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6  2022-12-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
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
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
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
B. 《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C. 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
D. 《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2.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 B. 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
C.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D. 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
材料二
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
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最后呈现出一幕幕经典的戏剧场景。
在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过程中,脚本作者压缩文学文本,设置戏剧结构;作曲家则根据自身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统筹各种要素。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
以歌剧《雷雨》为例。莫凡身兼作曲家、脚本作者,对原著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戏剧结构、戏剧场景进行删减压缩,集中凸显歌剧的抒情效果。在“繁漪喝药”的情节里,莫凡运用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冲突。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


浏览完整试题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
B. 《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
C. 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
D. 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
材料三
同一种题材,拍成影视剧与排成歌剧,后者的受众群体与前者存大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歌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如咏叹调、宣叙调难免让不少观众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使歌剧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诚然,当下的大多数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与大众的审美接受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低成本、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
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
比如歌剧的创演团队利用短视频的无限潜能,使歌剧艺术能够在短视频、直播等公共传播领域得到宣传和普及,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和了解歌剧。短视频的互动还可以为艺术家与大众搭建沟通的平台,观众可以以弹幕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艺术家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加深对民众审美的认知,此种双向互动必将为艺术发展带来良性动力。
电视文化节目《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就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电视、爱奇艺、芒果TV,各音乐网站等多层同步传播,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声入人心》开始定位为推广美声唱法的小众节目,从冷门不被看好到深受好评,甚至被赞誉为“美声殿堂级之作”,这离不开节目制作组的精心策划、突破创断。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
B. 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C. 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
D. 《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
5.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
【答案】1. B 2. C 3. B 4. B
5. ①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
②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
③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④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可知,《星星之火》只是在体裁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文章回顾了从建国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从开篇之作《白毛女》写起,历数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作品,如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等;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的《星星之火》等。所以,该篇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可以推知,虽然创作中二者心有灵犀的很多,但并非全部。
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中表述为“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是“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并非所有情况。
D.“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可知,作者已经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弥补了戏剧张力的缺口,并没有导致戏剧张力不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为“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只是“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并非“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可以总结出: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
从材料一第一段“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可以总结出:歌剧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


展开余下试题从材料二第一段“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以及后文中通过具体剧目的例子可知,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最后,从材料三第三段“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可以总结出: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贵粟疏
西汉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1】,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2】;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3】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
(有删节)
注释:【1】当具:指准备交赋税的时候。【2】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3】渫(xiè):分散,流通。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农,则不地著 著:附着,指定居
B. 赋敛不时 时:时常
C. 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鬻:卖
D. 爵者,上之所擅 擅:专有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能耕而食之 而畜积未及者
B. 织而衣之也 方今之务
C.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D. 民贫,则奸邪生 终岁不制衣则寒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国家)虽然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好像并不能禁止(他们)
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
C.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那些能交纳粮食从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
D.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大恩德
9. 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以古圣王统治状况与当今政治局面进行正反对比,引出下文应使民务农的话题。
B. 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C. 作者指出,当朝政治“损有余,补不足”,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应当改革。
D. 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政治主张,指陈时弊,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
10. 本文中晁错提议“贵栗”,具体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有哪些?
【答案】6. B 7. D 8. A 9. C
10. 措施是: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效果是:①君主/政府的粮食充足;②贫苦百姓的赋税减少;③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④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⑤社会安宁稳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B.时,预定的时候。“不时”才是“时常、经常”的意思。句意: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承接。句意: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
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
B.之,代词,他们。句意:织布匹给他们穿。
之,助词,的。句意:如今的迫切任务。
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
以,介词,用、拿。句意: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D.则,就。句意: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
则,就。句意: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A.“虽”,“即使”;“犹”,“还”。
句意: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损有余,补不足”错误,“不利于民心归附和百姓得利”的政治不是“损有余,补不足”,而是“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
依据“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概括出具体措施是:让百姓交粮给政府,来求赏或免罚。
第二问:
依据“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可概括出“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依据“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可概括出“边塞粮食充足,粮食得以流通”;
依据“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天下安宁”可概括出“社会安宁稳定”。
参考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展开余下试题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户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当中去服徭役的,就有两个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却不超过一百亩;这一百亩地所能收的粮食,也没有超过一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如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天下就会安宁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③子曰:“民之于仁也,基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1)翻译划线语句,并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请分条概括②③两段材料中孔门师生对“为仁”的态度。
【答案】(1)工匠想要做好他的事务,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这句话用类比(比喻)的手法,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形象有力地表明,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②殒身不恤(奋不顾身)③努力(勇于)为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句子表达效果 能力。
“善”,做好;“利”,使……锋利。
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认为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因为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对偶的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孔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这一问题就联系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即工匠想要做好他的事务,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所以本句话使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②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所以这句话表明为了仁要有“殒身不恤”的态度。
③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行“仁”而死的。所以这句话表明为了仁要不断地努力。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蓦mò山溪①
辛弃疾
赵昌父②赋一丘一壑③,格律高古,因效其体。
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
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sháo(酒具)。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注释:①1195年,辛弃疾于福建任上被弹劾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田园之后。②赵昌父:辛弃疾好友,于1196年辞官归乡,居住之地与辛弃疾相邻。③一丘一壑:作者退隐之地有小丘和沟壑,后即成为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①先觉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
1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莫嘲吾拙”意思是:朋友不要嘲笑我“饭蔬饮水”这样愚拙的生活状况。
B. “尚何堪?堪钓前溪月”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以致田园生活都无法好好享受。
C. “待都与邻翁细说”中的“待”“细”体现了作者与邻里好友之间相处的状态。
D. “一枝开”中的“一”字写出梅花的早开,更体现出梅花对春意的先知先觉。
13. 辛弃疾词中多用典,下列对本词用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饭蔬饮水”典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 “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典出《孟子》,烛之武拒绝佚之狐的请求时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鸬鹚杓”典出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D. “先觉者贤乎”典出《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4.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蕴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案】12. B 13. B
14. ①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坚守。如“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
②醉心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如“一丘壑中间甚乐”,“堪钓前溪月”。
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如“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
④对热衷钻营功名富贵小人的嘲讽。如“高处看浮云”,“功名妙手”。
⑤和邻里好友与大自然相处得和乐融洽。如“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四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