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33 2022-12-27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基错)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讲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绝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毒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或和用以讲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他们执束干追踪捕捉各种所清富干刺激的病态,仅售读过几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前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
在20世纪最初的两个一年单,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试图按照本来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警,人们更加强烈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而另一个方面,虽然世界已经更为广阔,但人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强烈较之往更显渺小。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同时各种新闻媒介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愿望,而传记文学则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至少可以读到数十部关于他的长篇传记。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那种要求自省与自助以及丛伟人们身上发现自身的影像并如是行动的愿望亦促使他们对传记文学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传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亦在表现上寻求其更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
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
D.由于传记写作所必须相负的对干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伦理学提出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特点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传记文学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融合共生关系的命题。
B.文章中以“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论述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
C.文章第五段从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和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之间的矛盾,阐释人们对传记文学投入更大热情的原因。
D.对于传记文学的发展进程,文章首先交代了背景,接着分点论述,最后总结,让读者了解到传记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上寻求更大发展的各种契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运用,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传记文学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B.在现代,新闻学是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是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C.大多数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并不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
D.传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人们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愿望,我们读了很多关于拿破仑的长篇传记,所以我们今天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本一: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梁衡
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央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
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
展开余下试题
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5.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6.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
十分孤立。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杜师傅。”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大家各行其礼。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慢!”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展开余下试题
只见杜其石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李一甫第一个叫好。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摘选自《永安城轶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看,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表明两人是两个武术门派的顶尖高手,第二句表明两个门派都狭隘、保守,有门户之见。
B.“踢场子”是旧时武术界极具羞辱性的上门寻事争斗行为,面对杜其石的主动上门约战,李一甫难以接受,因而痛下杀手,重伤了对手。
C.三十年后,主动提出宴请的李一甫却迅速回复同意由八卦掌门作东,表现出这位太极掌门渴望见识“隔山打虎”神功的急切心情。
D.小说结尾处,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既传达出众人对两派掌门个人旧怨消解的赞赏祝贺,也饱含对李一甫定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8.文题为“掌门”,究竟什么是掌门的风范呢?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画线段落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吕公曰:“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曰:“老疾无堪夷简公相谩欺。”具奏所以。上召吕面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其门僧求官,二公共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曰:“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吕公许诺。宣献曰:“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宣献曰:“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曰:“不然,吾虽少下之何害?”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府,所入三千缗。”上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初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假。
B.案牍,案:书案;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
C.集贤,即宋集贤院。其与昭文馆、史馆组成“三馆”,三馆各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任。
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符节、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文靖担任宰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得知同为宰相的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其子李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意。
B.李文定反告吕文靖,却被免职。燕王位贵气盛,为己谋官,李、吕二相迫于其威胁而同意,李文定趁燕王败亡之际,反诬政敌,借机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罪。
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免。
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词也相同;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作者写作此文之时,其品质依然被百姓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
(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苏秀道中①
(末)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④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通过“秀色”“佳音”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展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上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诊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