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0  2023-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一开始即有一种中国思想特色,他是中国思想应对西方思潮的一个代言者。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人生提供行为标准,他把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这种分类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而在对西方哲学的认识中,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代表了中国思想特质的哲学观。近代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肩负着双重任务,引入一个有普遍性的学科与平台,发掘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空间以与现代科学等西方现代文明形态对话。
在西方哲学范式占主流的思维方式中,哲学是追寻理性的理智活动,以理性与理性的言说思考、讨论世界的普遍性真理,而从持这一立场的许多西方哲学学者看来,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则是一个待讨论的问题。中国哲学给人留下不重视理性论证的印象,部分西方学者因此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其实,中国哲学中也不乏理性讨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这个理性讨论放在最核心的理论位置。
西方哲学的先驱一直在反思哲学上的西方中心论,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哲学或许不止有一种形态。雅思贝尔斯认为,中国的先秦诸子、印度的苦行者、希腊的哲学家、以色列的先知,无论彼此的信仰、思想内容与内在禀性的差异有多大,都属于同一类的人。他所谓的哲学是指突破了依赖异己性力量,而从人自身发现了超越性,并让自我与宇宙的内在根源相契合的学问和实践。而一个文明是否能获得它的高度,就在于它是否能在混沌或混乱中取得这种突破。余敦康认为有必要从文明的角度思考人类哲学的多元与差异,他的基本想法是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余敦康先生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刻画哲学突破的特征,中国的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都发现了一种关于精神自由的意义,它们都脱胎于早期宗教,然而形态却因整体环境、面对问题、文化基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希腊文明的求知、印度文明的追求解脱、中华文明的求道皆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形态。如果这样理解哲学的话,那么并非理性形式而是人自觉地反思自身并将自身与宇宙整体关联起来的这一种精神自觉活动,或许这才是哲学更恰切的定义。冯友兰一开始即扭住了人生问题并把它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之后的著作如《新原人》中进一步完善,以觉解说与境界说将人生哲学的意义充实,与雅思贝尔斯等人相互呼应。
冯友兰认为,中国所以没有近代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不应该向外界寻求幸福。然而进一步深入到对哲学的探索后,冯友兰却显露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即对普遍性的探寻。他把哲学看成一种具有超越文化意义的有普遍性的思想,这种对普遍性思考的追求一直贯穿在冯先生的哲学探索中,此后明确体现在贯穿他一生思考的共相问题中。在《天人损益论》中他已经明确了对哲学的自觉追求,把带有时代焦虑性与地区局限性的政治文化问题转化成一个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这种意义上的哲学追求至今仍有生命力。哲学作为一个公共的理性平台,应该承担起协和各种思想立场、各个文明立场的责任,而不是片面强调某种文化的特殊性。正是这种哲学平台让冯友兰得以在同期的文化学者的摸索中脱颖而出,中国哲学终究成为取代传统经学、理学、玄学、义理学的思想与学科范式。在《新原人》中,冯友兰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四境界说,他给哲学下了一个最代表中国立场传统的定义:哲学的用处,本不在于求知识,而在于求智能。哲学可以使人达到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而不能使人常住于天地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哲学给人留下不重视理性论证的印象,让一些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B. 雅思贝尔斯认为中国先秦、印度和希腊哲学都脱胎于早期宗教,是哲学的不同样态。
C. 冯友兰认为中国人过度追求内心幸福和外界幸福的结合,导致缺失了近代自然科学。
D. 冯友兰通过建立哲学平台,让中国的哲学取代了传统经学、理学、玄学、义理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总说冯友兰对哲学的分类和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从理性思维上诠释说明,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文章以雅思贝尔斯和余敦康的观点为例,表明部分学者意识到了哲学的多元性。
D. 文章列举冯友兰《新原人》中的四境界说,并认为哲学能让人达到最高的天地境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友兰作为中国思想应对西方思潮的一个代言者,一开始即扭住了人生问题并把它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并在之后的论著中不断完善。
B. 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家观点的分析,作者认为把哲学定义为人类反思自身,并将自身与宇宙整体关联起来的一种精神自觉活动或许更恰当。
C. 冯友兰的人生问题的哲学观跟西方中心论中那些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跟西方哲学家如雅思贝尔斯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D. 冯友兰对普遍性的探寻结果,即用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去根治时代特殊性与地区局限性,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雅思贝尔斯认为”错误,原文有“余敦康先生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刻画哲学突破的特征,中国的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都发现了一种关于精神自由的意义,它们都脱胎于早期宗教,然而形态却因整体环境、面对问题、文化基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是余敦康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C.“过度”错,“追求内心幸福和外界幸福的结合”错。原文为“冯友兰认为,中国所以没有近代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不应该向外界寻求幸福”,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D.“冯友兰通过建立哲学平台错”说法错误。原文为“近代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肩负着双重任务,引入一个有普遍性的学科与平台”,可见“哲学平台”不是冯友兰建立的,是近代中国哲学引入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诠释”“鲜明的对比”错误,文章主要谈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没有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从理性思维上诠释说明。结合“在西方哲学范式占主流的思维方式中,哲学是追寻理性的理智活动,以理性与理性的言说思考、讨论世界的普遍性真理,而从持这一立场的许多西方哲学学者看来,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则是一个待讨论的问题。中国哲学给人留下不重视理性论证的印象,部分西方学者因此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其实,中国哲学中也不乏理性讨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这个理性讨论放在最核心的理论位置”等内容可指,文章只是比较论述中国哲学的特点,对比论证也不鲜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即用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去根治时代特殊性与地区局限性,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错误,原文为“即用超越具体时代和地域的哲学问题去根治时代特殊性与地区局限性,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可见“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不存在因果关系,中国哲学不是他开创,原文只说这种追求“至今仍有生命力”;“特殊性”改为“焦虑性”;“根治”不准确,无中生有。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对此,凌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于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
不过,文化人类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划等号。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者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时,人们也可说它什么也不是。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Rodney Needham)曾指出:人类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配到多个邻近学科中去,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确定一个学科的性状,必须有一个“亲本”(parental stock)。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作嫁接的砧木。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学也好、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能忽略。
