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71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题专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
顾炎武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②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③
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④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C
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
(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
(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 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
“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浏览完整试题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16.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15.D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领联中“对雪遥相忆”,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
16.①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咏早梅诗的赞美之情。②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③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④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⑤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任答三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5﹒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6﹒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答案】15﹒B(B 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6﹒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 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4.(1)A“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2)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
(3)①“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②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③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解析】
参考译文
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越雟、荆蛮之地,沙尘飞扬,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大雁衔芦自卫奋力飞翔,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犹如悲苦的百姓。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试题。
送李问政河北简兵①
张说
斗酒贻朋爱,踌蹰出御沟。
依然四牡别,更想八龙游②。
密亲仕燕冀③,连年迩寇雠④。
因君阅河朔,垂泪语幽州⑤。
(注)①简兵:通过演习挑选军吏士卒。②牡、龙:皆指马。③燕冀: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唐末,北方先后换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时河溯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④雠:即“仇”。⑤幽州:时为契丹都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不仅以“送”字点明诗的题材,还点出朋友身份以及朋友前去之地、所做之事。
B.首联描绘送别场景,以“斗酒”相赠别,以“踌蹰”见心理,两者形成了对比,感染力较强。
C.颔联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以朋友别时与归来时乘坐车驾的不同来凸显情感,构思很巧妙。
D.尾联“因君阅河朔”一句既照应了诗题,同时也点明了诗人情感进一步延伸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惜别之情。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宴请场景,表达了惜别之情。
②对朋友取得功业的美好期盼。诗中“更想八龙游”是写朋友归来之时,乘坐八匹神马的车驾,从而表达对取得功业的期盼。
③担忧之情。朋友去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心中难免有些担心。
④对外族入侵,占据疆土的愤恨和国土沦丧的痛心。诗中“连年迩寇雠写连年受到外族的侵略,从而表达疆土被侵的愤恨。眼见河朔一带都成了外族土地,谈论起来流泪不停,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苦。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两者形成了对比”错。这里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而是将两者进行对照,突出离别的不舍。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惜别之情。首联“斗酒贻朋爱,踌蹰出御沟”描绘送别场景,以“斗酒”相赠别,以“踌蹰”见心理,既描写了践行场面,又描写了送别情景,两相对照,感染力较强,表现了朋友离开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②对朋友取得功业的美好期盼。颔联中“更想八龙游”想象朋友归来之时的盛大情景,表达对朋友仕途之路的美好祝福和期盼。希望朋友到时能乘坐八匹神马的车驾,可谓衣锦还乡。
③担忧之情。颈联“密亲仕燕冀,连年迩寇雠”中“密亲”指朋友,“燕冀”交代朋友所去之地濒临敌营非常危险,关心朋友的生命安危。
④愤恨悲痛。对外族入侵致使国土沦丧愤恨占据疆土的外敌。“连年”写入侵的频率和次数之高;尾联“垂泪语幽州”,幽州指河朔一带,而今都被入侵的外地侵占,“垂泪语”,意思是流着泪说话,诗人忧国忧民对国土沦丧的痛苦。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②夹城:城门外的瓮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明观赏的立足点,着一“深”字,可见诗人的居所位置幽僻、环境清静,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进一步表明时令特点——春天虽然已经过去,炎热的盛夏却还没有到来,眼下正是气候清和宜人的时节。
C.第三句中,诗人发现连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也沐浴了晚晴的余晖,并且进一步想象这是天公对它的怜爱。
D.颈联中,诗人凭高远眺,视界广远,那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片光明,在写景中表现出明朗的心境。
16.尾联中,诗人借飞鸟的姿态,表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7.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也描摹了傍晚的阳光,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本诗不尽相同,请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
【答案】15.A
16.B
