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9  2022-12-2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同步练习
第四单元
第13课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2022•山东日照•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戏诞生在福建泉州,和闽南方言文化______,韵味浓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一度面临断层失传的梨园戏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很好。10多年来,每逢周末和演出季,500多个座位的剧场______。
梨园戏虽剧种古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做传统戏。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的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的戏剧《英雄虎胆》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英雄虎胆》利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虽只有3个演员,却营造出_________的效果。
梨园剧团团长经常告诫演员,一个演员在学徒期时,重在模仿;________时,容易浮躁;沉淀之时,往往也是瓶颈期;有所突破时,进入成熟期。这之后,需要积累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只有有传统、有生活、有观众、有心,才能让古老的戏曲生机不断,枝繁叶茂。梨园戏,如果只是躺在“模仿借鉴”的温室里,迟早有一天要走进博物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济济一堂 金戈铁马 崭露头角
B.一脉相承 座无虚席 金戈铁马 初出茅庐
C.息息相关 座无虚席 千军万马 崭露头角
D.息息相关 济济一堂 千军万马 初出茅庐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政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C 2.①戏剧《英雄虎胆》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②它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③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 3.①比喻:把戏曲的“模仿借鉴”比作温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模仿借鉴给梨园戏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拟人:将梨园戏人格化,“躺”“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梨园戏一味模仿借鉴,终将被时代抛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语境讲“梨园戏”与“闽南方言文化”的关系密切,用“息息相关”。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语境讲“500多个座位的剧场”里没有空位,突出人多,用“座无虚席”。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语境讲“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的浩大声势,用“千军万马”。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根据“学徒期”“沉淀之时”“有所突破时”等分析,语境是讲初学时突出显示出才能和本领,用“崭露头角”。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抽出句子的主干“戏剧《英雄虎胆》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独立成句。
再将附加成分“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抽出来,但抽出来的部分缺主语,需要加上“它”,可再将“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抽出,整个句子就变换为由三个单句构成的句群了。


浏览完整试题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把梨园戏的“模仿借鉴”,比作“温室”,一味的借鉴模仿,就像一直躺在温室中,影响梨园戏的发展,用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只“借鉴模仿”给梨园戏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用动词“躺”“走”等来写梨园戏,赋予梨园戏以人的动作。“躺在‘模仿借鉴’的温室里”,写梨园戏一味借鉴模仿,“走进博物馆”,走出社会生活,进入博物馆,被保存起来了,说明被时代淘汰了,被时代抛弃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空缺氧的太空环境会降低航天员的抵抗力。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航天员每在太空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体内就将流失约1.5%以上的骨组织,而在地面上,老年人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流失同样多的骨组织。
在太空生活的航天员,没有地球大气层的保护, ① ,既包括太阳辐射,也包括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线。 ② ,但这些辐射在和空间站铝制外壁碰撞时也会产生次级粒子,进入空间站中对航天员身体造成损害。
此外,太空环境也会 ③ ,使动脉出现硬化症状。之前看过某权威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对航天员动脉硬化有过专门研究:若在太空呆上6个月时间,其动脉硬化程度将会相当于地面的10~20年,但幸运的是,这种不好的情况在航天员回到地球之后可能会有所逆转。
4.下列选项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航天员每在太空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体内就将流失约1.5%的骨组织。
B.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航天员每在太空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体内就将流失约1.5%以上的骨组织。
C.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航天员每在太空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体内就将流失约1.5%的骨组织。
D.据科学研究数据,航天员每在太空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体内就将流失约1.5%以上的骨组织。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4.C 5.①可能会接触更多的太空辐射 ②虽然航天员生活在空间站中 ③对航天员的血管造成破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项语病:
一是“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据”或“显示”;
二是“体内就将流失约1.5%以上的骨组织”不合逻辑,删掉“约”或“以上”。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前后文“没有地球大气层的保护”“包括太阳辐射,也包括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线”可知,此处说宇航员没有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会接触太空辐射,故填“可能会接触更多的太空辐射”;
②此处和后文为转折关系,结合“空间站铝制外壁碰撞……进入空间站中对航天员身体造成损害”可知是说航天员生活在空间站,故填“虽然航天员生活在空间站中”;
③结合“使动脉出现硬化症状”可知此处是说太空环境对航天员血管上的危害,故填“对航天员的血管造成破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___________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___________,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___________,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著作等身 不以为然 无边无际 B.功成名就 不屑一顾 无边无际
C.著作等身 不屑一顾 不着边际 D.功成名就 不以为然 不着边际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8.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6.B 7.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惠特曼极度绝望的心情。 8.原句更好。原句先是用递进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成了一般句式,表达感情不如原句效果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此处用来形容后面的美国诗人的名气大,故选“功成名就”。不屑一顾:非常轻视,连看一眼都不值得。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用来形容其他诗人对这本诗集的轻视,故选“不屑一顾”。无边无际:指没有边际,极其广阔,没有界限,侧重表示广大,浩瀚或精深。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此处形容黑暗的广阔,故选“无边无际”。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反而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绝望至极。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并且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比较赏析。原句当中“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比能够增强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并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运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没有原句强烈。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散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B.“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11.“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如何理解?