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主任,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吴文藻所说的民族学,就是人类学分支的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者对其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可见一斑。


展开余下试题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并实践中国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秉性的危险。本土化既可能为学者实现本国学术独立的学理追求提供动力,又可能给以“本土化”口号作为标榜、拒绝在国际学术规范下建构学术研究共同基础者提供借口。学科“世界性”和学科在不同地域体现的本土性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应当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的关怀。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一般地说,人类学是要查明一些民族的起源,以及这些民族的构成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
1933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人类学和人种学会议上一些专家们试图把人类学的定义限定于狭义的体质人类学,并把它列入自然科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文化占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
为了便于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人类学使用了文化这个术语,这一概念,意味着人类的重重生活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的有机总和。
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人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词义。动物学家们通常所说的“人”这个词,是指一种灵长类动物。古典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智慧和自由的实体。这同动物分类学上的特点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概念和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学的概念比动物学的概念含义广得多,其范围又比哲学上的概念狭窄得多。
人类学并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还要对现代的民族进行分类,并列举其种种表现形式,阐明其生理(体质人类进化)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构成民族历史的重要部分。
学科不同,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不同。其实,古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和遗传学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古生物学的发展已受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反之,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在人类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神学、世界观、宗教和当代民族的艺术,则与生物科学及其方法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由于只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发展上与外界隔绝。研究者根据直观得到的结果往往发生变化,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摘编自法国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当代世界百科全书》)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是相同的概念,凌纯生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观点作出了解释。
B. 人类学传入中国后,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是无可厚非的。
C. 有学者认为人只是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的对象,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D. 从材料二关于各种学科对“人”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的论述,可知不同学科即使研究对象相同,其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所以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
B. 中国人类学者对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如果一味追求“中国化”,又会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C. 人类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它应该与自然科学,比如生物学建立一定的关系。
D. 随着人们 认识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它在方法利用上相对单一,研究者得到的结果往往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6. 高校招生季,某大学要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请根据材料完成介绍语的撰写,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案】4. D 5. A
6. 文化人类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异同、揭示语言和文化本质的一门学科。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特指民族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是相同的概念”错误。由原文“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可知,是“内涵相同”的概念。
B.“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是无可厚非的”错误。由原文“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可知,原文是说“无可非议”,而不是“无可厚非”。
C.“……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可知,“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是原因,“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是结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于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我们不能由此推断“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所以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给重要词语下定义的能力。
题目要求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根据材料完成介绍语的撰写,字数不超过100字。这其实是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化人类学”下定义。考生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首先确定概念的本质属性,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学科。然后找出其研究对象、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材料一第二段指出了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范围,“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材料二第二段给出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文化占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即文化人类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异同、揭示语言和文化本质的一门学科。据此整理成一段不超过100字的专业介绍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展开余下试题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 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8.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请结合文本举例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
【答案】7. D 8. ①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②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③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④小说通过“我”见到周瑜、与周瑜交谈、离开周瑜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以“我”对英雄和战争的理解,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
9. ①小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通过梦境这样一个小角度,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②从人物身份看,文中主要人物“我”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村妇形象;③小说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结合“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