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2  2023-10-1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 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浏览完整试题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义;在《诗经》,讲“主文谲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巨大冲突,让作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
B.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味的世界,但隐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
C.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复”之道,没有一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 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
B. 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
C. 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有宇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
D. 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而让园林妙出玲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C.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 花。(宋•陆游《西园》)
D.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5. “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的含蓄艺术。
【答案】1. D 2. B 3. C
4. 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④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5. ①“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横生;②“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③“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④整首诗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错,从前边两个分句看这里的“其”是“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与原文“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原文“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选项中“书道之妙”和“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因果倒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为“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C.“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突出的是园林置景高下疏密的和谐搭配,与第三段观点不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而现代的审美观念……”“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可见,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
由“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北宋绘画理论家……”可见,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
由“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可见,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综上,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宛曲、深远。而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横生。
结合“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可知,中国传统美学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而李商隐《锦瑟》中“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可知,中国传统美学隐而有味。而李商隐《锦瑟》中“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
结合“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外表平静,内蕴玄机。而李商隐《锦瑟》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罢。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也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关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满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绒帽拉下来,然后侧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么?”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么?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
“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
“你去看了么?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
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的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达达达达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
“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 鞭子放下来!(挺身欲来,为左右两人所阻)
汉子 请你少管闲事。(怒)
青工 我偏要管!(一跃上台)快放下!
汉子 是我的姑娘,用不着谁来管。
青工 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
汉子 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养活她,谁就有权使用她,朋友,你年纪轻轻,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哩!
青工 这是你拿鞭子打人的道理吗?在这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
汉子 什么?“不应该”,“人吃人”,我可顾不到这许多。(又举起鞭子欲打)
青工 放下你的鞭子!
青工 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 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几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气愤地)他妈的!(转过气来)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 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我们了。其实你把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也想过,这样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投了义军和这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的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么可怜……
香姐(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 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上榨出咱们的饭来!天哪,怎么的,谁使我疯的呢?
青工 那你怨恨谁呢?
汉子 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
青工 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汉子 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 怎么办呢?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
汉子 香姐(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 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 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 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 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是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活。
B. “那就打!”“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等语言,体现出文本一的阿祥跟文本二的青工一样都属于热血青年,直面冲突,敢于斗争。
C. 文本一末尾“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一句,掩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厌恶与鄙夷。
D. 文本二作者对汉子的态度是既哀其不幸遭遇,又悯其蒙昧不争,因而借青工之口开导、激励他奋起抗争,寻找出路。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标题仿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标题,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B. 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
C. 文本一与文本二都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不同的心态与行为表现。
D. 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的不同定位有关。
8. “放下你的鞭子”作为戏剧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阿尔贝•加缪提出: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请阐述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汉子是否是反抗者。
【答案】6. C 7. A
8. ①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
②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勇敢地对准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9. 都不是反抗者。两人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采取畏惧逃避的方式,都不敢说“不”。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敢反抗侵略者;汉子因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人生不幸归结命运不好,找不到生活出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掩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厌恶与鄙夷”错误。文末重在表现小市民如李先生对战争的害怕,“厌恶与鄙夷”用语过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A.“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错误,拔得太高,过度解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汉子举起鞭子想打香姐,青工让他放下鞭子,“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
青工说“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拾起鞭)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鞭就是武器,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大家联合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去打倒仇人,勇敢地对准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都不是反抗者。
李先生说“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想逃怕花钱,不逃又不放心;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是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活。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敢反抗侵略者;“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汉子说自己的命不好,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人生不幸归结命运不好,汉子认为“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汉子找不到生活出路。可见两人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采取畏惧逃避的方式,都不敢说“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诛A暴B禁C非D存E亡F继G绝H而I赦J无K罪L则M仁N广O而P义Q大R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 “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
D. “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 管仲在回答桓公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浙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