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 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 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 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 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 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 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 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 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答案】1. C 2. A 3. D 4. 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 5. 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曲解文意,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