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74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河北•邯郸市汇文中学有限公司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陈贤良①
苏 轼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②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注】①陈贤良:即陈旸,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世称“陈贤良”。②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唱和之作,为了表示对友人的敬重,作者用了“奉和”二字。
B.作者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认为友人不必学习他们的兵法谋略。
C.颔联写到“望穷海表”“倾尽葵心”,这里作者既指友人,也指自己。
D.本诗起承转合贴切,并综合运用了用典、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
2.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卓越、气度非凡的赞美; 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要追求虚名的劝告;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错误,这是一首唱和之作,“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只是说友人不必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并没有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与陈贤良的唱和之作,而且由“奉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敬重,结合注释对陈贤良的介绍来看,“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陈贤良是有才之人,所以诗歌中首先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
从首联“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来看,是说友人虽然不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却敢以驽马与英雄豪杰同列,表达对友人气度非凡的赞美。
从颈联“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来看,在作者眼中,“浮名”是身外之物,“休琐琐”是休要疑虑不定,这是劝告友人不要追求虚名。
从尾联前一句“三山旧是神仙地”以及注释二来看,“三山”原是神仙居住之地,此处借以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从尾联后一句“引手东来一钓鳌”来看,“钓鳖”,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伯龙之国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后以“鳌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此处作者使用这一典故表达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2022•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交游:朋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选取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杨柳,写水池边的柳枝依依,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
B.第二联写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而过的燕子,与第一联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浏览完整试题C.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写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的余晖,以景语作结,言有尽,意无穷。
D.全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前面的风格明快,后四句风格有所改变,略显伤感。
4.第三联写“方惊笑语稀”,诗人为什么“惊”?
【答案】3.A 4.①惊讶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②惊叹春日美景将尽,而无人欣赏。③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逐渐衰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错,“掩扉”是关门的意思,此句应是柳树旁的人家关着门。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及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意思是“想要约上一些朋友一同欣赏欣赏,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可见“惊”的第一个内容是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
诗歌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这样的美景想要找朋友一同欣赏却不能够,因此“惊”的第二层意思是春日美景将尽,而无人欣赏。
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因此“惊”的第三层意思是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逐渐衰老。
(2022•河北邢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宝剑吟
陆游
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③,直恐兴风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注]①幽人,幽居的人,隐者。②殷殷,象声词,形容雷声。③相传西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宝剑,宝剑后来化为两条蛟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者枕着宝剑人睡,到深夜感觉宝剑在发声,“鸣不平”解释了宝剑发声的原因。
B.诗歌借用典故,想象“剑化龙”,而龙能兴起风暴雷霆。“恐”写出了隐者的害怕。
C.“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赋予龙以思想,龙如果不是被压制,就会愤然远征。
D.隐者起身,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剑。隐者表面上劝慰宝剑,但激愤之情却跃然纸上。
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和宝剑形象蕴含的意义。
【答案】5.B 6.形象特点:由剑鸣不平可以看出,宝剑渴望杀敌;由隐者安慰宝剑的话来看,宝剑渴求知音,希望能够一展身手。
蕴含意义:“宝剑”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表达诗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抒发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恐’写出了隐者的害怕”错误,“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意思是“人们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只怕它还会兴起风暴雷霆”,这里的“人”是指那些随遇而安的人,他们总怕打破平静,于是,不思发奋的人们由于害怕风雷顿起而千方百计禁锢蛟龙,使其不得伸展。所以这里“恐”是写出那些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之人的害怕。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
由“殷殷夜有声”可知,宝剑被隐居者所枕,到深夜会发出殷殷的啸鸣,那么宝剑为何会发出者声响?“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做出了回答,这是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会兴起风暴雷霆,恨敌寇猖狂,气昂昂想要去杀敌远征,借此表达宝剑想要杀敌的急切心情;由隐者安慰宝剑的话来看,“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意思是“这世间难道真无你的知音?时机到自会让你施展本领”,可见宝剑并无知音,也没有时机一展身手。
然后分析这一形象蕴含的意义。
