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5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全国甲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到琵琶演奏,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的生动描写。查《全唐诗》,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据各种文献综合,当时琵琶乐曲数以百计,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琵琶是唐人的一大创造。此论谬矣。琵琶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历来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是“琵琶出于弦毁”。“弦毁”是秦汉时期的中原乐器,类似直颈琵琶。东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琵琶”:“琵琶”两字都采用“哭”作边旁,从六书来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哭”表明其形是一种乐器,其声为“比”“巴”。而“巴”之声,又是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的一段话而来的,刘熙说,“批把”,这是在马上弹拔的乐器,其技法,往前一弹叫“批”,回手一拨叫“把”,所以这件乐器名“批把”,这是从演奏特点给乐器取名的。“批把”谐音“琵琶”,于是“琵琶”便成为这种弹拨乐的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据说,古代的波斯国,有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琴,它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我国弹拔乐器的始祖。持有此说的根据是《隋书•音乐志》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最直观的证明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反映了从魏晋北凉直到隋唐宋元长达10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历史,壁画中琵琶的图像就出现了689次,其中既有外域的曲项琵琶,也有奏汉本土的直项琵琶,更有中外两种形制样式结合在一起的琵琶。
其实以上“两说”都是对的,但它们指的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琵琶。“外来说”所指的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形似曲颈琵琶,国人称它为“乌德琴”,它确实是外来的;“本土说”所指的是秦汉时期就有的叫“弦毁”的乐器,形似直颈琵琶,后来它吸收了外来琵琶的形制,直颈变成了曲颈,即我国唐宋琵琶的样式。以上“两说”,使我们看到了人类乐器的嬗变与衍化。
如果把秦汉的“弦毁”作为最早的琵琶,为什么直到唐朝,琵琶艺术才大放异彩呢?从艺术规律来看,先秦时代的敲击乐和吹管乐,从节奏与旋律两个方面,奠定了古乐的基础。进入隋唐,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使器乐艺术翻出一个新境界,于是琵琶雄踞器乐合奏的霸主地位。从社会文化来看,随着物质富裕,生活安定,胡气氤氲,多元文化汇聚,整个社会奢侈享乐之风滋长蔓延,且不说宫廷乐工艺伎队伍的庞大,民间也以“家有伎乐”为荣,社会歌舞器乐之发展可谓空前。这时,社会审美取向也悄悄发生变化,除了有盛世之音,还流行悲情艺术。人们常用琵琶演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的隐衷。琵琶艺术几成唐代官民乐思表达与情感表现的双重文化需要,于是琵琶文化从达官贵人之家走向民间。


浏览完整试题秦汉琵琶唐盛行的音乐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海纳百川的精神。当年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繁荣了唐代的音乐歌舞,出现了唐宋琵琶;而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国艺术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朱宏波《秦汉琵琶唐盛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吟咏琵琶的诗作极多,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这都反映了琵琶在唐朝的盛行状况。
B.“本土说”认为,琵琶出于秦汉时期的乐器“弦毁”,文章对此给予了肯定。
C.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从而奠定了琵琶的霸主之位。
D.在唐代,大放异彩的琵琶艺术既可以表达盛世之音,亦可以表达个人之悲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再呈现有关琵琶来历的“两说”。
B.文章引用《隋书•音乐志》之语,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从而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D.文章尾段由音乐历史转而写一带一路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弦毁”在借鉴外来琵琶形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唐宋琵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由白居易的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可知,当时走向民间的琵琶文化深受平民喜爱。
C.盛唐富裕安定、多元包容、歌舞升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器乐文化的繁荣。
D.《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亦可以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论据。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表述错误。原文信息为“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由此可见,“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为因,“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为果,选项将因果倒置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的表述错误,文章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作为开篇仅仅是引出写作话题而非立论。
B.“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表述错误,应为“旨在论证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
C.“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表述错误,文章没有运用假设论证。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而非平民,“深受平民喜爱”的表述错误。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展开余下试题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认为诗教可以使人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意在说明诗教实际上是一种德育。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这里的“高冷”是褒义词,“高雅”的意思,记者对其引用并无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3分)
A.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6.这篇访谈在提问上有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4.C 5.A
6.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诗心,需要被激活”这一主题,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中心。第一处提问,从网友留言当中的诗词引入,说到“没想到,诗词一直与我们相伴”,是说“诗心”不曾远离,我们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好的传播形态;第二处提问“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询问嘉宾对已经被激活“诗心”的人的感受。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则是探讨“诗心被激活”的方式和途径。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网友有关诗词的留言引出话题到爱好诗词的具体实例到如何激活“诗心”。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如蒙曼在第一个问题结尾说“走近诗词……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紧接着记者就接续“生活”这个话题,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最终将问题引向生活中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
④熟悉对象,引起共鸣。记者的第二次提问“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体现出作者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挡节目很熟悉,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这样容易引起受众和嘉宾的共鸣。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可知,文章只是就事论事,不能说明“第二季比赛更成功”与“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有因果关系。
B.“意在说明诗教实际上是一种德育”错误,由原文“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可知,意在说明由美育导向德育,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D.“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可知,二人是从不同角度讲古典诗词的意义,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否定。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答非所问,选项是强调诗歌的生命力,不属于题干所问“‘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诗心,需要被激活”这一主题,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中心。结合“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可知,第一处提问,从网友留言当中的诗词引入,说到“没想到,诗词一直与我们相伴”,是说“诗心”不曾远离,我们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好的传播形态;结合“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第二处提问“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询问嘉宾对已经被激活“诗心”的人的感受。结合“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可知,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则是探讨“诗心被激活”的方式和途径。
善于引导,环环相扣。结合“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可知,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网友有关诗词的留言引出话题到爱好诗词的具体实例到如何激活“诗心”。


展开余下试题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由原文“蒙曼:……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蒙曼在第一个问题结尾说“走近诗词……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紧接着记者就接续“生活”这个话题,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最终将问题引向生活中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
熟悉对象,引起共鸣。结合“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记者的第二次提问“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体现出作者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挡节目很熟悉,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这样容易引起受众和嘉宾的共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意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一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被封条封住了。他不作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发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发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有删改)
文本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节选自《青春长作伴 歌声永流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谈到表哥时脚夫嘴巴像被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伏笔。
B.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