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6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浏览完整试题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美、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B. 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 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D. 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
2. 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 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 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
3. 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 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 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 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
4.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 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尾”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答案】1. C 2. A 3. B
4. 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
5. 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根据“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可知,前者热衷,后者嫌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主张“不卖愁”,鼓励“笑”与娱乐,让观者成为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并非直面现实的态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可知,卓人月并无此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
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把《玩偶之家》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被迫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
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因为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易卜生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 (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 (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 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 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 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顺子母子 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 节选内容篇幅虽然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 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 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 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
9. 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1)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
(3)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
9. (1)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
(2)形象上,塑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
(3)主旨上,揭示了康顺子作为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体现作者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有利于揭示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说法有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是因为胆怯。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康大力的表述,“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和康顺子的表述“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说明他们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力量悬殊,没有反抗的条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然后回归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本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分析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些矛盾展开的。
文本中,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都是被拐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拐卖者的存在,造成了被拐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人口,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作为晚清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儿们活活饿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实际上需要学生分析三次称谓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戏剧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王利发一开始称呼康顺子为“您”“大嫂”,充满了热情与尊敬,这时候的他还不明白康顺子前来的用意,当康顺子请他帮忙找工作之后,他便称呼康顺子为“你”,少了几分尊重,多了一些不耐烦,后来当王淑芬坚持留下康顺子母子之后,他感叹又要填两张嘴吃饭,称呼康顺子为“太监的家眷”,充满了鄙视与嫌弃。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
【点睛】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盈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展,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进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节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注】①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琅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B. 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C. 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D. 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 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常为人治病。
C.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一般语言简明,寓意深刻。
D. 艺术,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特指经术。选文即使用了该词的特指义。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从不同层次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 文本(一)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加上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鲜明,发人深思。
C. “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D. 文本(二)举孙、何二人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吉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