结合诗人可知,陆游身处南宋,有满腔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所以这宝剑其实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枕”字连接“幽人”与“宝剑”,表明诗人时刻不忘统一国土,随时准备参战杀敌;诗人在以叱咤风雷的巨龙比喻宝剑之时,表现诗人对实现壮志的热切愿望,渴望施展呼风唤雨之功、发挥雷霆万钧之力,报效国家,了却宿愿;诗人劝宝剑要“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这是以反语来发泄诗人的郁愤不平之气,“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含有诗人愤疾怨恨的情绪。
(2022•河北张家口•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叛乱寄诸弟(节选)
韦应物
弱冠遭世难,二纪①犹未平。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
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注: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二纪为二十四年。自安史之乱至写此诗(此时诗人在滁州)共十八年,此处是虚指。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感慨自己身遭乱世,年少时遭遇安史之乱,现在又面临京城叛乱。
B.“虎豹”写出了叛乱者的凶残本性,“满”字凸显了西京混乱难收的局势。
C.七、八句写因为没有行人,所以路上春草繁生,突出了淮南春天景色之美。
D.本诗抒怀沉滞郁郁,描写质朴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怅惘伤感的心境。
8.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对故乡和诸弟的思念之情。诗人不知何时能够归去,潸然泪下。②对战乱不止的愤恨与无奈之情。诗人感慨于战乱近二十年也未停止,以“虎豹”比喻残暴的叛乱者,恨其占领西京。③对和平的向往,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末尾两句直接表达这两种感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因为没有行人,所以路上春草繁生,突出了淮南春天景色之美”错误。“函谷”与“淮南”是两个地方,“行人绝”与“路上春草繁生”并没有因果关系。这两句表现的也不是景色之美,而是春天已到却有家难回的苦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语句,具体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①“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去,一想到自己归期无期,就潸然泪下,表达了对家乡和诸弟的思念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②诗歌的前四句,写出诗人年少时遭遇安史之乱,现在又面临京城叛乱的现状,残暴的叛乱,使得民不聊生,有家难归,体现诗人对战乱不息的愤恨与无奈之情。
③尾句“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心甘情愿的过着农耕生活。充分表达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
(2022•河北唐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卫节度赤骠马歌①(节选)
岑参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②拥盖满路香③。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④,为君一日行千里。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时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得到一匹赤骠马,岑参作此诗咏之。②珂,玉石,这里指马勒上的装饰品。③满路香:满路好名声。④胡尘,这里指安史乱军。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节度跨上骏马在南山口射猎,狐兔被猎杀殆尽,从而突出了赤骠马奔跑的迅捷。
B.“草头一点”表现赤骠马姿态的轻快飘逸;“苍鹰翻向后”衬托其奔跑“疾如飞”。
C.卫节度朝拜皇帝,前呼后拥,马勒上的装饰叮叮作响,路人交口赞誉,威武而荣耀。
D.作者认为,虽然边镇大将人马互相辉映,无限威风,但只追求荣华富贵依然令人可惜。
10.诗歌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9.D 10.①对卫节度及赤骠马的赞美、羡慕;②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③对卫节度平定叛乱的期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形象及情感,鉴赏诗歌手法技巧的能力。
D.“但只追求荣华富贵依然令人可惜”赏析错误。“始知边将真富贵”是对卫节度的富贵的赞颂;“可怜”,是值得羡慕的意思。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意思是“男儿应当如此才称心意,骏马阵阵长呜北风吹起”,“当如此”诗人认为男儿应当像卫节度一样才算称心如意,表达了诗人对卫节度及赤骠马的赞美、羡慕。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意思是“待您东去扫平战乱之日,骏马为您一日驰骋千里”。“扫胡尘”意思是“扫平战乱”。赤骠马为卫节度为国家扫平叛乱一日驰骋千里。这里以卫节度和赤骠马作结,扣应题目“卫节度赤骠马歌”,预言卫节度将获取更大战功,表达了诗人对卫节度扫平战乱的期望之情。
诗的最后四句将人与马并写,男儿称意,马儿神骏,人马均属不凡。不凡的卫节度骑着日驰骋千里的赤骠马为国扫平叛乱。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为国扫平叛乱的卫节度的仰慕,表达了自己也渴望能像卫节度一样为国家出力,建功立业。
(2022•河北保定•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殷协律①
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②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③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注]①殷协律:诗人的朋友殷尧藩,浙江嘉兴人,曾为协律郎(其职能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官方乐队的指挥),在诗人为官苏杭的五年间,多数时间跟随在诗人身边。②雪月花:泛指自然界中所有美丽的景物。③吴娘:吴二娘,杭州著名歌伎,其曲词中有“暮雨萧萧郎不归”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旧事,以“浮云”为喻,聚时情同手足,别后倍觉凄凉,对比鲜明。
B.颔联诗人感叹共同游玩的友人们都已离去,眼前美景自然勾起了对挚友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事,写诗人与殷协律曾经的美好时光,感情含蓄而又真挚。
D.尾联写吴娘动听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与“如听仙乐耳暂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这首诗于轻松中寄寓着深情,正如《唐诗别裁》评曰“追忆佳冶,转觉凄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D 12.①首句以“五岁优游”拉开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颔联由眼前美丽的自然之景忆及高雅的“琴诗酒”,后两联写江南优游之事。诗歌追忆美好的过往,看似轻松愉悦。②但“皆抛我”“更不闻”等又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此时的孤独之情,让人倍觉凄凉。今昔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殷协律思念的程度之深。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写吴娘动听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理解有误。尾联意为“江南吴二娘唱过的曲词‘暮雨萧萧郎不归’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响起,但自从离开江南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了”,诗人表达的是遗憾之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分析题干“于轻松中寄寓着深情”“追忆佳冶,转觉凄凉”,抓住“轻松”“深情”“追忆”“凄凉”等情感分析即可。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这两句是说,回忆起我们曾有五年在一起游玩,那时是多么开心啊,一朝分离,就如那浮云飘散,实难相聚,怎能不令人思念?诗人很重友情,思念之情殷实,友爱之心笃诚。既有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轻松追忆,“一朝消散似浮云”也有对朋友的深情怀念和离散的凄凉感伤。
颔联诗人感叹共同游玩的友人们都已离去,眼前美景自然勾起了对挚友的思念。“皆抛我”“最忆君”在轻松笔调中蕴含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
颈联“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这两句写的是追叙江南旧游:听唱黄鸡与白日,曾咏著红骑马人。忆旧游,激起对往日的无限怀思。
