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5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2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春•北京西城•高一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纣,圣天子之后也,有天下而宜。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肆,则天下之人,其离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夫为人主者,诚奈何而不慎哉?纣将与武王战,纣陈其卒,左臆右臆,鼓之不进,皆还其刃,顾以乡纣也。纣走,还于寝庙之上,身斗而死,左右弗肯助也。纣之官卫舆纣之躯,弃之玉门之外。民之观者皆进蹴之,蹈其腹,蹶其肾,践其肺,履其肝,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民之观者掀帷而入,提石之者犹未肯止,可悲也!夫势为民主,直与民为仇,殃忿若此!臣窃闻之曰:“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夫牛之为胎也,细若鼹鼠;纣损天下,自象箸开始。故小恶大恶,一类也。过败虽小,皆己之罪也。周谚曰:“前车覆而后车戒。”今前车已覆矣,而后车不知戒,不可不察也。
梁尝有疑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梁王曰:“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之曰:“梁有疑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虽寡人亦疑焉。吾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人也,不知当狱,然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王曰:“善”。故疑狱则从去,赏疑则从予。梁人说。以臣窃观之,墙薄咫亟坏,缯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毁,酒薄咫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蓄民且施政教者,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
抑臣又窃闻之曰,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故上主者,尧、舜是也,夏禹、契、后稷与之为善则行,鲧、讙兜欲引而为恶则诛。故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下主者,桀、纣是也,推侈、恶来进与为恶则行,比干、龙逢欲引而为善则诛。故可与为恶而不可与为善。所谓中主者,齐桓公是也,得管仲、隰朋则九合诸侯,任竖貂、易牙则饿死胡宫,虫流而不得葬。故材性乃上主者,贤人必合,而不肖人必离,国家必治,无可忧者也。若材性下主也,邪人必合,贤正必远,坐而须亡耳,又不可胜忧矣。故其可忧者,唯中主尔,又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得善佐则存,不得善佐则亡,此其不可不忧者耳。故臣窃以为:练左右,急也。
(选自贾谊《新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 期:约定
B.纣之官卫舆纣之躯 舆:用车装
C.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 帷:用帷幕遮挡
D.梁尝有疑狱 狱:监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之观者掀帷而入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今前车已覆矣,而后车不知戒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C.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国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其色相如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敬慎而行骄肆
放弃恭敬谨慎的态度而采取骄横恣肆的做法
B.皆还其刃,顾以乡纣也
都掉转他们的刀剑,回过头来对着纣王


浏览完整试题C.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单薄却能旷日持久的东西是没有危险的
D.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
我个人认为宽厚地对待他们就可以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今前车已覆矣,而后车不知戒”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所表达的感慨一致。
B.①段中“牛之为胎也,细若鼹鼠”与《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都有“大与小”的辩证思考。
C.③段中“染之蓝则青”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语意上有相同之处。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汲取民间谚语、俚语,使语言简约凝练、生动形象。
5.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都是臣对君的谏言,其观点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概括其中的两点。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2春•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1】。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2】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3】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取材于柳宗元《封建论》)
注释:【1】后:诸侯。【2】陵夷:由盛到衰。【3】凡伯、苌弘:皆为周朝大臣。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邦群后 邦:分封
B.余以为周之丧久矣 丧:丧气
C.国殄于后封之秦 殄:消灭,灭绝
D.矫秦之枉 枉:偏差,错误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威分于陪臣之邦 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
B.挟中兴复古之德 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
C.裂土田而瓜分之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D.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天子东迁国都后,诸侯势力更强大而指挥不动,王朝统治权已经失去。
B.秦朝因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百姓杀郡守劫县令这种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
C.汉初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最终也产生了祸乱。
D.秦朝的郡县制比周王朝的封建制要优越,就是再过一百代也还是正确的。
9.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2)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10.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论述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的。
(2022春•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文段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文段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远:轻视远地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C.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忧:深深忧虑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嬴:亲附秦国
12.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亡郑)烦执事
B.(百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C.且燕赵处秦革灭(齐)殆尽之际
D.(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质问秦伯消灭郑国对秦有什么好处,郑的那些邻国岂不都会趁机扩张领土?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提醒秦伯,晋国一旦将郑国变为它东边的疆界,向西扩张就必然进攻秦国。
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劝告太宗要善待百姓,不要让他们心怀怨恨,因为百姓像水一样能载舟覆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谈及赵国良将李牧因谗言被诛杀,作者为赵国自损良将最终招致灭国而感到惋惜。
14.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022春•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光【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
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突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节选自《说苑•权谋》)
注:【1】光,指西汉权臣霍光。【2】孝宣皇帝,即汉宣帝。【3】霍氏,指霍光的子孙。【4】徐先生,名为徐福,即后文“向使福说得行”中的“福”。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节二年春病笃 笃:沉重
B.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 疾:生病
C.陛下即爱之 爱:偏爱
D.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同情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 董忠等以其功封
B.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 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
C.夫不逊者必侮上 而反不录言曲突者
D.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 则无裂地出爵之费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
用来作为祭祀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供奉
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
地位在众人之上,别人一定会害怕他
C.见灶直突,傍有积薪
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放着许多柴草
D.燔发灼烂者在上行
被火烤得焦头烂额的人居于上座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的葬礼十分隆重,汉宣帝及皇太后都亲自参加。
B.徐福从霍氏子孙的奢靡,预感他们将不逊而行逆道。
C.客人向主人建议弄弯灶上的烟囱,搬走灶边的柴草。
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以防被灭族。
19.依据上文,成语典故“曲突徙薪”包含着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2春•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1.文言文学习有多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说说你会如何推断文中“简能而任之”的“简”的意思。
(2022春•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1]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柘,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取材于《贞观政要 卷六》)
注释:【1】唐、虞:即唐尧、虞舜,此指尧舜时代。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惟不矜 矜:自尊自大
②人道恶盈而好谦 恶:罪恶
③在身倘有不是之事 是:正确
④犹病以为少 病:可怜
⑤非惟匹庶 匹庶:平民
⑥尤以将略驰名 将略:用兵谋略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皇天虽高,却能听得到地上的议论,怎么能不敬畏呢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
C.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仍然向贫贱的人进一步求得支持
D.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展开余下试题只有孝恭、道宗二人的德才无人能比,他们是宗室中的一代英杰
24.请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三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2022春•北京朝阳•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
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论》)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先知觉后知 觉:启悟
B.厄穷而不悯 悯:忧愁
C.君子不由也 由:在意
D.于是伯夷出而矫之 矫:纠正
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
B.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
C.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D.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却忘记了社会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
27.孟子和王安石都认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贤之大成者,但二人论述有所不同。根据文意对两人的观点分别加以解说。
(2022春•北京昌平•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2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
C.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
D.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
3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2.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
(2022春•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