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6  2023-04-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3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杭州二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重要理念。对于息事避讼,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表达过类似的理想态度。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体现了儒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尚“和”的主张。道家表达了谦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处世态度。法家虽然主张严刑重罚,但究其根本是希望通过法令滋彰来定分止争,并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
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在我国古代,有大量体现“无讼”的具体实践。比如,在民间倡导每个人自觉守规矩,遇争谦让、息事避讼,也就是说,即便遇到争议,也通过谦抑退让平息纷争,尽量避免诉讼。再如,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讼发生。还有一种重要方式是民间调处,即不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比如,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无讼”理念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古代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着眼“无讼”目标,历代统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诉讼加以抑制。一方面,从制度上对提起诉讼的主体、时间、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减少诉讼发生。另一方面,遏制滥讼,制裁和打击恶意兴讼、教唆诉讼的讼师、“讼棍”。“无讼”也体现了对古代统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为善”,做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材料二:
中国农村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和乡村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土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送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因而,面对送法下乡、迎法下乡的大势所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法治建设。在“建立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一类口号感召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村社会。通过“普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


浏览完整试题“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志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法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内生权威”、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因此,当下中国农村的乡土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只有发生了变化,“法律”才能下乡,“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
(摘编自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进行的“送法下乡”,其积极作用是有限的,难以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还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种种弊端。
B. 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表达过类似“无讼”的理念,古代社会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跟这个“无讼”理念的推行有较大关系。
C. “无讼”是个理想的状态,“无讼”理念倡导下的乡土社会纷争会减少,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的情况也会减少。
D. 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工业化、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以及“送法下乡”的推行,使得农村社会的理想秩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首先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B. 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
C. “无讼”理念对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有相应的要求,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D. 无论是“送法下乡”还是“无讼”,本质上都是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都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乡村秩序。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无讼”理念的一项是( )
A. 清代崔述在《无闻集•讼论》中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
B. 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文化助力平安治理。
C. 某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D. 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积极培养优秀讼师。
4. 材料二论证严密有力,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说明。
5. 阅读下面《被告山杠爷》的情节概述,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乡土社会中建立法治秩序”的思考。
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村民拥戴,村里那些不守规矩且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村民强英国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至风邪气,当众处罚了她。强英既不服处罚,又不改正,被捆绑游街示众。当晚,脾气倔强的强英就上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愧……检察院的苏琴来到堆堆坪视察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苏琴百感交集,但不得不告诉山杠爷,他触犯了法律得去服刑。当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走出祠堂时,堆堆坪的所有人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
【答案】1. A 2. B 3. B
4. ①结构严谨有序。材料二首先说明了“送法下乡”的必要条件,;然后说明了法律在当今乡土社会的作用,;接着论述“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以及必要性;然后论述“送法下乡”的弊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②论证辩证深刻。从积极意义和弊端两个方面辩证分析“送法下乡”;而且分析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③语言准确严密。如采用因果论证,表述严密,“极为有限”“甚至微乎其微”等表达准确、严密。④论证方法得当。如采用引证法,引述一些法学家的话,论证“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对比论证,如论证应当如何做才能在乡村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5. ①从依“礼”治理的角度。堆堆坪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这里处理矛盾的方式是由代表家长权力的山杠爷依据“礼”来处理;②从法治的角度。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处理方式不符合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③“无讼”理念和“现代法治”有时会有冲突。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的做法都符合乡土社会的“无讼”理念,但却不符合“现代法治”,因此最后山杠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④从如何让“送法下乡”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乡土“礼治”阶段,“送法下乡”势在必行;可见要发挥“送法下乡”的作用,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难以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还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种种弊端”错,原文是“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内生权威’、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可见选项缺少限制条件“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错,原文还有“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讼发生”,可见要达到“无讼”不仅需要对百姓个人的教化,还有对官吏裁判的要求。有人打官司可能是教化不够,也有可能是官吏裁判不公正。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无讼”,材料一中这样表述: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
