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9  2023-04-0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4月份模拟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浏览完整试题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 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 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 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 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 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 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 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 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 “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 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 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C 3. A
4. ①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②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③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④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沙糖,可见沙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 ①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②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③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④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错。从文章最后“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可知,唐代之前已经出现了固体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强加因果关系。工艺相当简单,与其使用的原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且宋代熬制沙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缺少依据,原文说的是“《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错。原文说“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原文“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可知,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
由原文“《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可知,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可知,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由原文“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可知,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沙糖,可见沙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原文“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可得,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由原文“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可得,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可得,在考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结果得出错误的观点,由此可得,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羽毛
索南才让①
我盯着一只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的土钻子。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我也盯了它一会儿。哪怕这大门再破损,我都没有动过要修好或者更换它的念头,而且它再破再烂,只有关好它睡觉我才觉得踏实。
我说的土钻子就在大门旁边的黄土夯墙上点头翘尾。土钻子是一只鸟,它有灰褐色的羽毛,一片白扑扑的肚绒,脑袋黑白和谐,煞好看。它的腿跟身体一样长。它正在用坚硬的喙急速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它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多少个日子下来,我家的土墙成了现在这副千疮百孔的样子。似乎,这只鸟化身岁月,敲击着这块草原历史的一面。
我坐在窗前,正好能看见一个圆圆的小洞,以及从洞里面透进来的白光。我看着那个土洞,这个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有一种古怪在努力吸引我。我懒惰的身子坐直了,再次仔细观察。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并且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
我打算出去看,又踌躇起来。我怀疑一旦动了身子,那光彩将消失。我重新坐下,那洞里依然在跳动着,并且格外神秘起来。它的神奇,仿佛是为了让我更加清醒。
我默默转了身,径直回了房间,也没再去窗前。我扑倒在了炕上,一直睡到晚上。次日清早,外面冷。
我来到窗前,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除了几声寒碜的鸟鸣之外,世界喑哑无声。听到鸟的鸣叫,我想到那个神秘的洞。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勇气去接近。我来到窗子前,透过玻璃向那个土洞看去。那里处在一片阴阴的灰暗中,看不清楚。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幽静的空间里这声音异乎寻常。我吓了一跳。这把椅子是去年从镇上搬家时带来的,在这之前它已经内部松散,不成器了。我一直忍受着它,现在终于觉得它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了。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
我盯着土洞好一会儿。直到我认为并没有惊动那个神秘之物,才疲惫地舒了一口气。我的眼睛看着书桌上的一摞稿纸,最上面的一页上写着几个字——一只鸟的一根羽毛。我写道:从窗子里往外看,有一堵岁数大了的土墙,墙上斑斑驳驳坑坑洼洼,还有几个被土钻子打穿的洞,其中有一个洞正好对准了我的窗户,对准了我……
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写这个有意义吗?似乎为了寻找答案,我再一次向外看去。天色又亮了一些,但还是无法看清。于是我又开始写:说起这个洞来,却是格外神秘,它的里面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我没有勇气去接近它,它使我感到恐惧。那是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恐惧!
正要继续写,身后的门开了。弟弟走了进来。你说的那个神秘的洞在哪里?要不要我们现在去看看?弟弟说。
我想我们最好去见识见识。
我看还是等阳光出来后再去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好吧,你说了算。他看看桌上的稿纸,你又可以写了吗?
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写什么东西了。
弟弟出去了,他把门轻轻地带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观察外面亮起来的天色,有些意志消沉。我搁下手中的笔。我左边抽屉里有一摞报纸,抽出来一张,上面有关于草原沙化的调查报告,仔细读了一段。
谷子。我喊道,谷子。
怎么?弟弟隔着门问,怎么了?
草场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不好搞,很麻烦。
草场问题要尽快处理好。
他大声说,草场问题我会处理好的。
我看着报纸上一张颓废枯萎的草原照片,心里慌张。这张照片,仿佛进一步预示了我的草场的命运。太糟糕了。谷子说会解决,但我不相信。除非还原它原始的姿态,而这个更不可能,所以怎么可能呢?
午后,我再次出神地盯着窗外那个神秘的土洞。那个神秘物一直没有消失。我的眼睛又酸又痛,脑子里面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凝视着土洞。我想洞察它扔给我的某些启示,但太累了。我有几次想起身,直接去掏那洞,但起身后会跟随着椅子的刺耳作响,我不想听那个声音。
我叫弟弟进来,欲言又止。
我去看看。谷子拍拍我肩膀。
谷子不一会儿就出现在窗外,他离土洞越来越近,终于,谷子的身子挡在了土洞之前。我有些紧张期待,感到一股黄糊糊的东西冲进了眼睛。睁开眼时谷子已经不见了。土洞里的神秘物消失了,天光也仿佛失去了色泽,显得昏沉沉。谷子来到我身后,将手递过来,手里面有一枚羽毛,光亮柔弱,好像受不得伤害。


展开余下试题居然是一根羽毛,但很好看,你看,好像活的一样。
我没有接,仔细观看,真的很好看,不是一般鸟的羽毛。它的色彩说不准确,应该有十几种颜色,轻轻一动便有变化,很神奇。
难道你不打算摸一摸?弟弟问。
我有些迟疑地打开一本书,让他把它放进去。谷子惋惜地将羽毛往书里面放去,但我突然又不想了,把书合起来。或许,原本的地方更适合,我们不应该打扰它。
放回去吧,这样至少我还能看见它。
看样子你很在意?
