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3  2023-10-0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新沂一中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那么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锺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与“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士”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浏览完整试题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所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B.“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C.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D.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B.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C.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D.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B.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C.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4分)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展开余下试题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注:作者多部小说都以“渡”为名,隐喻:渡人欲求自渡,自渡才得渡人,求渡不如自渡。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 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 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 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 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 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 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 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 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炟为太子。
后,马援之女也,光武时,以选入太子宫,能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及帝即位,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皇子炟。帝以后无子,命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太子亦孝性淳笃,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
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然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
太子即位,年十八。尊皇后曰皇太后。
太后兄弟虎贲中郎廖及黄门郎防、光终明帝世未尝改官。帝以廖为卫尉,防为中郎将,光为越骑校尉。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
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
吾为天下母,身服大练,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
帝省诏悲叹,复重请。太后报曰:“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上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上正确的字母。(3分)
夙夜A累B息C常恐亏D先E后F之G法H有I毛发J之K罪L吾M不N释O言P之Q不舍昼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通“趋”,义为“趋向,依附”。成语“趋炎附势”中的“趋”与此处的用法相同。
B.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也可译为“有关部门”。
C.西京,指长安。因东汉时长安为陪都,因地处东汉都城洛阳西方故称西京。此处代指西汉。
D.阴阳调和,指道家所说的宇宙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指身体、心理的和谐状态。此处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刘炟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但她对太子视如己出,尽心抚育,母子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B.马氏登上皇后之位以后,更加自谦庄重,从不为家人私情干预政事。明帝因此对她既宠爱又敬重。
C.马皇后成为太后之后,对族人要求更加严格。但碍于情面,常不加谴责,只是裁减每年的费用。
D.皇上打算赐封各位舅父,但马太后不同意。适逢天旱,有官员重提赐封之事,马太后予以严厉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2)身服大练,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14.请概括马皇后之“贤”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湘中 韩愈


展开余下试题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闾庙》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耐人含咏。
B.《三闾庙》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C.《湘中》前两句,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愁苦与活力交织,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D.《湘中》后两句,韩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清空孤寂,与前两句在对比中达成和谐。
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分析不作要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用近景描绘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特点,创造性地描绘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
(2)针对唐太宗凭心好恶、滥施刑赏的问题,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 ”的劝谏。
(3)小刚学习时,很能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但是自己却很少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老师兴华对他说,你刚学了《阿房宫赋》,想一想,杜牧有哪两句就是为你这类同学写的啊?小刚恍然大悟,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今天看到-个热搜的话题,“安徽一算命网红3年非法盈利 200多万”,这不禁让我想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
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人们 ,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甚至它会高调宣布 ,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对的是,①让科学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难也。②即使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④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出明确的确定性,⑤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种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⑥如果科学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确定性,⑦人们就会往往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语言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缓的丘陵。这里的人家,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①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很多还是独门独户。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犬吠,就会吓得你一跳。心魂甫定,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
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醉酒后随意洒上去的笔墨。山场里袅娜着升起的炊烟,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一旦高出山脊,②就淡了,虚了,散了,飘渺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
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叠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 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几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 分)
(1)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
(2) 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被屠杀得只剩下四五百万人,导致北方华夏族人口数量严重减少,在这最危险和紧急的时刻,汉民族的血性也渐渐恢复!冉闵,就是“五胡乱华”时期最有血性的的英雄!在建立冉魏政权后,他颁布了杀胡令,号召汉人杀胡人复仇;各地有血性的汉人纷纷响应。冉闵以正义之师十战十捷,一举光复了多处失地,拯救了北方的华夏族人。
作为新时代青年,冉闵的故事,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那么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徐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