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06 2022-12-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小说阅读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情节、环境、人物及主
重难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
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及主题的关系
小说常见主题
小说阅读步骤——读文“4步法”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通过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发展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步中不要忽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直接评价语。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从时间上看,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从空间上看,人物生活在哪个特定区域内(如南方或北方,城市或农村等)。抓住了人物生活的时空特点,就初步认识了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及作用。当然,在这一步中如能注意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能快速概括其特点及作用,那就更好了。
第四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1、试题位置:小说,在高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自2010年国家考试中心将命题卷称为新课标全国卷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聚焦在小说阅读上,小说阅读成为了高考测试中的必考内容,目的就是要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小说阅读而言,它属于文学性较强的体裁,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应当加以重视。
2、命题形式
两道选择题加两道主观题。2017年开始选择题由以往的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一般选择题为3分,主观题为4+6分,共计16分。
3. 选材特点
受篇幅限制,以中外微型小说为主,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有时也选取经典的中长篇小说作品片段。字数一般为1200字左右,题材内容侧重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所选取的小说或有情感熏陶的作用,或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引导的作用,以当代文学作品为主。
4. 命题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命题。另外,还有揭示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
考查内容主要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人物形象【人物】;故事情节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情节】;环境作用【环境】;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主题】;
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物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标题】等。
一、(2022•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道千金尹瘦石
浏览完整试题
冯骥才
海户养船的天成号韩家老爷子做寿。管家说:“我家新翻盖了一间花厅,迎面墙缺幅横批大画,顶好是丈二匹。”萃华斋的铁嘴八哥从铺子里拿纸回去,当晚把老亮、狗圣、扛头那一小群小子全叫到家,一说,转过天来狗圣就带来一位画家。这人又高又瘦又干又脆一根细麻秆儿;小脑袋顶大赛个茶壶,眼珠赛玻璃球,有眼无珠,亮而无神;耳朵好比蒲扇,脑袋后一根猪尾辫,可是前额发短,流不到辫子上去,四散开一片黄毛。袍子赛卦摊的帐子,有土有泥有洞有补丁;细赛枯枝的手攥卷画儿。
八哥介绍说:“这位是咱天津卫画界的奇才,尹瘦石,尹七爷!”
大家压根儿没听过这姓名,再瞧这打扮,不赛有身份的名人也不赛玩风流的名士,倒赛一个穷鬼。
这尹瘦石把扎画的红线绳解去,剥开包画的破毛头纸。这纸满是墨渍色渍水渍,原是作画时垫在画下边的衬纸。惹惹忙帮忙,捏着卷首,一点点打开画卷儿。先露出一个粗笔写意勾勒的童子,倒还有味儿。这童子手里拿根绳子,下边画上只有这绳,一根线儿。画打开一半,还是条线,这线就没完没了。愈急着往下看愈没东西,直打到另一端,才现出一辆小车,车上十八个金元宝。画上题四个字:天天进宝。
画拿进韩家,老爷就火了。说画上嘛都没有,一尺一根线就要十两银子,是画钱还是纸钱?
