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3  2022-12-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石嘴山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出题人:张跟慧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浏览完整试题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不流动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D. 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礼俗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误,曲解文意。根据第三段和四段内容,“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可知,乡土社会没有具体目的,所以“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B. “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从俗即从心”可知,原文是说因为“熟悉”而非“感情深厚”。
D. “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者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远胜于”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抽象真理”“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而是“个别关联”。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③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硕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④“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⑤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⑥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⑦女人说“睡了。”
⑧“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⑨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⑩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⑪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屑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⑫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⑬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⑭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⑮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⑯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展开余下试题⑰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⑱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⑲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⑳“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生嫂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编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
B. 小说描写夫妻二人的对话属于工笔细描,而对水生与其他家人的沟通及水生到别家做工作的情节只是粗线条勾勒,这就使得小说结构疏密相间,章法活泼而不失严谨。
C.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小说风格清新淳朴,对薄雾、清风、荷香等有水乡气息的景物的描写,与质朴而真挚的话别语言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小说塑造人物时虚写与实写相结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水生及水生嫂是实写,水生父亲及儿子、同村的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对水生夫妻详写,其他人物着墨不多。
5. 根据选文,概括水生嫂这一人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6. 小说开头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勤劳能干,编席又快又好。(2)温柔贤惠,等丈夫到天明,给丈夫端饭;细心体贴,为远行的丈夫收拾衣物。(3)识大体顾大局(深明大义),虽然家里困难,但是仍然同意丈夫去部队。
6. ①为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描写荷花淀傍晚的小院,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引出水生嫂织席等待丈夫的故事。
②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描写荷花淀的平静优美,营造了祥和的生活氛围。
③衬托人物形象。又薄又细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水生嫂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衬托了水生嫂的勤快利落,编席手艺好,心灵美好。
④暗示小说主题。诗意朦胧的环境,祥和的生活氛围会遭到破坏,引出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水生父亲及儿子……是虚写”错,根据“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可知,水生父亲及儿子也是实写。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水生嫂编席又快又好,体现其勤劳能干。
依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可见其温柔贤惠。
依据“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可见其非常细心体贴。
依据“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可见其识大体,顾大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本文开头两段主要是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劳动场面。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引出水生嫂织席等待丈夫的故事。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以景衬人,凸显了水生嫂的美好、勤快、利落。
这两段重点描写了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飘香的荷花,这是对荷花淀平静优美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祥和的生活氛围,为下文的日寇侵略做了铺垫,暗示小说主题:如此祥和的生活氛围可能会遭到日寇的破坏,从而引出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 家贫不能恒得 恒:经常
C.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然
D. 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何以解忧 以亲老家贫
B. 不足为外人道 以为彭泽令
C.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载酒肴而往
D. 食野之苹 抚而和之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 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 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答案】7. D 8. C 9. B 10. B
11. (1)喜欢读书,却不咬文嚼字,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播种粳米,(他)才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播种秫米,五十亩播种粳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的能力。
D.“蓄”,收藏。句意: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凭借什么来排解忧闷?
第二个“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他父母年迈,家里贫穷。
B.第一个“为”,介词,向、对;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第二个“为”,动词,担任;句意:任命他担任彭泽令。
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云里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
D.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悠然自得地)吃着原野上的艾蒿。
第二个“之”,代词,代指琴音;句意:抚琴和着琴音。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
“生业”作句子的宾语,意思是产业,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儿”“仆”共同作“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雅咏不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独立句子,也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说法错误,“以亲老”是因为父母年迈。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好”,喜欢;“会意”,有所感悟;“欣然”,高兴的样子;
(2)“妻子”,妻子和孩子(古今异义词);“固”,坚决;“乃”,才。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不羁,写文章不受拘束,有自己的风格,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很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利禄。喜欢读书,却不咬文嚼字,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种嗜好,有时就置办酒招他去喝,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希望一定要醉。醉以后就回去,一点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家里四壁空空,也不能遮阳挡雨,粗布短衣破烂补结,常常没有可吃的东西,也很安然自在。经常写文章来自娱,显示自己的志向,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陶潜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认为这是实录。
因为他父母年迈,家里贫穷,州里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承受祭酒的职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了。后来州里又聘用他为主簿,没去赴任,决定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终于得了衰弱的病。后又做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戚朋友说:“只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可以吗?”管事的人听说了,任命他担任彭泽令。陶潜要把他在县里的公田全部播种秫谷(高粱,可酿酒),说:“让我常常能喝醉酒就满足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播种粳米,(他)才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播种秫米,五十亩播种粳米。他向来简朴自矜,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拜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低声下气地服事乡里小人!”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写了《归去来》这篇文章。
不久,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陶潜辞绝了州郡官的拜见,他的同乡张野以及随从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有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他一起赴别人的酒席,陶潜虽然不认识主人,也欣然顺从,喝得大醉而返回。他不曾访游过什么名胜,所去的仅有田舍以及庐山游观而已。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日时节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 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调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 颈联“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 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3.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答案】12. B 13. ①《沁园春•长沙》意象“寒秋”“湘江”“万山”“层林”“鹰”“鱼”,丰富且色彩绚丽;本诗意象“大火”“霜”“云”等,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石嘴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