或许是这样。
是关于创作吗?
谁说不是呢。我看着那张稿纸上的小说名字,我想,要是没有一枚羽毛作支撑,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篇小说的创作。
谷子将羽毛放回去。但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之前的所有,化为乌有。重新回到土洞里的羽毛,身份确立,便不再影响我。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看向它,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样子。我也能从对面看到自己居住的房子。
(有删改)
【注】①索南才让,蒙古族,青年作家,写小说的牧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凭借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只土钻子“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小说开篇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引出了下文内容。
B. “土钻子”每天都重复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天长日久,啄得土墙千疮百孔,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终日无所事事。
C. 土洞里的光有些神秘,它吸引着“我”,引发了“我”的关注,让“我”萌生了探究的欲望,但“我”一直没有选择主动前往探究。
D. “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此时椅子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影响了“我”,引发了“我”对自身的思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三段描写“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这样写增加了悬念。后来在弟弟的帮助下,悬念被解开。
B. 小说前面从动作、形态、色彩的角度对“土钻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土洞里的神秘物是一枚羽毛做了铺垫,目的是表现出“我”的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
C. 小说安排了“我”进行小说创作的内容,着意刻画了“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关注,隐喻奇特的客观世界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震撼与启示。
D. 谷子是“我”的弟弟,他的性情特征和行事风格与“我”截然不同,他的出现有利于丰富小说的内容,凸显“我”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
8. 小说写了破损 门、斑驳的墙、不成器的椅子、灰蒙的天、喑哑的世界和沙化的草场,相对于“羽毛”而言,是否显得多余?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索南才让的小说:“立足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探究心灵世界,小说风格表现出特别的‘异质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6 B 7. B
8. 不显得多余。
①这些物象和场景的描写,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凋残荒寂的氛围,便于凸显出“羽毛”色彩鲜艳繁多与柔弱神奇的特点;
②这些物象组合和场景描写,也便于交代“我”的生存环境特点,更好地体现“羽毛”能够激发“我”在此生活现状下的挣扎与思索,从而进一步生成小说主旨。
9. ①“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指的是作者笔下所描摹的物象与场景,根植于牧民所生活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草原自然环境苍古、荒寂与萧瑟的特点;
②“探究心灵世界”指在生存的困顿与理想的挣扎中,意识到自己既想突破当下生活的窘境而又缺乏果敢与行动力的矛盾内心,并由一枚“羽毛”的美唤起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感悟和写作的热情;
③“异质性”,指小说在内容上以独特的草原生活为背景,在日常生活的描摹中融入细腻的心理感受,在手法上用多镜头的场景组合营造朦胧迷幻的行文风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联系全文看,对该描写的作用解读属于无中生有,主观附会;“终日无所事事”也不符合小说内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土钻子”与“羽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铺垫关系,“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属于牵强附会。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回答是否多余,结合小说的内容认为不多余。
分析理由,由原文“哪怕这大门再破损,我都没有动过要修好或者更换它的念头,而且它再破再烂”“我家的土墙成了现在这副千疮百孔的样子”“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除了几声寒碜的鸟鸣之外,世界喑哑无声”“在这之前它已经内部松散,不成器了。我一直忍受着它,现在终于觉得它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了”“我左边抽屉里有一摞报纸,抽出来一张,上面有关于草原沙化的调查报告”“手里面有一枚羽毛,光亮柔弱,好像受不得伤害。居然是一根羽毛,但很好看,你看,好像活的一样。我没有接,仔细观看,真的很好看,不是一般鸟的羽毛。它的色彩说不准确,应该有十几种颜色,轻轻一动便有变化,很神奇”可知,这些物象和场景的描写,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凋残荒寂的氛围,便于凸显出“羽毛”色彩鲜艳繁多与柔弱神奇的特点。
由原文“我扑倒在了炕上,一直睡到晚上。次日清早,外面冷”“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写这个有意义吗?似乎为了寻找答案,我再一次向外看去”“我没有勇气去接近它,它使我感到恐惧。那是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恐惧!”“脑子里面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凝视着土洞。我想洞察它扔给我的某些启示,但太累了”“我想,要是没有一枚羽毛作支撑,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篇小说的创作”可知,这些物象组合和场景描写,也便于交代“我”的生存环境特点,更好地体现“羽毛”能够激发“我”在此生活现状下的挣扎与思索,从而进一步生成小说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学生应抓住“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探究心灵世界”“‘异质性’”三个关键词,结合“我”的行为表现和试题提供的注释进行探究即可。
由原文“窗户外面的土墙上”“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黄土夯墙”“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除了几声寒碜的鸟鸣之外,世界喑哑无声”“这把椅子是去年从镇上搬家时带来的,在这之前它已经内部松散,不成器了”“关于草原沙化的调查报告”等内容可知,“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指的是作者笔下所描摹的物象与场景,根植于牧民所生活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草原自然环境苍古、荒寂与萧瑟的特点。
由原文“似乎,这只鸟化身岁月,敲击着这块草原历史的一面”“我懒惰的身子坐直了,再次仔细观察。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并且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我扑倒在了炕上,一直睡到晚上”“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写这个有意义吗?似乎为了寻找答案,我再一次向外看去”“它的里面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我没有勇气去接近它,它使我感到恐惧。那是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恐惧”“放回去吧,这样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