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1  2023-02-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泥沙的历史河床。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着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回娘家探亲,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刚毅如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等。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程序依次展开,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 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殷尧藩的“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是对节俗背后的平凡生活的热爱。
B. 卢照邻的“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表达了对诗人屈原的怀念。
C. 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中,传统的粽子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情趣和快乐。
D. 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中,沐浴芳兰汤是为了除秽驱病。
4. 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产生冲击的具体表现。
5.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学校将举行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敬老爱老活动。在班级动员会上,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答案】1. C 2. B 3. B
4. ①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①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品味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②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③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C.“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错,材料二说“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可见,原文只是说习俗不断变化,民族的传统精神不变,并没有说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的“无法”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错,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可见物质生活的富足不是传统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原因。
D.“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文化传统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卢照邻的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这是秋天景象。这两句诗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相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表达的是游子思归的情感。所以,卢照邻的这两句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原文材料二、三之中。
结合材料二中的“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
结合材料三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可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从文化层面分析传统节日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分析,可以总结出传统节日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从人的精神层面分析传统节日的意义
结合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传统节日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3)从国家层面分析传统节日的意义
结合原文“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内容概括得出传统节日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河走
冯艺
①路够远的,坐了很久的车,然后,沿着一条河边上走。山谷很窄,窄得像一条长蛇。那年,要不是父亲下决心领着我回老家一趟,我真不知道,老家竟在深山里,很荒僻,却很美。河的两岸青山耸峙,河水中岩石要么只露出一点点,要么干脆没在水中。河水顺着蛇一样的山谷流淌着,很远,不知尽头。老家破旧的房子建在河边,打开门,就看到绕着稻田流淌的河水。阳光停留在岸边竹子的末梢,原始稻作田里耕牛悠闲地时而低头啃着青草,时而抬起头来独自哞哞,似乎向我讲着一些远离喧哗的事情。平时,父亲总是对我们尽情地说起那些艰难岁月走过的十万大山,却从来没有向我们谈过家门田园的一湾碧水。老家永远是游子难以释怀的归宿。父亲离开几十年后第一次回到老家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这条小河边上的时候。我想,在这之前一个个寂寞和相思煎熬的夜晚,父亲一定会常常梦见这条小河,这清澈河水,一定是他儿时常常眷顾的地方,因为这条小河是村里孩子的游乐场,天天都能掀起一波波喧嚣的水花。天快黑了,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们记起了孩子,在一片呼唤或责骂声中,玩得正乐的孩子们一个个不舍地从河里走了上来。
②那天,走进家门,父亲再也回不到童年,面对着老屋中堂墙上挂着的爷爷奶奶的相片,走过枪林弹雨和心灵摧残不曾流过一滴眼泪的父亲,却无法堵住泪水的闸门。屋外那粼粼的水声,让他的心似有无边的寂寞和凄凉,受尽苦难的父母早已如水远去,家也随着他们而远去了。目之所及的景物,令父亲奔涌般的泪水如湍急的河水,在他的心里搅起圈圈旋涡。
③在现在说起来快要让人忘记的日子里,父亲循着小河流水的方向,用一个青年的热渴,敞开了深藏的夙愿。可是他看到的是人们艰难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他背负了忧患和创伤。也许他曾经把流过家门的河作为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倾听者,看着身边流过的河水,想要找寻心中的上善之水,更找寻哪一条河可以成就他梦中的奔腾不息和汹涌跌宕。
④终于有一天,他沿着河走,翻山而去,看远方是更高更大的山峦,目光看着小河远去,心一点一点地沉重了起来,于是,有了一种血性的升华。从此,他知道了“国家”的概念,他要把生命的激情平摊于天宇之下。他离开了老家,去寻找更大的江河。然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一定是苦难,要么是死亡,要么是无处寻觅的离乱。对许多人而言,留在老家终日牵肠挂肚的父母,就像挂在墙上的相片,脸上布满纵横交错的、深深的皱纹。我感到一般人的皱纹都长在额头和眼角的周围,而他们却连双颊都不曾空着,犹如老家的崇山,皱皱折折,深邃而深重。战争使多少人的骨肉,不是草草浅埋在荒山野岭,便是漂泊千里,音讯杳无。可是,当一个时代结束,又一个时代诞生时,远在深山的父老双亲想到的便是燃香一炷,祈望青烟上天,给那个混沌世间中死去的亲人捎去战争终结的消息,也呼唤着活着的儿子早早回家。
⑤在老家的祖屋,我把视线停留在两位老人安静的照片上,我想象着,在艰难日子里拉扯大的两个孩子决意离家那一刻他们的心情。我给他们点上一炷香,拿在手上,想起了曾经背过的那首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孟郊把母亲的心愿,把对儿子的爱表达得至真至诚,而乱世中我的奶奶是否知道自己的儿子沿着河边走,就意味着将生离死别呢?浩浩人间,不论战争与和平,有孟母的母爱,就有所有人的母爱,而处在战乱中的母爱更令人揪心扯肺。
⑥眼前的一切模糊了起来,香火成了一团火苗,轻轻跳动,这一团跳动的火苗,始终在我的心中。同样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作家龙应台说过,所有的颠沛流离,都是从江河流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我老家的小河没有码头,也没有船,父辈沿着河走的历史已河水般无声地流过,如今一些章节无法书写,像风过无痕;一些字句无法印刷,像被水打湿,我看到的是月光下河水泛起的光耀,抚摸到时光照在心头那丝丝寒意。
⑦沿着河走,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江河,也成为了一代代人对一段历史的万种滋味,那“隐忍不言的伤”埋在历史的深处隐隐作痛。可是,我注定爱着老家深山里的这条小河,因为我生命的根须就在岸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述了父亲为了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离开家乡,离开家乡的小河,把生命的激情献给“国家”的故事。
B. 父亲总是对“我们”诉说走过的十万大山,却不提及家乡田园的一湾碧水,因为他认为那太平常,不值一提。
C. 经历过枪林弹雨和心灵摧残的父亲见到逝去双亲的相片,无法堵住泪水的闸门,这泪水包含着复杂的情感。
D. 作者回忆了沿着家乡的小河走出了大山的父亲,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命运,展示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引人思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沿着一条河边上走,经过像“蛇”般狭长的山谷,到了故乡,老家就建在河边,既照应文题,又为下文做铺垫。
B.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触景生情,写出父亲对失去父母和家的悲痛,表达了父亲无边的寂寞与凄凉的内心情感。
C. 第④段写战争造成了亲人的分离以及奶奶对儿子的牵挂,其主要目的是诅咒给人类带来骨肉分离的苦难的战争。
D. 文章以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方式叙述描写、抒发情感,表现了父亲离家追求梦想、饱受离乱、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人生。
8. 第⑤段中引用孟郊《游子吟》一诗有何作用?
