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3  2023-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课堂作业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课堂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勇攀高峰的科研巨匠、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植根基层的党员干部、舍己为人的道德模范、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    的文学家——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载壮丽征程,是一部    、披荆斩棘的奋斗史;(  )。打出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的王进喜,带领亏损小厂成为跨国集团的张瑞敏,在家乡悬崖上硬    出一条“麻怀出路”的邓迎香……他们用奋斗书写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    成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从文盲遍地到教育强国,从缺医少药到健康中国,从短缺型经济到高质量发展,奋斗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金钥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遴选推荐、网上投票、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
B.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网上投票等环节,9月25日公布正式名单。
C.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
D.“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公布正式名单。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栉风沐雨   闯   汇聚
B.笔耕不辍 栉风沐雨 凿 会聚
C.笔耕不辍 筚路蓝缕 凿 汇聚
D.孜孜不倦 筚路蓝缕 闯 会聚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这部不朽史诗的精神坐标,就是先进模范
B.而对这部不朽史诗来说,先进模范就是精神坐标
C.而先进模范,是这部不朽史诗的精神坐标
D.而对先进模范来说,这部不朽史诗就是精神坐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融入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却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等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扶持
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展开余下试题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开启“倍速生活”有其合理之处: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年轻人必须去适应这样的快节奏;加之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①            。不可否认,“倍速生活”在某些场合的确能够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实现时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②              ,比如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如果执拗于“倍速”,可能就成了一种投机取巧,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自己。可见,“倍速生活”有利有弊,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③              ,特别是要认识到只有沉下心来,耐住性子,真正投入到学习和训练当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①  ②  

五、某中学就在校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读书兴趣
及占比 读书计划
及占比 关注点及
占比 读书笔记
及占比
浓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
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根据上面的表格,简要概括本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概括时不得出现数据,不超过50字。


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请为下面三副对联选出下联,并指出每副对联适用于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请将每副对联的下联的序号以及对应的节日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大千世界光玉轮  ②七七鹊桥暖神州
③二泉映月秋满山  ④明月清风东坡词
⑤冰心洁玉大夫诗  ⑥千门灯火夜似昼
(1)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下联:         。适用的节日是:    。 
(2)上联:一曲笙歌春如海。下联:         。适用的节日是:    。 
(3)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下联:         。适用的节日是:    。 
七、微写作
请针对下面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现象,用层进式结构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250字左右。
一个城市的特征,主要在于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时下南京有巴厘岛和意大利风格的别墅,杭州有威尼斯和苏黎世风情的住宅,北京则仿造出曼哈顿味儿的商务区……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六百多个大中城市的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也都全盘西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家乡文化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