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3 2023-10-0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宁德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科素养训练
高三语文
完稿于 2023年10月2日
一、 语基题(16分)(8小题,每小题2分)
1.C(②与:赞同;③夺:耽误;⑥让,责备;⑧度:计划、打算)
2. D (A表目的/表结果。B表被动/句末语气助词。C取独/代词。
3. C (形作名\\名作状\\名作动\\动作名)
4. D(①②为状语后置句,③⑥⑧为判断句,⑤⑨为被动句,④⑦为省略句)
③ 异乎三子者之撰(省略+状后) ②大破楚师于丹、淅 (省略+状后)
③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④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 ⑤洎牧以谗诛(被动)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⑦被发行吟泽畔(省略+状后)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⑨是以见放(省略+宾前+被动)
5. B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
6. A【解析】 A项,“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B项,“不经之谈”:指荒唐、没有根据的话。经:正常。C项,“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的,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后以“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D项,“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7. D A项,中途易辙,“政府拿出科技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的主语是“政府”,而这句话的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企业”,故应把“政府拿出科技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改为“拿政府的科技经费来研发技术”。B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担任……职务”或“在……岗位任职”。C项,语序不当,“一种”应移到“万能的”之前。
8. C
A.①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②秋季鸟兽的毫毛。形容极小的事。古今义同.
B.①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世务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②卤莽:古今同.
C.①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②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①骄固:骄横顽固。古今同。 ②从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
二、论述类文本(13分)
9.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错误。由原文“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和“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可知,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本”。
10.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因果分析有误,“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错误。由原文“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就要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浏览完整试题
11.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A.讲的是“登高眼界”,与材料二关系不大。B.讲的是“敬畏与行动”,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C.讲的是“历史价值”,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D.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12.先从中医药的内涵与现实困境说起,(1分)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或并指出摆脱困境的方法),(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1分)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13.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动词“杀”的逻辑主语是“匈奴”,应在“匈奴”前断开,排除BC;动词“怨”的宾语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应单独成句,排除AC。
14.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大月氏国”错误,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转送到大月氏国。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朝拜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因而远离了乌孙。(4分)【得分点:“稍”,逐渐;“朝事”,臣服(朝拜侍奉);“远”,远离。句意1分。】
(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来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或沟通的通道)。(4分)【得分点:“分”,分出; “绝”,断绝。句意2分。】
17.①劝说乌孙的目的没有达到(1分),因为乌孙王不愿意返回故地(1分);②与西域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1分),因为张骞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到了汉朝(1分)。(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张骞建言的内容和“道可便,遣之他旁国”可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有二:一是劝说乌孙东居故地,二是派遣副使到其他国家建立联系。要回答其目的是否达到,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情况,分别分析作答。由“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可知,劝说乌孙东居故地,由于乌孙未知汉朝疆域大小和畏惧匈奴,不愿意迁移,因此这一目的没有达到;由“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可知,派遣副使到其他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返回汉朝后,他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了,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参考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找到机会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的侵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因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增加东面的土地,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许配公主作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因为向来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来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7.C “酒杯秋吸露”意为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而不是“用酒杯承接清露”,更无告诫弟弟安于清贫之意,此句是词人希望弟弟能达观淡泊,寄情美酒与诗句。
18.①通过虚写(或想象)手法(1分),表达对往昔二人相聚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亲情的珍惜。(2分)
