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7  2023-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淄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材料二: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
B. 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C. 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
D. 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旳一项是( )
A. 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 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
C. 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
D.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 )
A. 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
B. 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
C. 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
D. 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
4. 叶圣陶认为中国园林具有诗意的美感,让游者“如在画图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C
4. (1)中国园林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2)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3)中国园林突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
5. (1)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2)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错。材料二“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可见,原文是说游园的人们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并不是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错,材料一说“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可见,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到园林是在南宋;根据“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呈现出诗意的特征,而非选项说的“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错,材料一“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见,选项强加因果;且“相同的艺术风貌”错误,绘画、诗歌、园林三者的艺术形式不同.
D.“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错,材料二是“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根本原则”无中生有;且“全面改造自然”错误,原文是“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原文是说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并没有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所谓“借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而“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是对大明湖景色的描写,而不涉及“借景”,故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
(2)根据“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
(3)根据“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可知,中国园林突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
(1)根据“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2)根据“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展开余下试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
B. 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以一种玩乐心态学诗,不认真对待。
C. 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B. 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文形成对比。
C. 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8. “我”跟祖父学诗这部分的叙述很有层次,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1)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2)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3)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
9. (1)“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2)“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透露了儿童的心思和担心。(3)“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的心理。(4)“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是儿童的思维方式,体现儿童的单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分析有误。祖父教我的诗内容较简单,并不能看出祖父文学造诣深厚,文中只说祖母去世了,并不能表明家庭的败落。
B.“不认真对待”分析有误。文中说“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见,孩子不懂诗的内容,把字读成音近字或同音字很正常,这并不能表明“我”不认真对待学诗这件事。
D.“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分析有误。“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的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离家的担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与下文形成对比”分析有误。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内容上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重要段落的叙述层次的能力。
(1)根据“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分析,先是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
(2)根据“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分析,然后是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
(3)根据“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分析,最后是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艺术手法的效果的能力。
(1)由“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分析,这是孩子惟妙的心理细节,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的性格特点。
(2)由“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这两个问,是孩子语言中的细节描写,透露了儿童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自己将来可能离家的担心。
(3)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可知,“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对吃感兴趣的典型心理。
(4)由“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3届山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