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认为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也表示了怀疑。清袁枚、叶酉、俞樾等因《中庸》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必然晚出。清人崔述认为“《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庸》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者所作。”这些说法,几乎剥夺了子思《中庸》的著作权。 其实,通过文献考订,也可以发现今本《中庸》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中庸》和《诚明》原本是独立的两篇。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两篇才被编在一起形成今本《中庸》,孟子最先引用过今本《中庸》多处。孟子之后,荀子所作《不苟》篇与今本《中庸》也有密切关系,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说到“中庸”而且说到“诚”,表现出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倾向。这已然说明《中庸》成书早于孟子荀子时代,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经过考订得到的结论是:《中庸》作者是子思及其弟子。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弟子经过扩充、浓缩、精炼而修成的《中庸》一书最终成为儒家心性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受到子思的思想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其学说,而逐渐形成“思孟学派”。所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这一记述,当基本符合事实。从《中庸》的基本观点和孟子的思想比较来看,源流亦当如此。二者只是思想详略有所不同,而没有精神本质的区别。因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为历代注疏家所遵循。 (摘编自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倾向于内在追求,无论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还是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乃至“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 B. 《易传》和《中庸》都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分别从外在历史眼界和内在心性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 C. 儒家思想与道家相反,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D. 老子、韩非的“道”都符合客观规律,冷漠无情;《中庸》里的“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 B. 《中庸》吸取和改造了道家世界观,认为“天”高于“道”,并且“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C. 宋代的欧阳修和南宋的叶适都以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为由,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D. 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这样的话,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 3. 下列各项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阐释的《中庸》儒家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D.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4. 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易传》和《中庸》的不同,请简要概述二者有哪些不同。 5. 关于《中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A 4. (1)在思想倾向方面:《易》是世界观,论证外在世界:《庸》是内在论,对人性心灵作形而上的发掘。 (2)在理论来源方面:《易传》承续荀子,《中庸》承续孟子。 (3)在“天”“道”与人的关系方面:《易传》赋予“天”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 5. 材料一侧重与《易传》做对比,论述《中庸》的思想内涵。材料二侧重梳理文献,论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错误,因果倒置。由“儒家之所以能如此……《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可知,儒家是先使“人性”成为“天命”,然后才得出“‘天’高于‘道’”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曲解文意,由“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可知,原文是说熊十力和冯友兰认为《易》《庸》有相同之处,作者认为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二者论述角度不同,因此“《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并没有否定熊十力和冯友兰的观点。 C.“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也表示了怀疑”。 D.“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错误,曲解文意,由“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可知,《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只能否定《中庸》成书必晚于秦代的说法,不能证明《中庸》的成书应该在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