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9  2023-03-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
2023届东北三省三校(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
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3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泽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也成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理论纲领。


浏览完整试题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认为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也表示了怀疑。清袁枚、叶酉、俞樾等因《中庸》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必然晚出。清人崔述认为“《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庸》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者所作。”这些说法,几乎剥夺了子思《中庸》的著作权。
其实,通过文献考订,也可以发现今本《中庸》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中庸》和《诚明》原本是独立的两篇。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两篇才被编在一起形成今本《中庸》,孟子最先引用过今本《中庸》多处。孟子之后,荀子所作《不苟》篇与今本《中庸》也有密切关系,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说到“中庸”而且说到“诚”,表现出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倾向。这已然说明《中庸》成书早于孟子荀子时代,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经过考订得到的结论是:《中庸》作者是子思及其弟子。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弟子经过扩充、浓缩、精炼而修成的《中庸》一书最终成为儒家心性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受到子思的思想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其学说,而逐渐形成“思孟学派”。所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这一记述,当基本符合事实。从《中庸》的基本观点和孟子的思想比较来看,源流亦当如此。二者只是思想详略有所不同,而没有精神本质的区别。因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为历代注疏家所遵循。
(摘编自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倾向于内在追求,无论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还是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乃至“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
B. 《易传》和《中庸》都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分别从外在历史眼界和内在心性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
C. 儒家思想与道家相反,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D. 老子、韩非的“道”都符合客观规律,冷漠无情;《中庸》里的“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
B. 《中庸》吸取和改造了道家世界观,认为“天”高于“道”,并且“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C. 宋代的欧阳修和南宋的叶适都以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为由,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D. 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这样的话,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
3. 下列各项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阐释的《中庸》儒家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D.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4. 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易传》和《中庸》的不同,请简要概述二者有哪些不同。
5. 关于《中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A
4. (1)在思想倾向方面:《易》是世界观,论证外在世界:《庸》是内在论,对人性心灵作形而上的发掘。
(2)在理论来源方面:《易传》承续荀子,《中庸》承续孟子。
(3)在“天”“道”与人的关系方面:《易传》赋予“天”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
5. 材料一侧重与《易传》做对比,论述《中庸》的思想内涵。材料二侧重梳理文献,论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错误,因果倒置。由“儒家之所以能如此……《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可知,儒家是先使“人性”成为“天命”,然后才得出“‘天’高于‘道’”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曲解文意,由“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可知,原文是说熊十力和冯友兰认为《易》《庸》有相同之处,作者认为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二者论述角度不同,因此“《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并没有否定熊十力和冯友兰的观点。
C.“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也表示了怀疑”。
D.“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错误,曲解文意,由“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可知,《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只能否定《中庸》成书必晚于秦代的说法,不能证明《中庸》的成书应该在战国时代。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念和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中庸》中的儒家思想是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立足于修身,使“天道”“人道”相合一。
A.只谈及了个人修养。
B.涉及“天道”“人道”两个方面
C.“一阴一阳谓之道”是天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人道。
D.人与天地、日月、四时相合是人道,天地、日月、四时是天道。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分析“《易传》和《中庸》的不同”,结合材料一,选择不同角度分析即可。
在思想倾向方面:由“《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可知,《易》是世界观,论证外在世界:《庸》是内在论,对人性心灵作形而上的发掘。
在理论来源方面:由“《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可知,《易传》承续荀子,《中庸》承续孟子。
在“天”“道”与人的关系方面:由“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可知,《易传》赋予“天”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指出在在思想倾向方面,“《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第二段指出《易传》承续荀子,《中庸》承续孟子;第三段指出《易传》赋予“天”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因此,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在对比中侧重分析《中庸》的思想内涵。
材料二,第一段说“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第二段说“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第三段说“因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为历代注疏家所遵循”。可见,材料二侧重梳理文献,论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远处,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呈现出虚幻般的烦心境况。
突然,他家的一只鸭子奔命似的逃回来,后面一只老母鸡奓着毛疯狂追赶。他立马站起,顺手取下脖子上的湿毛巾,对着老母鸡迅猛地一裹,老母鸡竟被甩到半空,随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并没有立即死,而是从地上跃起,向回奔去,奔到自家大门前才气绝身亡。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行为过当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他主动地向邻居家走去。他向母鸡女主人道歉并愿意双倍价格赔偿。
母鸡的女主人不同意,也不接受道歉,说他是故意杀死了她的鸡,故意杀鸡罪!