12.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9.D 10.D 11.作者将大海与自己融为一体,将“海岸”“巉岩”作为自己的化身,它们在傍晚与冷夜里的身影是孤独、冷寂的,因而是“寂寞”的。虽然它们的外形看起来是寂寞的,可是它们的内心保持着夜一样的冷清、巉岩死一般的严峻,这体现了自信、理智地对待困难和考验的态度,作者为之自豪和骄傲。 12.①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方便作者客观地展现大海的形象特点。②后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将大海、生活拟人化,生动形象,便于直接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同时产生呼告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③根据情感变化不断变换人称,方便自由地描写和抒情,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错。正确的理解是这个世界既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永远是悲喜并存的。诗歌末尾提到,这个世界既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设问手法”错,这两句是疑问句;“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错,应是对美好经历无处寻觅的惆怅。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寂寞”修饰“影”,从诗歌中“从海岸到巉岩,多么寂寞我的影”看,作者已经将自己与大海融为一体。联系上下文语境,作者之所以感觉寂寞,是因为从外形看,傍晚的海岸是冷清的,冷夜的岩是严峻的,因而令人感到寂寞。
作者面对大海,面对冷清的海岸与严峻的巉岩,觉得自己渺小、寂寞;但自己内心坚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因而感到骄傲。从内心的角度看,外表的冷清与严峻正是内心自信、沉毅、理智、坚定的表现,所以作者感觉骄傲。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作用人称变化的能力。
人称的选择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当作者的感情比较沉静时,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方便自由地描写、议论,内容也显得比较客观。
诗人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思想和品格,要有头脑和智慧,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的磨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当感情变得激越时,作者转用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对抒情对象以“你”或“我”相称,如此可以方便抒发激烈的感情,从而强烈地感染读者。
同时,对事物以“你”或“我”相称,也有拟人和呼告的效果,从而增加抒情对象的形象性。从综合角度看,综合运用多种人称,可以使行文富于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你一道漫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能是“我”的恋人。
B.从“在神秘的沉默里”一句可看出诗人散步时环境静谧,他内心感到局促和紧张。
C.除了漫步的人,磨坊、小河等景物也都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这使诗意得到拓展。
D.由“我和你一道漫步”转为“我们静静地走着”,暗示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人的行为特征,情感凄凉,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用反问语气改变了诗歌节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D.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15.“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6.“在月亮的清辉里”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B 14.B 15.①“醉了”在句中是“沉浸”的意思,表现了“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感到愉悦、欢畅。
②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的抒情做了铺垫。 16.①营造了优美、温馨、迷人的意境,烘托了“我”内心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
②一咏三叹,在反复中加强了诗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
③紧扣题目“月下”,该句贯穿全诗,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圆融。


展开余下试题【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他内心感到局促和紧张”错。由“我的心快醉了”“迷人的世界”等可知,诗人内心是愉悦的。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情感凄凉,营造了忧伤的氛围”错。从全诗的温馨氛围和迷人意境来看,“小草在呜咽不息”表现的不是情感的凄凉、氛围的忧伤,此处只是从听觉角度描绘小草在夜色中的声音。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通常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去赏析。“我的心快醉了”意思是“我”沉浸在这优美的月景和迷人的爱情里,感到愉悦、欢畅。“醉了”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指“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在这样的美好时刻,“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美好,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我和你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描写了“我们”散步的环境渲染了美好的意境;
第二次出现,是在“我的心快醉了……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之后,既营造了优美、温馨、迷人的意境,烘托了“我”内心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又为下文情感发展做铺垫;
第三次出现是在诗歌的最后,“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一咏三叹,在反复中加强了诗意,又紧扣题目“月下”,展现了优美的画面,同时贯穿全诗,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圆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纪念像揭幕致辞