尾联“自别江南更不闻”写自从离开江南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江南吴二娘唱过的曲词“暮雨萧萧郎不归”了。“更不闻”以轻松的口吻传达出别后的凄凉,今昔对比鲜明,加深了对挚友的思念之情。
(2022•河北•邯郸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曼卿作新楼,扁曰“潇湘片景”,来求拙画且索诗
戴昺
有此一楼足,悠然万虑忘。
拓开风月地,压断水云乡。
四野留春色,千峰明夕阳。
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起,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首句概述楼主建此新楼,因而心满意足;次句是进一步的解说:主人闲适自得,万虑皆忘。
B.颔联极言夏曼卿新楼风景优美。“拓开”句直接写其风景之美,“压断”句则反衬其美。其景虽美,诗人并未作具体描绘。
C.尾联总结此楼风光无限,呼应诗题,卒章明志:此地不愧为“潇湘片景”。风光包括“四野春色”“千峰”“夕阳”等。
D.探究诗题,细究诗意,诗人亲临此楼,本可以细致描绘,但他却挥洒大笔进行概写,这展现了诗人富于想象的艺术功力。
14.有学者认为颈联“‘留’字用得很精”,请结合全诗,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3.D 14.(1)写景精准。时维暮春,或未登楼,着眼“潇湘片景”,于是笼统地写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夏氏知足悠然之情。(2)炼字精妙。诗人赋予“四野”“春色”以情思,是为拟人,“留”字写景抒情,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3)构思精巧。“留”字巧妙承接颔联中的“拓开”,转至颈联之涂抹绘色,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的合写,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诗人亲临此楼,本可以细致描绘”错,诗题中“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等,表明诗人可能并未亲临过此楼,自然也就不便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亲临此楼”与“富于想象”也自相矛盾。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从标题信息“夏曼卿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看,作者可能还未登临新楼,所以“四野留春色”没有展开具体描写,而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主人闲适自得之情。
“留”是“留住”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四野”人的动作和情感,“四野留春色”即“四野”想留住春色,“留”更显得这里景色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四野周围的美妙春色,表达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留”字用得可谓词约而义丰。
从结构上看,颔联写了大自然在这里向人们辟开了一块美好的风月胜地,颈联通过“留”字由“拓开”转到描绘“春色”,最后“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总写此处无限美景,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
(2022•河北•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③。
【注】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②信:任意。③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方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颔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雌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诗人因桃树面念及贫人,因贫人面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15.A 16.①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②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③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
【解析】15.试题分析:这道题涉及了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懂全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手法。A项,“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这一理解不准确,原诗无此意。首联“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意思是进入室内的小径原不歪斜,不料这次回来桃树已大,但不忍剪伐,听任它遮住了路。
16.试题分析:首联说桃树生长茂盛,诗人不忍心修剪,任凭它遮住了道路,表达出对桃树的爱护之意。颔联“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紧接上文说桃树总能给贫穷的人提供馈赠,而且年年如此,解释了爱护桃树的原因,也暗示贫人年年没有食物,表现出对现实的痛恨。颈联“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又由爱护桃树进一步说到还应爱护他物。乳燕,雏燕,这里兼指将雏之母燕。通,是说卷起门帘让燕子自由出入。尾联“寡妻”,群盗杀人,使得许多人的妻都成了寡妇,“非今日”,是说已成过去,不再是今天的事情了。“车书正一家”,是说国家正在混一车书,走向统一。这时安史之乱初定,严武再来镇蜀,太平可望,故杜甫有此想法。表达出诗人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的欣喜之情。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021•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③,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如风驰电掣一般,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那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8.诗人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了将士们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和敌人的不堪一击。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插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从诗中来看,颈联描写的战场景象并不能“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敌军营寨的情形应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和敌人的不堪一击。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如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然后到诗歌中找到直接展现将士们的诗句,分析手法和特点。
如“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意思是“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弯弓”“插羽”都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而“破天骄”是作战的结果,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展现将士的神勇无敌。
接着找出能侧面展现将士形象的诗句。
如“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意思是“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这是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这是侧面烘托,展现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的特点。
如“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意思是“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这是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这也是侧面烘托,展现将士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备战2023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