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7 2022-12-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命题人:宋勇 审核人:王兴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浏览完整试题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4.曹操的《短歌行》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在中国,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是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仿佛记得从生物的相似性来看,梅花翻译成英语应该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plum很熟悉,所以有些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又因为我的中文名问起梅花,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
“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那种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展开余下试题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能告诉他,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怎样还能告诉他,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希腊友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油橄榄,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虽然梅花不是国花,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种梅,品鉴梅,画中有梅,诗文里写梅。
B.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故作者认为他能写出“梅花四弄”。
C.“梅”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中国画家表现坚韧品格的创作题材。
D.书香缭绕骨魂,诗心陶冶美丽,中国人的梅魂在与世界的交流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关于梅花的诗歌,这不仅可以表现梅花的品性还能使文章典雅。
B.“墨梅”一般是指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疏、瘦、清、斜之美。
C.我虽不太懂希腊人对油橄榄的言论,但我们相通的是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D.从主题上看,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也借此隐含表现了外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隔膜。
7.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8.请分别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B.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C.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D.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丑,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中的“戊申”一样,都指月。
B.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 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 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14.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表达了无限悲凉之意。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苏轼对坎坷遭遇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为全诗袅袅余音。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辛弃疾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琵琶行》中,琵琶的乐声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白居易 用“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写出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展开余下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1分)
1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哀吾生之须臾 耳得之而为声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月出于东山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D.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18.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而今安在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小学而大遗
B.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律,是对各种欲望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征服自己就要学会自律。自律源于人们对成功的追逐和渴求,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上的自我控制。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智慧和才能就会变得更加完善、出类拔萃。请以同学的身份给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的同学写一封信,主题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答案
1.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一切”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五段“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选项中的“一切”扩大了范围。
3.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4.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面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
5.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错。原文说“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没见过梅花,谈不上对梅花有什么艺术感受力。故选B。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错,文中并未说明梅花是中国国花,只说梅花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故选C。
7.谋篇布局:①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②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
上一篇: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后习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淮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