17.①“人间重晚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而是恰恰相反,因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加珍视,是一种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比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美好晚景即将消逝带来的惋惜怅惘。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深居俯夹城”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结合第二句“春去夏犹清”分析可知,此诗描绘了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越鸟”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大意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大意是“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故选B。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٠春日寄内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注:嫖姚(piáoyáo),劲疾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
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
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借“春到”“冰消”场景表现春到胡地的喜悦。
②用“归骖”“嫖姚”来衬托即将归家的兴奋。
③用“久行”“生华发”抒发久留胡地的感慨。
④想象家乡亲人举行春日活动,借用“东园雪”“青梅”等物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错误,根据本诗诗意,作者早生华发的原因不全是胡地气候,还有思念家乡等。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谣(节选)
陈造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①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②顽过日。
明年原得如今年,利贮二麦③饶丝绕。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注]①络丝:缠丝。②阿姑:丈夫的母亲。③二麦:指大麦和小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忽凉忽暖,蚕蛹就已破茧成蛾,蚕事就进入了抽茧制丝的阶段。
B.大妇忙得不能及时吃饭,中妇却偷懒修饰打扮,这让公公有些不满。
C.小妇刚刚过门,年龄尚小,不好让她辛苦,只是让她陪着婆婆嬉戏。
D.这首民谣以公公的口吻叙述了儿媳应对蚕事的事情,读来非常亲切。
16.这首民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5.B
16.①歌颂了田家的劳动生活。②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③为田家丰收高兴,祝愿田家年年丰收。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偷懒”错误,原文是“辍闲”,是忙里偷闲的意思,不是在偷懒。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先集中笔墨写农家三妇。在蚕已作茧、蚕事正忙之时,大妇绕丝,中妇织帛。中妇年轻,忙里偷闲,不时还要用胭脂打扮一番,比不上大妇操劳顾家,忙得连吃饭都不能及时,一直辛苦到蚕事结束。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写出了田家的勤劳和劳动的热情,赞叹之意已包融在字里行间;这田家辛劳而又和美的情景,是通过家中三位媳妇各自不同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的,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
第三层写对明年继续得到好收成的祝愿,“剩贮二麦饶丝绵”,农家希望辛苦劳动能结出果实。作者在这首古诗里反映了风调雨顺年景农民一家的辛勤劳动生活,也写出了劳动之家纯朴和美的家风,以及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愿望。作者的赞美田家之情是以质朴真切而又饶有情趣的笔触表现出来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
【注释】①诗人在游览了成都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②绵州,蜀中城市名,在成都与绵谷中间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寄给昔游锦江时认识的友人蔡氏兄弟的。在首联,诗人直接道出曾一年两度游览锦江之事,从字里行间可体味到这是很愉快的经历。
B.领联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锦江之美蕴含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C联运用移情的手法来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达到了物我交融之境,似乎山水等都有了主观情感,主动涌入诗人的梦境之中。
D.尾联上句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下句则以景作结,诗人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来寄写自己的情思,具有情韵悠长、余味无限之妙。
16.这首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山水相送的画面是作者的回忆和梦中所现,属于虚笔,并非实写眼前之景。)
16.①昔日游览之乐。两个“值”字足见昔日在锦江春秋两度同赏胜景时的惬意快乐,对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离愁别恨之苦。借助山水挽留,移情于景,间接传达了诗人的不忍离去;③怀念(思念)友人之深情。全诗暗含蔡氏兄弟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颔联以好云遮楼绕己喻示友人殷勤挽留,尾联写诗人回首眺望也暗示蔡氏兄弟的友情时时萦绕诗人心头。(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答“对锦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亦可酌情给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注]敷文韵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谁占清风旧筑?”问中有答,自然地交代出了两人当前的处境。
B.“云来鸟去,润红山绿”写出了清风峡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特点。
C.“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
D.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唱和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6.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案】15.C
16.①对友人的品格与才华的赞美。②对知音难觅的珍惜。③对朝廷用人的忧愤。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错误。“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迎来送往这些俗事完全没必要。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看有无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自己对诗人是否了解,其次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本词中“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注释,答题时就要考虑词人的这一写作背景。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先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再由颂扬人格而赞美文采,进而用典,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说古今的人物众多,但就如夔者一而足矣。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向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诗人慨叹朋友像鸿雁难以寻觅,感叹知音难觅。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词人笔下闲居深峡古洞、徒然消磨壮志的赵晋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投影。两人都不得重用,抒发诗人对朝廷用人的忧愤。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