【解析】下片前两句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写出了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二人相聚时光的怀念。
展开余下试题
②通过设问的手法(1分),表达了对弟弟独自远行的担心和自我宽慰。(2分)
【解析】“问谁千里伴君行?”问有谁可以陪伴弟弟远行,表达了对远行弟弟的担忧,自问自答,答曰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又有自我宽解之意。用“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这样美好景色作结,余韵悠长。
③通过比喻和以景结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弟弟旅途的祝愿和锦绣前程的美好希冀。(2分)
【解析】“晓山”对“秋水”都是偏正短语,“翠”对“明”,对仗工整。将晓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水之清丽,旅途因此而不单调,蕴含了词人对弟弟锦绣如景的前程的美好祝愿。(任写两点,每点3分。第②③两点,手法和效果写对任一均可。)
四、默写(13分)
20.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矗不知几千万落;高低冥迷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7)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五、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1分)
21. ①“美”到底有什么用?(写出“美有什么用”给1分,写出“到底”或“究竟”给1分。)
②需要考虑需求的层次(或需要考虑人的不同处境)【写出“要考虑”给(1分),写出“人的不同处境或境遇、或情况、或状况”给1分; “取决于人的不同处境”1分。
如写“不同的人“不给分。】
③“美是无用的”给2分。写“美是有大用的”不给分。
超字数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法国诗人戈蒂耶的回答可谓绝妙:‘凡是美的都是无用的。只有无用的才是美的’……”可知是对“美”有什么用的回答。根据“直至19世纪”、西方的“大多数人”、“仍”在困惑,可知西方人渴望得到“美有什么用处”的答案,所以填“到底”或“究竟”。
第二空结合下文“对于尚在为生存而挣扎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能吃能穿更有用的了;而对早已脱贫的人来说,美有大用……”,可知,不同类型的人处境不同,对美的评价不同。联系上句的“其实,判断一样东西有用无用”,可知要想到不同处境下的人的不同要求。因此填“要考虑人的不同处境”。
第三空结合语境“对于尚在为生存而挣扎的人而言”“而对早已脱贫的人来说”可知是两种情况对举,这里应与后文“而对早已脱贫的人来说,美有大用,欣赏美,创造美,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意思相反,可以填:美是无用的。
22. 示例1:文学(阅读)看似是无用的,兑现不了现实的功利目的(1分),但(1分)对人的心灵(精神)(1分)和人生变化(1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分)。
示例2:文学(阅读)看似是无用的,兑现不了现实的功利目的(1分),但(1分)使人的心灵轻盈和洁净,使人生起大变化(3分)。【只写其中一点给2分】
如写出“文学不是物质的,兑现不了人们的现实的功利目的,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只给2分)
超字数扣1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能力。第二段开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学不是物质的,兑现不了人们的现实的功利目的;至于文学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可见,作者先提出理论依据“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接着指出文学的看似无用,但文学对个人成长具有价值,然后引用梁文道和铁凝的话阐述之。因此我们要结合文段中梁文道和铁凝的话来概括。“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体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强调的是阅读对人的长远影响。由此概括出“对人的心灵(精神)和人生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文学” “兑现不了人们的现实的功利性”,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的心灵(精神)和人生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二者构成转折关系,使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连缀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2 小题,7 分)
23.答案:①身临其境(置身其中: 置:放置。把自己放在事情之中。形容对人对事能设身处地的关心、帮助。不对。)②惊心动魄(九死一生: 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不对。);③不可估量 : 估量:估计。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生动直观”的描写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故应填写“身临其境”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这场“生死较量”让人惊恐万分,故应填写“惊心动魄”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此处是说“价值”和“影响”无法估算,故应填写“不可估量”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24.答案: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有)《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更是(更有或还有)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冰山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作品不仅是他留给世人的”语序不当,可改为“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二是“创造……影响”搭配不当,可改为“产生……影响”;三是“不仅……更……”的前后主语不一致。
五、作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围绕对“青春”的思考审题立意。
该则材料中,食堂阿姨们虽然已不青春,但依然给网友留下了青春活力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青春的定义,青春不只是指年龄,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有些人尽管生理年龄还小,但却不思进取,整天浑浑噩噩,比如“佛系青年”“啃老族”等等,这样的“青春”又有何意义?相反,有些人可能生理年龄不再青春,但他们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却让我们觉得他们正“青春”。
《青春的模样》的歌词中“奋斗的气息”“经历失败又怎样”,则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把握青春、体现青春价值的思考。“青春”就要勇敢追求梦想,用奋斗书写青春底色,即使失败又怎样?青春就是应当努力去闯荡、去创造,这样的青春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总之,考生应重点围绕青春的定义、青春的价值、如何把握青春等展开立意。要充满正能量,展现出当代新青年的精神风采。
课内素材: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毛泽东写作时32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认为的“青春”年华。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可用于阐述青春的内核)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可用于阐述青春的内核)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评分标准:
44分切入
单向立意,未提及“青春不只是指年龄,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则视为忽略了材料一,单向立意,原则上不超过切入分44分。如下:
1. 青春者,纵万难,亦不惧。2. 青春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3. 飒沓青春,披光前行。
能兼顾两则材料的内涵立意,体现思辨精神的立意:
1.青春不只年少,奋斗正当年 2.岁月不褪青春奋斗之色彩
3.青春不会老
上一篇:
江浙(浙江江苏)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4届江苏省高考语文综合检测卷(一)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4届福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