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  2023-10-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永年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必修上册一、二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责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材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韵之美,还因为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诗千载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字字振聋发,对后人有深远的教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一柱来,一口纳,都是通过承率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受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重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情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选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套修浓费等思习的影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什,续什,飞上,逐肉“入个字便生动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特猎场面、他们砍什、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善,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诗经》中的《伐檀》,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骑,不稼不稽,胡取禾三百座兮?不种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确,坐事其成的恶行。《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需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福,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馏彼南亩,田酸至喜”,也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


浏览完整试题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炉火照天地》,诗中是这样描写冶炼场景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将冶炼的场景描述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今人振奋,也表现出李太白对劳动人民深深的赞美。陶渊明在《归田因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述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道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事受,让孩子们从古人的生活中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遭;感到劳动有趣,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摘编自万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被遗澜了。
B.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C.党的二十大重提劳动教育,是对过去学校以及社会上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一次重大纠偏。
D.李绅《悯农》一诗堪称劳动教育的经典教材,它使我们懂得尊重劳动、感恩农民、珍惜粮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中,可见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B、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读职业学校的这种教育焦虑,其实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C.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劳动的诗歌,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诗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D.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顾明远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劳动的教育功能。”
B.郑板桥立嘱教子:“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C,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D.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请结合材料对这一名言加以理解。(4分)
5.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逸)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处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柜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鸾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誓,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展开余下试题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恒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度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强调故事发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时刻,与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形成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
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D.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妞怩之态,因为残酷的战争使她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反衬出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也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
B.《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寓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8.“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9.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昔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被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恶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四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不可动之业。朕且与卿等约为婚烟,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勤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帝从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被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B.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被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C.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D.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丘园,古代指隐居的地方,也指家园。文中指后者,与“桑梓”意同。
B.节度使,古代军事长官,原只设在边境,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C.麾下,文中指部下,与“八百里分麾下炙”句中的“麾下”意思相同。
D.晚朝,古代朝会之一,与早朝相对,指皇帝晚上登朝与群臣处理政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守信等和太祖是旧交,但太祖经赵普提醒后,担心他们的属下可能重演“黄袍加身”的历史。
B.赵普向太祖进言,想要天下太平,就需要逐渐削夺节度使的权力,防止他们权力大而拥兵自重。
C.太祖因天下纷争,生民涂炭,于是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趁机收回他们的兵权。
D.王彦超等人长时间掌管重镇,从太祖的话语中,意识到太祖对他们存有顾虑,便提出辞去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4分)
(2)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4分)
14.宋太祖为石守信等指出了怎样的“可生之途”?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劳劳亭歌•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事:又名新事,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雨,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


展开余下试题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生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
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
“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
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16.以最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 , 。
(2)杨万里《插秧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壮美的山河、广阔的宇宙,触景生情,思考深远, , ,谁主沉浮?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 的。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溶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责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 ,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述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 ,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中国古代工匠_______,( ),创造出全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候乙编钟以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在当今时代,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责财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C.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D.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B。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
C.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D.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孜孜以求 闻名遐迩 精益求精 匠心独运
B.孜孜以求 如雷贯耳 千锤百炼 匠心独运
C.梦寐以求 闻名遐迩 千锤百炼 独辟蹊径
D.梦寐以求 如雷贯耳 精益求精 独辟蹊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 ;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 。
22.将下列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工匠精神”加以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后工业化时代需要借鉴传统的“工匠精神”
②传统工匠注重细节。
③“工匠精神”代表一种信仰和理想。
④传统工匠追求专业的极致。
“工匠精神”是: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邯郸”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