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中西文论互鉴中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问题。所谓“弱者心态”是指在中国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长期自卑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形成的文化心态。这种弱者心态导致中西文论互鉴时呈现出一种偏执型的情感结构:或者认为西方全部都好,应该追求“西化”;或者有选择地将目光更多关注西方的“弱小民族”及“弱小民族文学”;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西方文化都是奇技淫巧,甚至提出“西学中源”说。当然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焦虑:比如我们要西传的是怎样的“中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还是当代中国文论?进而,当代中国文论是否已经形成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再比如“西传”的方式问题,即主动性西传还是被动性西传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界也曾提出了“文化输出”的口号,这是主动性西传的一种姿态;而被动式西传的代表恐怕就是海外汉学。 最后,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主动性中学西传”的策略与方法问题。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对“西学东渐”背后包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立场。如张志扬在对“西学东渐”的检讨中就曾非常尖锐地指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为此,他明确提出用“西学中取”来替代“西学东渐”,借用“西天取经”的“取”字的主体性姿态来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型的“授受”地位。这其实也是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当代版本。 另一方面,面对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现实,中国文论如何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获得对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成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既要认识到历史上“西强中弱”的格局长期存在,也要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曾君、林非凡《“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诠释,综合各种理论来看,其中“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B. 如果那些指责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原始殖民主义”的学者,能够正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就不会对郑和率领精兵护航产生这种误解。 C. 郑和远洋航海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新时代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符合新时代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原则。 D.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论封闭、落后的面貌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哲学“仁”和“和”的理念对郑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到访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视同仁,均给予较高礼遇,也使他的远航成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符号。 B. 中西文论互鉴过程中,因为中西文化 多样性和差异性,难免会导致在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中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克服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 C. 21世纪以来,“文化输出”的口号代表了中国文论界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主动性姿态,这标志着中国文论打破了弱者心态,实现了对等交流。 D. 张志扬提出将曾经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改为“西学中取”,这是对“西学东渐”背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学中取”类似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二中,“中西文论互鉴中平等对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钱钟书笔记体著作《管锥编》采取“以西注中”方式,推动了此后互释、互通的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B. 王仁俊《格致古微》中主张“西学中源”说,提出“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 C. 曾国荃《遵旨筹议防务疏》曰:“形而下者为器,此外夷之所擅长也;形而上者为道,此中华郅治之隆也。” D. 茅盾在《小说月报》开辟《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特刊,并在引言中为西方的“弱小民族”发声:“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同珍宝。”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今世界格局划分为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今中国处理多元文明碰撞的智慧与之有何不同?(4分) 【答案】1. C 2. C 3. A 4. ①材料一,首先论证了研究郑和远航的现实意义。②然后列举了关于郑和远航目的的各种说法,进行分析、评价。③接着论证了中非文明互鉴得以实现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④最后论证了郑和精神奠定了当今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是人类合作共赢的历史资源。 5.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搞二元对立。②保持和平友好的态度,不搞侵略和压迫。③主张互相借鉴、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激化矛盾冲突。④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以平等的姿态建立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错误。“对外交往是主因”只是“不少学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最终的结论。根据材料一第3段,“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这句说明在学界“主因”并没有定论。 B.“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就可能不会产生误解”,因为对于那些刻意歪曲事实的学者,即便看到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也还是会有偏见。 D.“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错误。此处观点并不代表本文的观点,根据材料二第2段“在这种西学先进、‘中学’落后的文明等级的逻辑下,‘中学’唯有现代化,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这是中西文论互鉴中不对等对话的体现。这种观念恰恰反映了中西文论互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须要反思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