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3  2023-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二○二三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一、知识积累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曹操《短歌行》)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杜甫《登高》)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震动林泉的声音,使人心惊胆战。
【答案】 ①. 慨当以慷 ②. 唯有杜康 ③.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⑤. 栗深林兮惊层巅
【解析】
【详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慷、唯、渚、殷、栗、巅。
2. 按要求选择
(1)小黄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
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小王老师收到一个学科研讨会的通知,因有事不能参加,发短信说明。下列措辞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因事不能光临,错失良机,深感遗憾
B. 因事不能到会,不能为会议效劳,深表不安。
C. 因事不能到会,错失学习机会,十分遗憾。
D. 因事不能光临,有负所望,特致歉意。
【答案】2. B 3. 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A.诗句的意思为:长长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原野,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叫声,这清脆嘹亮的声音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悦耳动听。诗句比喻新一代青出于蓝,与题意无关。
B.诗句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句强调奋勇前行的信念,符合题意。
C.诗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诗句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身份。
D.诗句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说的是真正认识、分辨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与题意无关。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光临”是敬词,一般用于称宾客的到来。此处不能用于自己。
B.“不能为会议效劳”过于谦卑,不合小王老师的身份。
D.“光临”是敬词,一般用于称宾客的到来。此处不能用于自己。且“有负所望”语意过重。
故选C。
二、阅读50分
(一)(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宗白华先生钻研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征,对中国人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长期思考,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存有“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或曰美的理想。这两种形态和理想不仅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还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露此消彼长的嬗变态势。
②鲍照将谢灵运的诗与颜延之的诗比较,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铺锦列绣,雕缋满眼”。钟嵘《诗品》载汤惠休的话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宗先生认为,这里所区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前者更多给人华丽、缤纷、璀璨的审美感受,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以及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等,都是“错彩镂金”美的体现:而后者偏向给人清幽、淡雅、秀丽的审美感受,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等,则是“芙蓉出水”美的呈现。


浏览完整试题③在宗先生看来,这两种形态的美大体以魏晋六朝为界。魏晋以前,社会比较倾向“错彩镂金”的美,从商周青铜器那些严整细密、雕工精致的图案,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主要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世界。而从魏晋开始,社会则逐步滋生出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看重文字雕琢和笔墨华丽,□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王羲之书法摈弃汉隶的规整和装饰性,追求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些都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诗、书、画等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④这种美学思想土壤的松动和翻垦,早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已见凿孔和裂豁。面对商周繁盛礼乐制度下的文艺现象,虽然孔孟等儒家总体上因尊重礼乐而取肯定态度,但否定者不在少数。墨子认为繁华典丽的文艺是奢侈、骄横的表现,于民无益,于国有害,因而他“非乐”,反对各类文艺。老子崇尚返璞归真,明确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更是在《骈拇》篇里诘问:“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诸如此类贬斥乃至批判文艺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的流徙无疑埋下了伏笔。魏晋六朝审美风向的变迁,则是“伏笔”从后台跃上前台的时代书写。