[俄]屠格涅夫
女士们、先生们:
为普希金建造纪念像得到了素有教养的全俄罗斯人民的参与、赞同,我们这么多优秀的人物,来自乡村、政府、科技、文学和艺术各界的代表在此聚会庆祝,这一切向我们表明了社会对它的一位优秀成员的由衷爱戴。我们尽量简练地阐述一下这种爱戴的内涵和意义。
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我们的相容性是双重的:既对本国的生活也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其中对西方生活中的所有精华以及有时在我们看来是苦涩的果实都能相容,我们的独立性也获得一种特殊的、不平衡的、阵发性的,但有时又是很完美的力量。这种独立性必须同外界的复杂情况、同自身的矛盾作斗争。请回忆一下彼得大帝吧!他的本性与普希金有点相似,难怪普希金对彼得大帝怀有特殊的仰慕、敬爱之情。我们现在所讲的这种双重的相容性意味深长地反映在我们诗人的生活之中:首先,他诞生在旧贵族老爷的家里,其次,贵族学校的外国化教育,由外部渗透进来的当时社会的影响,伏尔泰、拜伦和1812年伟大的人民战争,最后是俄国腹地的放逐,对人民生活、民间语言的沉迷,以及那著名的老奶妈讲的平凡的故事。至于涉及独立性,那么它在普希金身上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他不再摸索、徘徊,他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拔高到理想境界,持日常琐碎生活观点的人总是低于这一境界,这是一个应该努力去攀登的高峰。不管怎么说,歌德、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始终是真正含义上的人民诗人即民族诗人。一切正是这样,但是我们能否有权利称普希金为世界级的民族诗人呢?就好比我们这样称呼莎士比亚、歌德、荷马一样呢?普希金还不能与他们完全相提并论。我们不该忘记: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再加上残酷的命运又增加了他的负担,命运之神几乎是幸灾乐祸地对我们的天才穷追不舍,把他从我们身边夺走,当时,他未满37岁。可是,我们不局限在这些悲剧的偶然性上,正因为这种偶然性,也就富有悲剧色彩。我们从黑暗中再返回光明, 重来谈谈普希金的诗歌。
曾几何时,美文学几乎成了再现当时生活唯一的方式,但接着又完全退出生活舞台。美文学当时的范围过于宽大,而诗歌又被压缩到几乎等于零。诗歌一旦找到了自己自然的界限,便会永远巩固住自己的地盘。在老一代的,并不是老朽的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坚信,艺术的规则、艺术的方法又会起作用,谁精通这些呢?也许会有某位新的、尚无人知晓的、超过自己导师的天才问世,他完全可以无愧于“世界级民族诗人”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我们还没决定赋予普希金,但也不敢从他身上剥夺去。
无论如何,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功绩是伟大的、值得人民感激的。他把我们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以至于它在文字的丰富性、力度感、形式美方面甚至得到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首肯,几乎被认为是继古希腊语之后的第一流语言。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如果在他去世后,论战掀起的尘土暂时遮盖住了这面光辉的旗帜,那么今天尘土已开始跌落,由他升起的常胜大旗重又辉耀高空。正像人们一提起莎士比亚,则所有刚识字的人都必然会想成为他的新读者。我们同样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后代都怀着爱心驻足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理解这种爱的意义。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
女士们、先生们,这最后一句话请你们不必惊奇!在诗歌里蕴含着解放的力量,因为这是一种高昂的道德力量。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甚至那些至今仍不想读我们诗人作品的平民百姓们的儿女也会明白,普希金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他们会自觉地反复念叨一直在我们耳际回响的喃喃自语声:“这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褒扬俄罗斯人民,并借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热爱来表达自己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
B.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位诗人艺术家,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具尊有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的人民性的本质。
C.普希金有着伟大的贡献,但命运残酷,他在未满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真是天妒英才。
D.尽管人们没有把“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称号给予普希金,但他的诗歌确实已体现出“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特点。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二段列举诗人普希金的生活,说明在普希金身上的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产生的具体原因,也说明普希金虽然出身贵族,但他最终回归到人民的行列。
B.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价值在于独立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俄罗斯文学,并且在对本国的生活以及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的基础上保留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立性。
C.普希金去世后,俄罗斯人彻底否定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贡献, 但到普希金纪念像揭幕之时,人们已重新认可了他的功绩。
D.作者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当然也客观地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19.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为何作者认为普希金的雕像“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答案】17.B 18.A 19.①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位诗人艺术家。他的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迷娘(之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