管家把这话原封不动告诉八哥。八哥笑道:“尹七爷说,请您家老爷邀来天津卫名人,一齐作画。只要有一位能画出这条线,他分文不取,天天拿扫帚给您扫大门口。”
八哥这套话给传进去,韩家老爷立时应了,出帖子真的把天津卫画界名人请进家门。连大名赛日月的张和庵、马景韩、黄益如、黄山寿、吴秋农、王铸九、方药雨全到齐了。似乎不来就没能耐,来了也要瞧瞧这土里冒出来的狂夫有嘛拿手本事。
尹七爷坐在一边,没人理他,好赛理这无名之辈就矮一截;墙上挂着尹七爷的《天天进宝图》,各位一瞅就赶紧扭身回身背身,好赛多瞧一眼就给这一介草夫添点神气。名人交名人,名人看名作,名借名,名托名,名仗名,名添名。只有八哥站在尹七爷身后,照应着这位打擂来的奇人。
尹七爷只管一边喝茶,好赛等着瞧小孩子们玩耍。还是方药雨有根,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先打右边几笔画个蜘蛛网,跟手打网里拉出一条蛛丝来。众人点头称好叫妙喝彩助威,恨不得他一下打败那无名小卒毁了完啦。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只好搁笔,脸赛红布。
黄山寿笑了笑,走到案前,把长长胡子一挽,撂在肩上,捉笔就来,先嘛不画,只画一线,打右朝左,赛根箭射过去,出手挺奇,一下把众人招得拥上前。黄山寿与吴秋农不同,吴秋农擅长小写意花鸟,平时顶大画二三尺的条幅;黄山寿是山水出身,动辄六尺中堂,粗笔泼墨,一气呵成,向例以气取胜,可那是连笔带墨一大片,笔不足,墨可补。当下这大白纸上,好坏全瞧这条线,无依无靠无遮无拘无藏无掖,好赛唱戏没有胡琴锣鼓帮忙,就得全仗嗓子。有味没味嘛味,都在单根一条线里,必得有气有神有势有质有变幻有看头嚼头品头才行。笔尖不过手指头大小,蘸足不过一兜墨,必得会使,再说一张长的线,还要悬腕悬肘悬臂拔气提气使气,站在原地不成,横走三步,才能把笔运.到头。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黄山寿把笔一扔,脸赛白布。
这一来,没人敢上阵。名气顶大的张和庵,专长工笔花卉,平时都是小笔头,哪敢贸然出手?到了这节骨眼儿,谁都明白,一栽就栽到家,不如装傻充愣不出声,不叫人看见才好。韩家老爷再让,就成了你让我,我让你,嘴上相互客气,好赛要把别人往井里火里死里推。
尹七爷咔嚓一撂茶碗,起身甩着两条细胳膊走来,这架势赛长坂坡赵子龙入无人之境。叫人再搬一条长案连上,拿两张纸,接头并齐,使镇尺压牢,这家伙,居然要画一条两丈长的线,真是打古到今没听说过。只见他先在右边这头下角画个童子,再在远远左边那头画只风筝。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目张赛灯,就打这右端孩童扬起的小手,飘出一根线,赛有风吹送,悠悠升空,遥遥飞去,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笔头到了两张纸接口处,不磕不绊不停不结,线条又柔又轻又飘又洒脱又劲韧。真赛一根细绳,能打纸上捏起来。笔管在瘦指头里转来转去,这叫捻管。画出的线,忽忽悠悠。有神儿,有味儿,有风儿。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两丈多的画上,虽说只有一根线,却赛有满纸徐徐吹拂的风。
没听人叫好,却看得个个见傻,那些人原本是画画来的,倒赛是看画来的。
八哥也不管自家身份,对韩家老爷说:“您说这画值多少银子?”
