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B. 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了所有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C. 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突变性变化。 D.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B. 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 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 D. 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3. 下列文学批评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评杜甫诗语言特点: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B. 评南宋诗人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 C. 评《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D. 评《雷雨》创作手法: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批评作品。 【答案】1. D 2. A 3. B 4. 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5. 依据当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确定一个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用鲜活的语言讲清楚,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要有一定思想,有时代警觉,有理论意识,不断阅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文学史教材的出现”“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可见应是“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且“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的是“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 B.“所有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可知,应是“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C.“突变性变化”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可知,应是“渐进性变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更青睐文学史”错误,材料分析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和联系,但并未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A.在评价杜甫诗语言特点的时候,将盛唐诗歌的基本特征与之对比,但是在阐释盛唐诗歌特点的时候却运用了含蓄精炼,概括性强的语言,让人不易理解。不能够支撑材料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