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化”,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冶。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恽格《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 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 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 C. 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足。 D. 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 B. 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 C. 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D.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奧府。” C. 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 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乡巨变①(节选)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 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垫。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或者用亭面胡的话来说:“是一个角色。”他的记性非常好。开会时,他不记笔记,全靠心记。开完了会,他能把他听到的报告大致不差地传达给人家。许他发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 刘雨生的互助组的八户人家和周围单干的家底、人口和田土,以至这些田土的丘名、亩级和产量,他都背得熟历历。他出生在这块地方,又在这里作了十六年的田。村里的每一块山场,每一丘田,每一条田滕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他都清楚。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 他为人和睦,本真,心地纯良,又吃得亏,村里的人,全都拥护他。 但是,刘雨生所走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且也并不平坦。村里组织互助组时,他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刘雨生每天回来都很晚,吃了饭就上床睡了,使她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怒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带着她的三岁的孩子,回到了娘家,找哥嫂商量去了。她的娘家,就在本乡。她父母双亡,娘家的人只有大哥和大嫂。她的大哥张桂秋,人生得矮小,人都叫他秋丝瓜,解放以前,他是个兵痞,家里也穷。土改时,划作贫农,如今成了上中农。他一心一意,盘算要把他久想离婚的妹妹嫁到城里去,给他当跳板,好让他往城里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在灯光下面,人们看得出,他的脸上有愁云,眼睛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他心里好像有事。”亭面胡旁边有一个人低低地说。 亭面胡并非精细一流的人物,平常对自己马马虎虎,对人家也谈不上细致,但经人说破,他也看出了,刘雨生显出没有精神、大有心事的样子。 “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亭面胡身边那个人又低声地说。 “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亭面胡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烟壶脑壳在高凳脚上磕得喘咚蹦咚响,好像高凳的脚就是张桂贞的脚一样。 亭面胡正在说的时候,一个短小单瘦的中年人来了。刘雨生的报告顿了一顿;手也好像轻轻抖动了。他的眼睛有意避开不看这个进来的男子。 “那是哪一个?”桌子边上,邓秀梅小声地问陈大春。 “那是雨生的大舅子,张桂秋,小名秋丝瓜。”陈大春说,声音也没有平常粗大。稍稍打了一阵顿,刘雨生忍住心里的凄楚,继续做他的报告。他说起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又谈到将来,乡里要把有一些田塍通开,小丘改成大丘;所有的田,除缺水的干鱼子脑壳,都插双季稻:按照土地的质量,肯长什么,就种什么,有的插稻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 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 (有删改) 【注】①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写于1959年,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山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插叙一开始就介绍刘雨生 家境和学历,反映了刘雨生成长过程中的艰难和开展工作的不易。 B. 亭面胡说刘雨生“是一个角色”,这从侧面赞美刘雨生聪慧能干,品德高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C. “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说明刘雨生熟悉当地的人口、土地、历史,是带领农业合作社建设的合适人选。 D. 看到丈夫不问家里冷暖,张桂贞只想跟刘雨生发脾气,甚至想离婚。这些情节反衬、突出了刘雨生一心为公的形象。 7. 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刘雨生作报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雨生平平静静作报告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 B. 作者笔墨重点不是落在报告本身,而是通过各种人物的反应来凸显主人公形象。 C. 报告会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构思精巧。 D. 在看似松散的插叙之后,前文各种矛盾在报告会上聚集,情节渐渐显出波澜来。 8. 小说中刘雨生的内心是如何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9. 周立波在谈到创作《山乡巨变》时说:“我以为文学语言,特别是小说里的人物的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但也要提炼、润色。”请简要评析周立波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②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 “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 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 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 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 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 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 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安①早秋 (唐)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①齐安:唐郡名,在今湖北黄冈。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过齐安时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连用两个“堪”字,直抒胸臆,继写秋风满城,照应了标题“早秋” B. 第三句描写秋色,“高”字既写鸟飞得高,又含秋高气爽之意,境界开阔。
展开余下试题C. 第四句写身处羁旅,征帆靠岸,晚云与大地连成一片,远近结合,情景交融。 D. 颈联既描写眼前景色,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视听交织,虚实结合,构思精巧。 16. 这首诗首尾两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魏征的目的是向唐太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美人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常借酒抒怀,表达某种人生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俯拾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乔羽作词的歌曲 ① ,贯穿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记忆。 乔羽的歌词 ② 古典与现代、童趣与哲思。乔羽曾对媒体说:“我们应该去寻找一种可能,使我们文学艺术有可能做到这两点:一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二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乔羽看来,好歌因其和大众的心灵合拍,触动人们的感情共鸣,谱写一个时代的心愿而久唱不衰。一首歌如果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③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 在乔羽的眼中,写歌词并不是高贵神圣的创作,歌词应当是“寻常人家一日 ④ 的家常饭、粗布衣,歌词应当像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 乔羽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歌词界都知道我有句话:歌词最容易写,因为它短,歌词最不容易写好,也是因为它短。”在乔羽看来,每一首歌词不足百字,必须创作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应该有声有色,一唱三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家喻户晓 ②兼具 ③南辕北辙 ④形影不离 B. ①脍炙人口 ②具有 ③背道而驰 ④形影不离 C. ①家喻户晓 ②兼具 ③背道而驰 ④不可或缺 D ①脍炙人口 ②具有 ③南辕北辙 ④不可或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好歌因其触动人们的感情共鸣,和大众的心灵合拍,谱写一个时代的心愿而久唱不衰。 B. 好歌因其和大众的心灵合拍,激发人们的感情共鸣,传递一个时代的心愿而久唱不衰。 C. 好歌因其和大众的心灵合拍,抒发一个时代的心愿,撩拨人们的感情共鸣而久唱不衰。 D. 好歌因其表达一个时代的心愿,和大众的心灵合拍,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而久唱不衰。 20.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对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有些鸟类没有啄洞的本领,①,我们称之为次级洞巢鸟,如大山雀、灰惊鸟、猫头鹰等。一般来说,②,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笔者通过控制性实验研究发现:一定区域内初级洞巢鸟越多,啄洞就越丰富,③;通过布设人工巢箱人为增加洞巢密度,可以显著提升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尤其是次级洞巢鸟的数量。另外,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为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鼹鼠、花鼠、绍等哺乳动物以及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啄木鸟是“森林卫士”这一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它的“鸟设”不是某些自媒体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推翻的。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说明“鸟设”一词在文中 含义,并分析这个词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最新热词当数“中国这十年”。回首中国这十年,天问追星、祝融探火、夸父逐日、天宫兴建……无一不举世瞩目,令人振奋。但中国成就不只体现在高精尖的航天领域,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领域和扶贫、生态等民生领域同样硕果累累。这十年,作为中国人的价值感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这十年也是你的成长黄金期,你对于价值感和归属感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