A.认为诉讼的存在合理,不可避免,不符合“无讼”理念;
B.张贴家训家规的目的是化解矛盾,避免过多诉讼,符合“无讼”理念;
C.通过节目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排忧解难,不“无讼”理念;
D.培养优秀讼师,不“无讼”理念。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结构严谨有序。材料二首先说明了“送法下乡”的必要条件,即“中国农村……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然后说明了法律在当今乡土社会的作用,“通过‘普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即法律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接着论述“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以及必要性,“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然后论述“送法下乡”的弊端,“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②论证辩证深刻。如从积极意义和弊端两个方面辩证分析“送法下乡”;而且分析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③语言准确严密。如“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法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正是由于……所以……”因果论证表述严密,且“极为有限”“甚至微乎其微”表达准确、严密。
④论证方法得当。如引用论证,“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引述一些法学家的话,论证“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对比论证,如“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正反对比,论证应当如何做才能在乡村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依“礼”治理的角度。堆堆坪在“群山环抱中”中,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而“山杠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村民拥戴,村里那些不守规矩且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可见这里处理矛盾的方式是由代表家长权力的山杠爷依据“礼”来处理;
②从法治的角度。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当众处罚了她”“被捆绑游街示众”,致使强英“上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山杠爷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违背了法律,因而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
③“无讼”理念和“现代法治”有时会有冲突。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当众处罚了她”“被捆绑游街示众”,这些都符合乡土社会的“无讼”理念,“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但却不符合“现代法治”,因此最后山杠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④从如何让“送法下乡”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走出祠堂时,堆堆坪的所有人都来为他送行”,可见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乡土“礼治”阶段,“送法下乡”势在必行;而材料二说“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等种种弊端”,可见要发挥“送法下乡”的作用,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展开余下试题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翼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直讨厌父亲李响,这种“讨厌”,源于孤儿寡母对漫长岁月里独自承受艰辛、无处述说的委屈、埋怨以及无法排解的思念。
B. 小说开篇“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蹦来跳去”等词句,暗示了李响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C.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了生产运动的艰苦、革命形势的严峻,导游的讲解则让读者更客观地了解了李响的伟大。
D. 李响从一线战士到后勤炊事员、南泥湾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多元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前文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到后文“我”给李响当向导,小说情节前后照应,侧面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发展变化之大。
B. 一把“只剩了个破片片的”铁铲,既符合李响部队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更是革命先烈精神的象征。
C. 导游在讲解李响事迹时,将“一天”“四亩”“一个月”“十八岁”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对比,冲击力大,感染力强,使人深受震撼。
D. 爷孙间的对话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李响”“他”“爷爷”这些不同的称呼,体现出“我”与李响的情感距离由远及近。
8. 简要分析“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这句话的内涵。
9. 小说通过想象祖孙的对话展开情节,这种叙写方式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答案】6. D 7. C
8. (1)“我”理解了爷爷李响的行为,对爷爷产生由衷的敬意。(2)“我”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对革命先辈产生由衷的敬意。(3)“我”不但了解了先辈们的革命事迹,理解了他们的革命精神,还要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把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
9. ①情节方面,祖孙的对话,一来二去,自然地讲述了革命烈士李响献身革命的故事,减去了不必要的情节的铺展,使叙事更加集中;②人物形象方面,随着祖孙对话的推进,以“李响”为代表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烈士形象的更加立体丰满,也自然地将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家属的形象带入读者的视野;③主题方面,虚写的祖孙的对话与实写的“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穿插交织,革命烈士后代的“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使主题深刻厚重;④读者体验方面,通过结局读者恍然大悟,爷爷早已成为烈士,这场祖孙的对话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略显荒诞,但这种虚实结合的独特写法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回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小说主题更多元化”错,李响从一线战士到后勤炊事员、南泥湾开荒者,不管身份怎样变化,小说主题表现的都是对革命先烈精神的颂扬,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尊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对比”错,“一天”“四亩”“一个月”“十八岁”这些数字之间不是对比,是以数字凸显李响的形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 能力。
“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从爷孙间情感的角度看,“李响的故事”就是爷爷当年的故事;“抱住”一词说明“我”理解了爷爷李响的行为,对爷爷产生由衷的敬意。
从“我”对先辈事迹了解的角度看,“李响的故事”就是当年革命先辈们从一线战士到后勤炊事员、南泥湾开荒者的故事,“抱住”代表“我”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从“我”对先辈们精神的理解和继承的角度看,“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表明“我”不但了解了先辈们的革命事迹,理解了他们的革命精神,还要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