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 “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 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 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 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 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子者出,曾晳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 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 【答案】1. D 2. C 3. B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 5. 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绝对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三子者出,曾晳后”,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 C.“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可知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 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可知,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