⑤“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感形态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波澜起伏,汩汩而下。宗先生指出:“六朝的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渌水中,一朵芙蓉出。’在镜子的两面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初唐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感情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⑥当然,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这两种美实际上应“相济有功”。我们现在的京剧演员及舞台装饰艳丽华美,却仍不失动人魅力。宗先生点明“‘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彩’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既涉及个人审美偏向,又触及美感的多样性和深度研究,值得深究和讨论。
(节选自钱念孙《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
3. 下列词语填入第③段空格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既 又 B. 不 也不 C. 不仅 还 D. 不 而
4. 依照文意,下列最不符合“芙蓉出水”美感形态的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D. 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沈周《竹堂寺探梅》)
5. 宗白华认为“芙蓉出水”是更高的美的境界,请结合文章概括原因。
6. 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作用。
【答案】3. D 4. B
5. ①作品内容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②作品形式存在着一种自然可爱的美。③创作思想空前的解放。
6. ①总结全文,解答文中关于两种美的境界孰高孰低的问题,得出“这两种美实际上应‘相济有功’”的结论。
②补充论证了宗白华先生为什么认为“初发芙蓉”是一种比“镂金错彩”更高的美的境界的原因。
③引发读者对“美的境界”问题进一步思考,对论点进行的再挖掘,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A.“既/又”指有一个还有另一个,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
B.“不/也不”指没有一个还没有另一个,表示同时不具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
C.“不仅/还”指不止这一个还有类似的另一个,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具有,两种情况之间是递进关系。
D.“不/而”指没有一个还有另一个,表示两种情况并不同时具有,两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
根据第三段“而从魏晋开始,社会则逐步滋生出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可知,在此时期的陶渊明、顾恺之已经摈弃“错彩镂金”而注重“出水芙蓉”,两种审美情趣在此时的陶渊明、顾恺之身上并不是同时存在、具有的。应选“不/而”。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错彩镂金”的审美感受特点是华丽、缤纷、璀璨;“芙蓉出水”的审美感受特点是清幽、淡雅、秀丽。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了田园乡村已然黄昏、炊烟缕缕的清幽景色,充满了宁静而安详的淡雅氛围,合乎文中所说的“芙蓉出水”的审美感受。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合乎文中所说的“错彩镂金”的审美感受。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诗人静观的自然景色,诗人选取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再用动态的鹂飞、鹭鸣衬托,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意境,合乎文中所说的“芙蓉出水”的审美感受。
D.“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写竹堂被众多的梅树环绕、天虽放晴却因大雪堵门无法进入而无人来访打扰,所写环境清新幽邃且具有高雅的情趣,合乎文中所说的“芙蓉出水”的审美感受。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本第三自然段“在宗先生看来”“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可知第三自然段表述的内容即为提取概括答案的范围。
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述的是美的境界向更高发展的过程,第二个层次表述的是更高的美的境界的具体表现。这些美的境界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宗白华先生对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王羲之书法的评价表述出来的,将这些评价提炼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由“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看重文字雕琢和笔墨华丽,□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得出“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
由“王羲之书法摈弃汉隶的规整和装饰性,追求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得出“追求一种自然可爱的美”;
