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9  2023-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2024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
(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集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浏览完整试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咸完里奢”“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后来一些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刀剪、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
B. “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质量标准。
C. “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类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管理制度。
D. “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各有侧重。
B. 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制度发展。
C. “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藉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它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要的保障。
D. “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書其久,受之以久。”
B. 《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随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C. 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湖州李家炼铜照子”之类的字铭。
D.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态山,刻石勒功而还。
4.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5. 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D 3. D
4. ①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②社会分工的需要。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5. ①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②政府通过制度进行监督引导。③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风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功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并无必要信息支撑,追求质量上乘不等于追求奢丽华侈。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错,原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说明一些私营手工业者并非被“物勒工名”的制度潮流裹挟而前,而是自身主动的选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指政府于器物上刻印以表器物的归属。
B.是指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
C.指器物生产者把名号铭刻其上,可视为对“信”的强化与表达。
D.窦宪于燕然山刻石勒功不属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的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可知,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
结合“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②社会分工的需要。
结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可知,商品经济发展。
结合“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可知,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和处理二“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可知,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材料一“‘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可知,政府通过制度进行监督引导。
结合材料一“‘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和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可知,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风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 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 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 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
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 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 “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景花大价钱买匾板,却将门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老晋,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
B. 老晋将刻字笔画少作为选择的标准,既是为了保证雕刻质量,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C. 从老景对门匾的态度来看,客人说老景院落“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
D. 字典中“一日三秋”并无“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之意,是客人的新解。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交代老景靠贩卖古董赚钱发财,说明老景并不是胸无点墨的,和下文老景的俗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B. 客人的出现既为老晋解决了选择难题,又从侧面塑造了老景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有了波澜。
C. 小说重在刻画老晋的语言和心理,没有具体描写他刻字的过程,可见作者侧重刻画老晋这个人物的品质而不是手艺。
D. 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全篇围绕他帮老景雕匾的情节展开,着墨也比较多,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
8. 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 小说中人物围绕“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俗”的内涵。
【答案】6. D 7. D
8. 第一处:指老晋把“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刻成了“一日三秋”,词义不易解释。表明老景是一个追求简约通俗的人。
第二处:指找块板子,重新雕刻;老景决定不重刻,表明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9. ①从众是俗,老景准备雕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就是从众心理;②模仿是俗,老景的院落是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③缺少文化内涵是俗,“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不如“一日三秋”新解更具文化内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可知,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是不计较。
B.“又表现出手艺人 精益求精”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可知,文中没有体现“精益求精”的特点。
C.“客人说老景院落‘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分析错误,“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老景热衷于仿制门匾,老景的院落是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客人的话可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分析错误,这篇小说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是老景。
故选D。
【8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是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之后,老景认为这个“一日三秋”是不俗,但是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感觉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由此分析可知老晋建房只是图个吉利,匾额应为大众所理解,换成了“一日三秋”反而带来了麻烦,所以表明老景是一个本身追求简单,追求通俗的一个人,他不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
第二处:是老晋想再找块板子,重新雕,二老景则认为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可见老景是一个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随遇而安,没有主见的一个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依据原文“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 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可知,老景想要模仿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并写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字样,可见这是一种盲目从众的表现,没有自己的主见。
(2)依据原文“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可知,老景富裕后盖房制匾,但只是简单模仿,可见模仿是一种“俗”,没有自己的艺术创新。
(3)依据原文“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和“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可知,老景想使用传统的“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说明缺少文化内涵是俗,他缺乏对文化创意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 “子幸记之”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黄冈竹楼记》)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 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 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14. 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他人的一个例子。
【答案】10. KRV 11. C 12. C
13. (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2)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
14. 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
“凡为不善遍于物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