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8  2022-12-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2学年第一学期
台州市书生中学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2022.10
(本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浏览完整试题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 “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 修为和态度或能成就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 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 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D. 材料三中,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3. 下列表述,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开门见山,首段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中心论点。
②论证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结构,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


展开余下试题③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中的尚勇精神;
材料三以“抗疫”为例,侧重于展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其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普通话”与茹志鹃《百合花》小说中的“百合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B. 文章通过记叙山水在城市生活出门转悠因不会讲普通话而迷路的事,告诫青年人陪伴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具有时代意义。
C. 本文以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插叙补充山水年青时的遭遇,丰富小说内容,多种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D. 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听到儿子要送自己回老家时“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写出了山水对家乡生活的向往。
7. 你认为山水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8. 《哦,香雪》中那开进台儿沟的火车是新生事物,本文中的“普通话”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请概括香雪、山水以及榔头叔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并结合文本内容给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一条建议。
【答案】6. C 7. 山水的儿子是一个善解人意、孝顺的人。
作用:①正因为山水的儿子的孝顺,才把老人接到城里,才有了“请说普通话”这一事件,从而更能衬托出山水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②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③正是有了山水儿子是对山水年轻时遭遇的补充叙述,才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合情合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8. 对新生事物的态度:香雪: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时又有些犹豫。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③榔头叔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持排斥、嘲讽态度的农民形象。
建议:对新生事物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
二、古诗文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未选】


展开余下试题(《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9. 下列对《劝学》第④段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0. 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1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 《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 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 《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12.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9. B 10. D 11. A
12.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智慧明达,因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二)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3. 全诗可分几层?写出每层层意。
14.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诗的主旨。
15. 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3. 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5~9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14.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
15. 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三)理解性默写(10分)
16. 默写。
(1)《师说》中,韩愈提出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____________”,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2)诗言志,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之问;中年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抒发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情志;老年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则借用“_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要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________”;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答案】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 问苍茫大地 ④. 谁主沉浮 ⑤. 羁鸟恋旧林 ⑥. 池鱼思故渊 ⑦. 周公吐哺 ⑧. 天下归心 ⑨. 朽木不折 ⑩. 金石可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
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
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云蒸霞蔚 蔚为大观 昂扬向上 怡然自乐
B. 云蒸龙变 蔚为大观 奋发有为 怡然自乐
C. 云蒸霞蔚 叹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