁矿一道开采,纯度高,易开采,生产成本也低。
C. 2017年稀土元素体在石化、陶瓷、荧光粉等领域使用所占百分比不高,但在汽车、玻璃、抛光粉等领域使用所占百分比较高。
D. 镧可使釉面晶莹夺目,铈乳浊效果好,镨黄颜料高温稳定、色调柔和,它们各有特点,能克服陶瓷颜料和色釉的缺陷。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稀土在陶生产领域使用的现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展开余下试题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B. 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认知,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 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 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8. 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既是吴亮亮妻子也是周局长的身份,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分别体现总书记以上三点指示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真宗,讳恒。太宗第三子也。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比就学受经,一览成诵。太祖爱之,育于宫中。故事,殿庐幄次在宰相上,宫僚称臣,皆推让弗受。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帝留心狱论,裁决轻重,靡不称恨。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吕端等言彗出之应当在齐、鲁分,帝曰:“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方耶?”诏群臣迎养父母,蠲天下逋负,释系囚。作《文武七条》,戒百官比周奔竞,有弗率者,御史台纠之。诏近臣举常参官才堪转运使者,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麟府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数扰别部,请出兵袭之。帝曰:“均吾民也。”不许。以赵保吉归顺,遣使谕陕西,纵绥、银流民还乡,家给米一斛,赵保吉遣弟继瑗入谢。车驾北巡,司天言:日抱耳,黄气充塞,宜不战而却。驻跸韦城县,寒甚,左右进貂帽毳裘,却之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继忠敏驰奏请和,帝谓宰相曰:“继忠言契丹请和,虽许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诈,不可不为之备。”郓州得契丹谍者,斩之。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军西阵,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契丹使丁派以誓书来,录契丹誓书颁河北、河东诸州,以契丹讲和,大赦天下。交州、西凉府、西、高、丰、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龟兹国来贡。帝不豫增剧,祷于山川神祇。大渐,透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帝是日崩于延庆殿,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末史•真宗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B. 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为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C. 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D. 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殿庐指殿旁庐幕, 朝臣候朝及值宿之所,大臣在此等候皇帝上朝。
B. 司天在文中指负责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来占卜并判断吉凶的官员。
C. 驻跸指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由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D. 誓书即誓券,指皇帝特别给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承诺,如丹书铁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真宗自幼英武,深受宠爱。他聪慧异常,姿态、仪容出众;与人游戏时,喜欢安排战斗排阵的场面;学习经书时,看一遍就能够记下来;太祖很喜爱他,在宫内抚育他。
B. 宋真宗以礼待人,精通刑律。登基后,看到宾客李至、李沆,他一定先行礼,走下台阶到门前迎送;开封府案件堆积,他留心各种诉论案,判决有轻有重,没有不恰当的。
C. 宋真宗恪尽职责,心怀天下。上到官员的任命与督察,下到百姓赋税、债务的征收与免除,迎接尊亲,孝养父母,包括异族、归顺的人甚至在押的囚犯,都是他所忧虑的。
D. 宋真宗同甘共苦,思虑深远。他北巡时和臣下同甘共苦;面对契丹的议和请求,他虽然表面上答应,但仍告诫臣下要积极防备,在前方杀敌,在后方抓间谍,多措并举。
13.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文武七条》,戒百官比周奔竞,有弗率者,御史台纠之。
(2)大渐,遗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题可以看出,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裁相同。
B. 中间六句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 作者在诗中既写自己 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 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户户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15. “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蜀道难》的相似之处,来证明本诗确为李白所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4)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有道的人是不会做出这种行为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文言知识(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过去,虽然学校也开设烹饪劳动课程,但往往是走过场,可以说是____________,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家常菜”这门课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___。
通过真正动手实践,学生不仅会烧家常菜,而且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宝贵,增加对食物的敬畏,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___的生活作风。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① ,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 ② ,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③ ,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