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 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 《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C. 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D. “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心旨意大都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 “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 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 “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B. 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C. 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D. “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其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强加因果。原文的意思是,《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而不是因为《世说新语•赏誉》的广泛赞赏才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错误,第二段原文应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昨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航空航天专家宋忠平称,此次授课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是太空授课常态化的开始,对于中国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普作用巨大。中国的“天宫课堂”面向全球直播,同时有益于带动全球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 对于太空授课的难点,宋忠平认为是空间站等平台的搭建。他表示:对比国际空间站寿命即将到期,中国的空间站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中国的实力和对全人类作出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人民资讯》2021年12月10日) 材料二: “天宫课堂”始于2013年6月20日。当时,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乘组成员、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随着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天宫空间站进入在轨建造阶段,“天宫课堂”于 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两度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并揭示背后的科学道理,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同时,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摘编自《“天宫课堂”:中国科普新高度》,《国际在线》2022年3月28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了“天宫问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问答”活动,近500名美国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中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展开交流。在活动中,航天员乘组回复了美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美国青少年学生答疑解惑并现场展示。 参加此次活动的美国国家航天局退役航天员托马斯认为,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有广泛的合作潜力,这样一定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太空探索为全人类创造了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共同福祉。 (摘编自《“天宫课堂”上的美国中小学生》《北青网》2022年4月18日) 材料四: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地面测控系统、遥测系统,并对卫星通信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效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摘编自《揭秘天地通话背后的电科科技》,《人民资讯》2022月3月2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于2013年6月20日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由神舟十号乘组成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完成。
展开余下试题B. 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探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 C. 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天宫问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问答”活动,加强了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 D. 中国电科通过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效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升级改造卫星通信设备等多项措施,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首次太空授课”,但两者所指并不是同一次太空授课活动,这两次授课活动时间相隔8年。 B. 航空航天专家宋忠平认为太空授课的难点是空间站等平台的搭建,也就是材料四提到的打造天地之间通信传输的“天路”。 C. “天宫课堂”第一课,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三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 D.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此次活动还有近500名美国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 6. 我国多次设计举办“天宫课堂”及“天宫问答”活动,其意义何在?请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A 6. ①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有益于带动全球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或“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 ②体现中国的科普事业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③证明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实力和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④彰显了我国在通信传输以及编解码终端技术的先进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能力。 C.“加强了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错,这次活动的意义,结合“参加此次活动的美国国家航天局退役航天员托马斯认为,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有广泛的合作潜力,这样一定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可知,应是“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选项表述明显夸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也就是材料四提到的打造天地之间通信传输的‘天路’”错。太空平台涉及的不仅仅是天地之间通信传输,还有很多层面,选项曲解文意。 C.“三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一批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错,原文是“神舟十号乘组成员、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配合下,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可见是王亚平在同组两位航天员的配合下演示实验,不是“三位航天员”一起演示。 D.“‘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此次活动……”错,原文“日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了‘天宫问答——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美国青少年问答’活动”,可见选项将两个活动混淆了。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此次授课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是太空授课常态化的开始,对于中国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普作用巨大。中国的‘天宫课堂’面向全球直播,同时有益于带动全球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材料二“‘天宫课堂’于 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两度开课……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同时,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材料三“参加此次活动的美国国家航天局退役航天员托马斯认为,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有广泛的合作潜力,这样一定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可概括出: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有益于带动全球青少年对太空的向往”或“鼓励更多的年轻一代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断探索”)。 结合材料一“航空航天专家宋忠平称,此次授课实现了中国空间站授课零的突破,是太空授课常态化的开始”,材料二“同时,中国的科普事业也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概括出:体现中国的科普事业迈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结合材料一“对比国际空间站寿命即将到期,中国的空间站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中国的实力和对全人类作出的贡献”,可概括出:证明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实力和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结合材料四“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可概括出:彰显了我国在通信传输以及编解码终端技术的先进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