由“这些都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诗、书、画等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得出“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没有采用议论文常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的成文思路是,作者在表述“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这两种美感形态的艺术表现、审美意趣特点、两者转变过程时,引入宗白华先生对两种美感形态尤其是对“出水芙蓉”的分析评价,在这个表述过程中引发出读者提出“这两种美的境界孰高孰低”这两个问题,之后在第六段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因此,第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应是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文章引述宗白华先生对两种美感形态的评价,表明宗白华先生极力推崇“出水芙蓉”,认为其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必然会引发读者提出“宗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为”的问题,作者在第六段捎带分析解决。因此第六段在内容上的作用应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证。
第六段最后一句“这既涉及个人审美偏向,又触及美感的多样性和深度研究,值得深究和讨论”,会引发读者对“美的境界”问题进一步思考,对论点进行的再挖掘。因此第六段在内容上的作用应当是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山百合
德富芦花
①住在东京的时候,曾经就百合做过如下的记载;
②“早晨听到门外传来卖花翁的声音,出去一看,只见他担着夏菊、吾妻菊等黄紫相间的花儿,中间杂着两三枝百合。随即全部买下,插入瓷瓶,置于我的书桌之右。清香满室,有时于蟹行鸟迹之中倦怠了,移目对此君,神思转而飞向青山深处。”
③夏季的花中,我最爱牵牛和百合。百合之中尤其爱白百合和山百合。编制百花谱的许六①翁,一口咬定百合为俗物。然而,浓妆艳抹的红百合,又怎能包括清幽绝伦的白百合呢?不要把我当作似是而非的风流人物吧。身处于人如云事如雨的帝都的中央,处于忙里更忙、急中更急的境遇的中央,心境时常记挂着春芜秋野之外的事物。对于一个不事农桑的人来说,买花钱就是我的活命钱。
④我自从买下这瓶百合花,白天作为策旁密友,夜里拿到中庭,任凭星月照耀,夜露洗涤。早晨起来打开挡雨窗,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此君。一夜之间,减少了几个蓓蕾,增添了几朵鲜花。我从井里打来新水浇灌。水喷洒着花叶,带着粒粒露珠,随后放置于回廊之上。绿叶淋水,青翠欲滴,新花初放,不含纤尘。日复一日,今天蓓蕾,明朝鲜花。今日残花,为昨天所开。热热闹闹开上一阵随即衰落,花座渐次向梢头转移。看吧,六千年世界的变迁,从这枝百合花的盛衰上也可表现出来。
⑤对花沉思,想起了游房州的那个时候。夏还是浅浅的。我没有人相伴,时常一个人孤独地登上海边的山岭。镜之浦平滑如明镜,浮着一两,点小船。矶山的绿色同海色相映照。四处阗无人声,只有阳光充溢天地。矾山渐次投入海面的部分,略显突兀,露出了岩石的肌肤。坐在这座山岩之上,白日亦可入梦。这时,一阵香风悄然而过,回头一看,一枝百合正立于我的背后。
⑥对花沉思,想起了游相州山的那个时候。这地方即使一摔黄土也包含着历史。在倚山茅屋旁边,陡峭的石壁之上,幽深的古老洞穴里,古代英雄长眠的地方,细谷川流经之地,杉树阴下,小竹园中……随处都能看到白色的花朵。有时遇到青草的儿童,草篮上也插着两三枝。有时走在蛙声如鼓的田间小路上,猛然抬头,看见前面有饭粒般的青山。遍山萱草丛生,犹如山岳女神的头发,其间到处点缀着无数山百合,简直像自己亲手簪上去的。无风时天鹅绒般的绿毯上织满了白色的花纹。一阵风吹来,满山茅草绿波摇荡,那无数白花宛若水面上漂边着的浮萍。
⑦对花沉思,想起那次夏山早行的时候。山间早晨雾气冷,单衣更感肌肤寒。路越走越窄。山上松椎繁茂,山下细竹丛生。披草而行,满山露水尽沾裳。微风过后,送来一阵幽香。定睛细看,一枝山百合杂在细竹丛中开放。趟着齐膝的露水将它攀折。花朵如一只白玉杯,杯中夜露顿时倾注下来,打湿了我的衣裳。亲手折花,清香盈袖。
⑧对花沉思,想起那高洁的仙女的面影。清香熏德,永葆洁白之色。生在荒草离离的浮世,而不杂于浮世。她虽然悲天悯人,泪浦凝露,面对忧愁,但时常仰望天日,双目充满希望的微笑。它生在无人知晓的山中,独自荣枯,无以为憾。在山则花开于山,移园则香熏于困。盛开时不矜夸,衰谢时不悔恨。清雅过世,归于永恒的春天。这天使的清秀的面影,不正是白百合的精神所在吗?
⑨案头一瓶百合,我每对之,则感到神游于清绝幽胜之境。每有邪思杂念,看到此花则面红耳赤。啊,百合啊,两千年前,你开在犹太人的土地上。你在人的眼里,是永远传递真理信息的象征。百合啊,你开在一个陌生国家的园囿里。百合啊,愿你将清香一半分赠于我吧。
【注】①许六:江户中期俳句诗人。
7. 请分析作者开头摘引在东京时所记录文字的作用。
8.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9. 请结合第⑧段内容,评析“白百合的精神”。
【答案】7. ①记忆回顾:引用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和感受,日记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回忆,让我们能够深入细节地回忆过去的生活。
②通过此段日记的引用,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作者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通过引用日记来释放情绪,倾诉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③开篇引用作者自己 日记,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8. ①将萱草拟人化为山岳女神的头发,将山岳拟人化为女神,通过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
②将萱草比喻为绿毯,并再将绿毯比喻为天鹅绒,层层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③将“白花”类比为“浮萍”,使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表现一种物我交融、情景交融的感受。
④作者写百合花时就为她设置了具体的情境,背景不同,花的情态不同,有静态有动态,再加上比喻新颖生动,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愉悦。
9.