9. 本文标题“沿着河走”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表达了爷爷奶奶对父亲的爱;②衬托战乱之中的母爱更令人揪心;③升华母爱的内涵,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母爱都同样伟大。
9. ①父亲当年沿着家乡的小河走出大山,去探寻未知的社会,追寻自己的梦想,探寻生命意义;②沿着河走,是父亲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父亲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中,在寂寞与凄凉中时时梦见故乡;③沿着河走,追寻父辈的历史,反思历史,父辈的时代已经永不复返,但人应当记住历史,应当反思历史;④沿着河走,探寻生命的源头、生命的价值,父辈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他们追寻生命意义的精神已经成为“我”血液与灵魂的一部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他认为那太平常,不值一提”错误,不符合主旨,父亲不提的原因,应该是“老家永远是游子难以释怀的归宿”,即那会引起父亲的乡愁,父亲不愿意触及心灵深处的记忆,那是一种“隐忍不言的伤”。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其主要目的是诅咒给人类带来骨肉分离的苦难的战争”错误,应该是为了交代“战争使父亲离开家乡,追寻自己的梦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
结合前文“我想象着,在艰难日子里拉扯大的两个孩子决意离家那一刻他们的心情”可概括为: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爷爷奶奶对父亲的爱。
结合“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孟郊把母亲的心愿,把对儿子的爱表达得至真至诚,而乱世中我的奶奶是否知道自己的儿子沿着河边走,就意味着将生离死别呢”可概括为:衬托战乱之中的母爱更令人揪心。
结合“浩浩人间,不论战争与和平,有孟母的母爱,就有所有人的母爱,而处在战乱中的母爱更令人揪心扯肺”可知,作者借这首诗升华了母爱的内涵,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母爱都同样伟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结合“路够远的,坐了很久的车,然后,沿着一条河边上走。山谷很窄,窄得像一条长蛇。那年,要不是父亲下决心领着我回老家一趟,我真不知道,老家竟在深山里,很荒僻,却很美”“父辈沿着河走的历史已河水般无声地流过,如今一些章节无法书写,像风过无痕;一些字句无法印刷,像被水打湿,我看到的是月光下河水泛起的光耀,抚摸到时光照在心头那丝丝寒意”“我注定爱着老家深山里的这条小河,因为我生命的根须就在岸上”可概括为:沿着河走,探寻生命的“根须”,以及父辈们追寻生命意义的精神。
结合“我想,在这之前一个个寂寞和相思煎熬的夜晚,父亲一定会常常梦见这条小河,这清澈河水,一定是他儿时常常眷顾的地方……”可概括为:是父亲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父亲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中,在寂寞与凄凉中时时梦见故乡。
结合“在现在说起来快要让人忘记的日子里,父亲循着小河流水的方向,用一个青年的热渴,敞开了深藏的夙愿”“终于有一天,他沿着河走,翻山而去,看远方是更高更大的山峦,目光看着小河远去,心一点一点地沉重了起来,于是,有了一种血性的升华。从此,他知道了‘国家’的概念,他要把生命的激情平摊于天宇之下”可概括为:父亲当年沿着家乡的小河走出大山,去探寻未知的社会,追寻自己的梦想,探寻生命意义。
结合“沿着河走,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江河,也成为了一代代人对一段历史的万种滋味,那‘隐忍不言的伤’埋在历史的深处隐隐作痛”可概括为:沿着河走,追寻父辈的历史,反思历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十岁通诗书,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天宝初,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召入,而白已醉,使高力士脱靴,左右以水酬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浮游四方,尝月夜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 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益以学 少:年少时
B.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确实
C. 转侧宿松、匡庐间 转:辗转流徙
D. 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弹奏
11. 下列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才华横溢。贺知章称赞他假以时日可比得上司马相如,苏颋惊叹他为谪仙。
B. 李白狂放不羁。玄宗下诏让他供奉翰林,他仍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
C. 李白蔑视权贵。李白入宫为玄宗作诗,让玄宗亲信高力士亲自为他脱靴。
D. 李白晚年多舛。安史之乱中,因做永王幕僚获罪,后得郭子仪倾力相救。
13. 从文中两句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若两句都选,按第一句给分),用现代汉语翻译。
(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14. 诗人为什么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绘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
(2)高力士平时为朝中显贵,把这事当作耻辱(或“以这事为耻”),于是就摘取他诗中的内容,用以激怒杨贵妃。
14. ①用梦境的光芒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
②李白一直是豪放不羁、潇洒飘逸的,写如此盛会正是为了表现他的对繁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不遇之作,写盛会的繁闹和金碧辉煌,正是反衬诗人现实状况的失落,可以从诗人写梦醒的一段看出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少”,通“稍”,解为“稍微”。句意:如果再稍增加点学问。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前半句夸张的句式手法,后半句是拟人的手法,整句诗歌也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把天台山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A.选项用了设问;江州司马是官名即使用了借代手法,指白居易;青衫湿是用了夸张手法。
B.“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运用了借代,借代乐器。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整句诗歌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乐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