在他杀死这只母鸡之前,两家已有些积怨。
很快,母鸡的男主人回来了,男主人的父母也陆续回来。
他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也很快出现在现场。
争吵迅速升级到骂大街。
深夜十二点,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在阵雨中,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他的母亲回骂:“对,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她!”
那夜,他一夜未眠。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后来,他逃离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颇丰。但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母鸡女主人的本意,是诅咒他被汽车轧死,而不是“谁……谁……”的选择题。这射向儿子的诅咒用意恶毒至极,才让母亲护犊子的本性偾张拼命回诅,但仍重创了母亲的心。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在不经意间,比如在看电视里汽车追逐的画面时,戈者在某次过马路时,或者在某次的梦里……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
“可恶!”一想起这句话,他的头就感觉有些大,甚至有些痛,这句话挥之不去了,在他骂的时候,他的仇恨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
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在开上新汽车三个月的一个午后,当时他在高速公路上,当他超越一辆货车时,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
副驾驶上的妻子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如泼冷水般地醒来,问道:“你说什么?”
“没什么,睡吧。”他点燃一支烟。
妻子头一歪又面带微笑地睡去。
从这一刻起,他要轧死母鸡女主人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他要让她死在车轮之下以证明她是不凭良心的人。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冬日午后,阳光干净。他开着车向家乡驰去。他突然想起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面目严肃起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又想起了李白的潇洒,也感觉自己是一位高手了,故而微笑起来。
车的右转灯像鬼眼一样闪烁,他的汽车驶入了家乡村庄的道路。
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与记忆里的泥泞村庄大不一样。父母去世后,他已经三年没有回来了。
他感叹着这种变化。
不经意间,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很快,他低语了一声:“那个女人!”又道:“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
“杀,还是不杀?”他的心跳得无比厉害。
思考中,他的汽车箭一般向前飞驰。
突然,他的汽车发出紧急制动的声音——他的汽车与她的电瓶车相距两米来远时,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
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
她来看他。
客气了一会,他们叙起了家乡。
他突然问:“你当时电瓶车骑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翻进了河里?”
她脸红了一下,犹豫了一小会,道:“不怕你笑话,我当时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我,吓得头一晕,就……”
他的脸忽地一热。
他故作淡定道:“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迎着他的目光道:“十年前……”
他眼眶温润了,转过脸去。
她问他:“你当时回来干什么?”
他说:“看看老屋子。”
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
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
(原载《安徽文学》2021年第2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母鸡的死亡,“他”心生歉意,于是主动找邻居道歉并愿意赔偿。
B. 当驾车驶入家乡村庄的道路时,“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这一描写暗示“他”的心理已发生了变化,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


展开余下试题C. “他”决意要轧死母鸡女主人,想让“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这句话在母鸡女主人身上得到验证,“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D.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母鸡的女主人来探望,说到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自己的时候,“他”的脸忽地一热,表现了“他”的忐忑与歉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待了“他决定去杀一个人”的选择,然后再从故事起因开始讲起,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
B. “天热得让狗吐舌头”“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这些环境描写暗示着人因天热而烦躁,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又能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使文章颇具吸引力。
D.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他”对仇恨的客观认识,表明“他”能理性地对待仇恨,语言平实又不失精当。
8. 文中的“他”被仇恨折磨了十年,最终化解了仇恨,请简要分析“他”的心路历程。
9. 结合文本,谈谈以“魔咒”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6. B 7. D
8. ①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
②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
③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
④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
9.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
③关涉小说主旨,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错误。下文“真是个好机会!”“杀,还是不杀?”说明他并没有消除杀人的念头。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能理性地对待仇恨”错,根据后文“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中可以看出“他”对待仇恨并不理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可知,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他,“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这句咒语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
结合“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可知,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他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
结合“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可知,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他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
结合“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可知,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你也救了我”说明他心中的魔咒被打破,放下了十年的仇怨,也解救了自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魔咒”指的是母鸡女主人的咒语“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艺术效果上,开篇“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写他十年来想杀人的想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结构上,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魔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
表现主题上,小说结尾他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以肥义为相。惠文王践阼,武灵王自号“主父”。
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何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涕泣而出。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反北面。傫然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
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毂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材料二:
范睢曰:“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穣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人杀之/
B.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3届东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