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0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永春一中高三年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科试卷(2023.1)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由,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 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指”意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又自然的文化体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经验形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
B.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民间的士人不能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在雅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以声情并茂的说中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文本一:
一块土地 贾平凹
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
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
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
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得的眼看过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领着他在地地他说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 他一跳。
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
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


展开余下试题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
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
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
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
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
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
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
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
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
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 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
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有删改)
文本二: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情感纠葛得到了充满敬意的表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
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
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
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7.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B“他”将爷比做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
C.“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8.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问管仲曰:“与仲甫谋伐莒,未发,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少顷,当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延而上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邪,言伐莒?”对曰:“然。”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欢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经之色;怫然充满手足者,兵革之色。君。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国必有圣人”者,至诚谓国必有也。东郭牙至,云“此必走.东郭牙圣也。如贤与圣绝辈,管仲知时无十二圣之党,当云“国必有贤者”,无为言圣也。谋未发而闻于国,管仲谓“国必有圣人”。是谓圣人先知也。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已”,谓贤者圣也。东郭牙知之审,是与圣人同也。
客有见淳于髡①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容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大骇曰:“嗟乎!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②者,未及试,亦会生至。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禹之察,不能过也。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
(选自王充《论衡•知实篇》,有删改)
【注】①淳于髡,人名,姓淳于,名,战国时齐国人。②讴,唱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C.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以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令宾延而上之”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中的“延”字含义不同。
B.“臣窃意之”与“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
C.“君子有三色”与“年长色衰”(《琵琶行》)两句中的“色”字含义相同。
D.“虽汤、禹之察”中“汤”指商汤,“禹”指大禹,两人与周武王合称“三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齐桓公与管仲商议讨伐莒国,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齐桓公感到很奇怪,就询问管仲原因,管仲认为是国内一定有圣人。
B.东郭牙来了,管仲就派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管仲问他凭什么说将要讨伐莒国,东郭牙称自己是小人,并回答了管仲的问题。
C.管仲说“国内一定有圣人”,这是说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见了东郭牙,说“一定是这个人”,是说贤人就是圣人,东郭牙和圣人是一样的。
D.梁惠王一连两次接见淳于髡,但淳于髡一言不发,梁惠王对此很不高兴。淳于髡解释说,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龙马,后一次梁惠王在听音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4分)
(2)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4分)
14.东郭牙和淳于髡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15~16题。(9分)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①此诗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②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既是珍惜白海棠的表现,又是宝钗自我形象的写照。
B.颔联,海棠洗胭脂而现冰雪本色,倒装句突出了海棠冰雪洁白的特点,暗扣了标题。
C.颈联,谓白海棠淡极而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托物言志与比喻的手法,借海棠的形象表达曹雪芹的人生志趣。
16.海棠诗社,李纨评此诗第一,因为“这诗有身份”。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暗示了薛宝钗什么样的形象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2)当同学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 ”两句劝解。
(3)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春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 ,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 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 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 ,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欣赏品味,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一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顽强一生。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和其后面句子句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
(二)语言文字运用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大小寒时节,水会以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民间有“小寒大寒,捏水成团”之说。在黄河流域一带,1月份平均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甚至以下,此时水缸里的水常由于温度略高仍未结冰。这种“过冷水”虽然尚未结冰,但是,① 。“捏水成团”指的就是此种现象。与小寒相邻的“腊八节”,正是北方冬季最冷的时候,腊八粥便成为人们“向暖而生”的标志食品。自宋代起,( )大寒节气,民间忌天晴不雪。古语“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赫赫”,农谚“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即下三场大雪。② ?《清嘉录•腊雪》说得好:“腊月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祛了虫灾,丰收自然在望。腊雪对于冬麦尤为有利——③ ,还可以来年融为春水保证墒情。难怪农谚有“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的说法。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每逢腊八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B.每逢腊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C.每逢腊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皇宫每逢腊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人要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
青年人又要善为,“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秉持“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理念,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练功夫、壮筋骨、增智慧。
请结合材料,以“敢为与善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少于800字。
保密 ★ 启用前
永春一中高三年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科试卷答案(2023.1)
1.C(A项,“‘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说法绝对,原文是“‘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B项,“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原文是“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训,如此等等”。D项,“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分析不当,于文无据。)
2.D(“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3.B(B项,《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泉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