“一尺一两金子!”韩家老爷说。非此不能表示他懂眼。
(节选自《阴阳八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传统小说的写法,尹瘦石一出场,先描写他的外貌,运用漫画式的描述,生动有趣地突出人物的特点。
B.韩家老爷出帖子就将天津画界名人请来了,一是表现出韩家有势力有面子,二是说明这些名人没把尹瘦石放在眼里。
C.方药雨作画时,众人喝彩助威与他画不下去只好搁笔形成了对比,以此刻画出其没有真才实学、浪得虚名的形象。
D.黄山寿败下阵来后,其他画家再没有一个人敢出手,可见这些画家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画技不足以完成画作。
2.与尹瘦石相比,方药雨和黄山寿两位画家作画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蓄势,是小说有意识地控制叙事节奏,不使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的总爆发,借以渲染蓄势。请简要分析小说在塑造尹瘦石的形象时是如何运用蓄势手法的。
【答案】
1.C
2.①方药雨:准备不充分,运笔少“气”。他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可不到四尺笔头就挺不出了,墨也没了;而尹瘦石则用一管羊毫大笔,蘸足了墨,凝神静气后才开始动笔。
②黄山寿:平时作画虽以气取胜,但他在画线时,只知换步,不知换气,后劲不足;而尹瘦石凝神静气之后,以气带笔,笔领线行,中间运用捻管技法换气,收笔干脆利落,一气呵成。
展开余下试题
3.①小说先写尹瘦石其貌不扬和他画作包装的随意,无论如何看不出他画作的高超;
②接着写尹瘦石的画被拿进韩家,韩家老爷对其画作不满意,并邀请画界名人来与其对阵;
③然后写画界名人方药雨、黄山寿等下笔画线失败,其他画家不敢上阵,最后尹瘦石出场,他潇洒自如地画出两丈长的线。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渲染蓄势,最后凸显出尹瘦石画技高超的形象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以此刻画出其没有真才实学、浪得虚名的形象”错误。小说用对比突出方药雨画线的失败,但术业有专攻,他画不出线来并不能说明他就没有真才实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写方药雨作画时“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而尹瘦石作画时是“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二者形成对比,由此可概括为:方药雨准备不充分,运笔少“气”;而尹瘦石则用一管羊毫大笔,蘸足了墨,凝神静气后才开始动笔。
文章写“黄山寿是山水出身,动辄六尺中堂,粗笔泼墨,一气呵成,向例以气取胜”,但此时却“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写尹瘦石作画时是“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笔管在瘦指头里转来转去,这叫捻管。画出的线,忽忽悠悠。有神儿,有味儿,有风儿。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由此可概括为:黄山寿平时作画虽以气取胜,但他在画线时,只知换步,不知换气,后劲不足;而尹瘦石凝神静气之后,以气带笔,笔领线行,中间运用捻管技法换气,收笔干脆利落,一气呵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情节结构技巧的能力。
“这人又高又瘦又干又脆一根细麻秆儿;小脑袋顶大赛个茶壶,眼珠赛玻璃球,有眼无珠,亮而无神;耳朵好比蒲扇,脑袋后一根猪尾辫,可是前额发短,流不到辫子上去,四散开一片黄毛。袍子赛卦摊的帐子,有土有泥有洞有补丁;细赛枯枝的手攥卷画儿”“这尹瘦石把扎画的红线绳解去,剥开包画的破毛头纸。这纸满是墨渍色渍水渍,原是作画时垫在画下边的衬纸”,小说先写尹瘦石其貌不扬和他画作包装的随意,无论如何看不出他画作的高超——大家压根儿没听过这姓名,再瞧这打扮,不赛有身份的名人也不赛玩风流的名士,倒赛一个穷鬼。
“画拿进韩家,老爷就火了。说画上嘛都没有,一尺一根线就要十两银子,是画钱还是纸钱”“尹七爷说,请您家老爷邀来天津卫名人,一齐作画。只要有一位能画出这条线,他分文不取,天天拿扫帚给您扫大门口”“八哥这套话给传进去,韩家老爷立时应了,出帖子真的把天津卫画界名人请进家门。连大名赛日月的……全到齐了。似乎不来就没能耐,来了也要瞧瞧这土里冒出来的狂夫有嘛拿手本事”,接着写尹瘦石的画被拿进韩家,韩家老爷对其画作不满意,并邀请画界名人来与其对阵。
“还是方药雨有根,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先打右边几笔画个蜘蛛网,跟手打网里拉出一条蛛丝来……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只好搁笔,脸赛红布”“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黄山寿把笔一扔,脸赛白布”“这一来,没人敢上阵”,然后写画界名人方药雨、黄山寿等下笔画线失败,其他画家不敢上阵。
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渲染蓄势,最后尹瘦石出场,他潇洒自如地画出两丈长的线:“尹七爷咔嚓一撂茶碗,起身甩着两条细胳膊走来,这架势赛长坂坡赵子龙入无人之境……只见他先……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两丈多的画上,虽说只有一根线,却赛有满纸徐徐吹拂的风”。更加凸显出了尹瘦石画技高超的形象特点。
二、【湖北省武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全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抉 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展开余下试题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爷爷拒绝接收老范的两块大洋,老范虽然能够理解“我”爷爷,但仍然保持了应有的警惕。
