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2  2022-12-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云南省安宁市四川师大附中安宁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师大昆明附中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
绝密★启用前
川师大附中安宁校区2022-2023学年度秋季学期9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命题人:黄宁欢 审核人:白雪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采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浏览完整试题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B.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C.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D.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 下列填入材料二的第①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B. 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 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 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4.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两篇文本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1. B 2. B 3. D
4. 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5. 相同点: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
不同点:本文主要选取了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而《喜》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说法有误,原文是“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见有的家人并不支持他学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A.“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的说法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有“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这样的内容。
C.“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的分析和概括错误,材料一第十四段原文是“‘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D.“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的概括不准确。贡献巨大,国际上得奖,被命名等,享有国际声誉,但未必“广为人知”。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写信息的能力。
根据前文的陈述“既然……”可知,“可能”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合,排除B项;由选项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承前省略主语“自然界”,再由前句“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可知,括号内句子结构为“存在+宾语”,排除AC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二段“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后来因为国家粮食不够而一心研究水稻高产;材料二第三段“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他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具有博爱情怀。从中可见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材料一第十三段“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从中可见袁隆平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
从材料一第十六段“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从中可见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相同点方面:两篇文本都是表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所以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喜》文从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始,1964年7月5日,袁隆平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一直到1998年,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亿元;
本文从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写起,从小就立志,高中毕业选择专业,1953年夏, 大学生活结束后教书……最后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在不同点方面:本文主体内容是袁隆平教书生涯中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经过,把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而《喜》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写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等,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日常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的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B)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展开余下试题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⑪“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⑫“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⑬“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⑭“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⑮“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⑯“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⑰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⑱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⑲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⑳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②段写“我”一方面“乐观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子则空空荡荡”,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 小说第⑦段中写油锅“安静”,第⑱段写油锅“又沸腾起来”,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现状到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转变。
C. 小吃店是“我”与“炸馃子的姑娘”的连接点,小吃店不仅记录了“她”的变化,也在跨越时间的叙述中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长。
D. 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7. 画波浪线句子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6. D 7. (1)环境上,营造了温暖的氛围;(2)情节上,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使我产生了和她交流的愿望;(3)人物上,暗示了下文人物的心理开始由冷漠麻木向柔软转变。
8. (1)少女时代的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内心震动、自卑又充满希冀,她新鲜的肤色、专注的眼光和愉快的操作,她的一切……让我对美有一种莫名的渴望。
(2)搬家后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对少年时代的审美产生怀疑,她被炉火烤得通红的脸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和疲惫烦躁的神情,让我倍感失落。
(3)又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年近四十精神麻木,我想向她表示感激和赞美,希望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
(4)最后,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充满欣喜,她雪白的新帽子、栗色卷发和活泼妩媚的神情,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让平淡的生活充满魅力。
9. 描写油锅从“沸腾”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的姑娘精神面貌从年轻时候美丽到中年时候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热情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情节跌宕起伏”分析错误。人物的情感变化有起伏。这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依次按照“我”少女时代、“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是一些年过去”“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的顺序展开叙述。所以,该文故事情节并没有跌宕起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环境描写本身来说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温暖、柔和的感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其次,从故事情节来分析,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让我有了和“她”交流的渴望,从而引出下文内容。
最后,从人物形象来分析,在如此温馨的环境中,人物不可能毫无感情、冷漠麻木,这也暗示了“她”心理将由以前的冷漠开始转向温和。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首先,文章开头,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上学途中到一家小吃店买早点,初见“炸馃子姑娘”,“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这时的“我”在心理上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让我对美有了一种莫名的渴望。
其次,“后来我们搬了家”,“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再次见到“炸馃子姑娘”,此时的“她”“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这不禁让我“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让“我”倍感失望。
再次,“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再次光顾那家小吃店,此时的“炸馃子姑娘”“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变得冷漠麻木,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希望以此来唤回“我”心目中她那美好形象。
最后,通过“我”与“炸馃子姑娘”的交流,“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此时的“炸馃子姑娘”“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这种变化,让“我”坚信“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描写“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的吱吱叫着”,当时炸油条的姑娘“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长得非常好看”“一个成年女人的美”;
第二处描写“安静的油锅”,当时炸油条的姑娘“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
第三处描写“油锅又沸腾起来”,当时炸油条的姑娘“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可见,小说描写油锅从“沸腾”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的姑娘精神面貌从年轻时候美丽到中年时候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热情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安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