①作者以花喻人,表达自己渴望像白百合一样高洁、清雅、独立。
②白百合也要面对俗世的侵扰,但她不杂于浮世,充满希望的微笑,表达了她坚强、乐观、豁达的精神。
③白百合随遇而安,不怨恨,在任何地方都展现出优雅、智慧和美好的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中“住在东京的时候,曾经就百合做过如下的记载”,起到记忆回顾:引用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和感受,日记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回忆,让我们能够深入细节地回忆过去的生活。
原文“早晨听到门外传来卖花翁的声音,出去一看,只见他担着夏菊、吾妻菊等黄紫相间的花儿,中间杂着两三枝百合。随即全部买下,插入瓷瓶,置于我的书桌之右。清香满室,有时于蟹行鸟迹之中倦怠了,移目对此君,神思转而飞向青山深处”,通过此段日记的引用,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作者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通过引用日记来释放情绪,倾诉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展开余下试题最后,开篇引用作者自己的日记,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句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遍山萱草丛生,犹如山岳女神的头发,其间到处点缀着无数山百合,简直像自己亲手簪上去的”,将萱草拟人化为山岳女神的头发,将山岳拟人化为女神,通过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无风时天鹅绒般的绿毯上织满了白色的花纹。一阵风吹来,满山茅草绿波摇荡,那无数白花宛若水面上漂边着的浮萍”,将萱草比喻为绿毯,并再将绿毯比喻为天鹅绒,层层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将“白花”类比为“浮萍”,使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表现一种物我交融、情景交融的感受。
作者写百合花时就为她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如似神女“头发”的草,无风时置草如“天鹅绒的绿地毯”,以此为背景的百合花就如织满了的“白色的花纹”;风吹时茅草如“绿波摇荡”,以此为背景的“无数百合花”就象“水面上飘动着的浮萍”。背景不同,花的情态不同,有静态有动态,再加上比喻新颖生动,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愉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结合第⑧段内容,作者将白百合比作仙女,“仙女高洁、悲天悯人、充满希望的微笑、清雅过世、天使的清秀的面影”,作者以花喻人,表达自己渴望像白百合一样高洁、清雅、独立。
“生在荒草离离的浮世,而不杂于浮世。她虽然悲天悯人,泪浦凝露,面对忧愁,但时常仰望天日,双目充满希望的微笑。它生在无人知晓的山中,独自荣枯,无以为憾”,白百合也要面对俗世的侵扰,但她不杂于浮世,充满希望的微笑,表达了她坚强、乐观、豁达的精神。
“在山则花开于山,移园则香熏于困。盛开时不矜夸,衰谢时不悔恨”,白百合随遇而安,不怨恨,在任何地方都展现出优雅、智慧和美好的精神。
(三)(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姑苏台①
(明)沈周
把酒吊往迹,茫茫几鹿游。
兴亡两国②梦,感慨一台秋。
战叶风仍乱,争流江未休。
倾城美人事,残堞③暮云愁。
【注】①姑苏台: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建筑华丽宏大,供夫差娱乐。②两国:吴越两国长期相互征战,各有胜败,最终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发愤图强,灭掉吴国。③残堞: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10.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 )。
11. 这首诗歌押韵的字共有( )个。
A. 1 B. 2 C. 3 D. 4
12. 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诗句。
【答案】10 (五言)律诗
11. D 12. 运用拟人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暮云之愁,形象化地表现诗人游览姑苏台而产生的对于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怀古伤今情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此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故此诗是一首近体诗;又因此诗有八句,且每句为五字,故此诗为(五言)律诗。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诗中四联的末字“游”“秋”“休”“愁”都押ou韵,故押韵字共有4个。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画线句中,“残堞暮云愁”的意思是,眼看着姑苏台上这衰败残破的城墙,暮云也不得不为之忧愁。在这里,暮云是自然景物,本不会有喜怒哀乐,诗人在这里却说“暮云愁”,可见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作者为什么偏要用拟人体现暮云之愁呢?其实是因为诗人自己内心充满了惆怅之感。吴越两国的兴亡胜败、美女倾城的传说,都已如梦一般散去,只剩下残破的城墙和萧瑟的风、奔涌不息的江水,这不能不引发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所以,这里诗人看似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借“暮云愁”表现自己游览姑苏台而产生的对于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怀古伤今情绪。
(四)(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②。徵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②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③,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徵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③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④。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④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于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徵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⑤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⑤,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⑥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彭孙震孟,自有传。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注】①醵(jù),集资。②赙(fù),送钱物给办丧事的人。③切劘(mó),切磋。④像牙齿一样并列。⑤树皮可用于造纸的树。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却之 (2)工书画篆刻
14. 第④段画线部分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B. 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C. 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D. 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15. 将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
16. 联系文章④⑤两段内容,简要概括文徵明的性格特点。
【答案】13. (1)谢绝 (2)擅长,精通
14. C 15. 巡抚俞谏想要赠送他金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衫,说:“怎么破旧成这样?”
16. ①不屑于趋炎附势,性格耿直。②不慕荣利。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1)却:谢绝。句意:都谢绝了他们。
(2)工:擅长,精通。句意:精通书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格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