B.“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因为那里没有人居住,并且房费只需要两块大洋。
C.当非常低的铃声传来时,因为铃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加之内心正充满恐惧和吃惊,“我” 爷爷竟一时不知道铃声从何而来。
D.出于对魏鸣之个人能力的认可和对魏鸣之本人的害怕,“我”爷爷盛赞魏鸣之一出手就可以逆转 局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故事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悬念和空白,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 间。
B.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侧面表现了客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充满复杂性的特殊环境。
C.清沙城内外剧烈的矛盾冲突引发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决定着抉择的意义,是小说充满紧张 感的根源。
D.小说写魏鸣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又写他“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这些动作描写意在 表现魏鸣之是一个精于玩枪的人。
8.小说结尾以补记的形式明确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种结局的必然性。
9.小说中“我”爷爷是一位识大局、明大义的典型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6.C
7.D
8.①小说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这种结局的必然性。②老范与魏鸣之对比。老范对“我”爷爷亲切、尊重;给房费,不损人利益;保护千年古城,有历史和民族责任感;为了青沙城的解放而奋斗。老范代表维护百姓切身利益、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力量。魏鸣之对“我”爷爷不尊重、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未经“我”爷爷同意就住进客栈;不顾及千年古城而准备实施破坏性的阴谋。魏鸣之代表侵害百姓利益、阻挡解放人民群众的非正义力量。正义必将战胜非正义。③“我”爷爷对老范和魏鸣之的态度对比。“我”爷爷因为理解老范和城外解放军的正义性,所以尽管自己心里害怕,但是还让老范进客栈,并且态度热情,为老范保密,与老范在保护千年古城上思想一致。“我”爷爷请魏鸣之离开客栈,对魏鸣之态度不热情,并且对魏鸣之领导的青沙城守军准备实施的重大阴谋持否定态度。得民心者得天下。④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了正义者得民心、非正义者失民心的道理,突出了小说结局的必然性。
9.①抗日战争时期,“我”爷爷冒着危险营救魏鸣之,表现出识大局、明民族大义的胸怀。②“我”爷爷懂得让青沙城这座千年古城免遭炮火的道理,不做历史和民族的罪人,表现出历史和民族的责任感。③“我”爷爷最终下定决心保护老范、“背叛”魏鸣之,为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的一次重大阴谋、解放青沙城作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抉择。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老范虽然能够理解‘我’爷爷,但仍然保持了应有的警惕”错误,从“这个我不要,你们也是为了……”可以看出,老范“立马有了警惕”时并没有完全理解“我”爷爷拒绝接收的原因。
B.“因为那里没有人居住,并且房费只需要两块大洋”错误,“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安全:不安排在一楼和三楼,且远离三楼最西头的房间。
D.“出于对魏鸣之个人能力的认可和对魏鸣之本人的害怕”错误,“我”爷爷的一番话并不是出于对魏鸣之的认可和害怕,而是依据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得出的判断;“淡淡”一词也说明不是“盛赞”。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这些动作描写意在表现魏鸣之是一个精于玩枪的人”错,用意在表现魏鸣之对“我”爷爷采用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两手,并制造紧张气氛。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分析的能力。1)老范与魏鸣之对比
根据“来人……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分析,老范对“我”爷爷说话语气亲切,态度尊重,他给房费,不损人利益。他保护千年古城,有历史和民族责任感。他为了青沙城的解放而奋斗。所以,老范代表维护百姓切身利益、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力量。
根据“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
上一篇: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之语言得体、补写、仿写造句测试
下一篇: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23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