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3  2023-11-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11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11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巴尔扎克说道:“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物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人,那么他的作品就根本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在小说《玄妙的杰作》中,借一位艺术家之口,道出了如何使艺术形象获得生命的某些奥秘。那位画家说,艺术的使命不是临摹大自然,而是表达大自然,否则一个雕塑家给人造型,依样画葫芦地捏成一个复制品就行了。但实际上这如同一具尸体,与活人毫无共同之处,因为他还没有深入到形象的内在,还没有洞察它的种种变幻,并把它的精神形诸于外。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它的“血液”,它的“洋溢出来的丰满的生命力”“灵魂”“生命之花”。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这个说法十分精彩,它道出了艺术真实的精粹处。
要创造出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实、个别现象,特别是局限于事物和现象自身,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高尔基说,在文学中,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的描绘,“不能把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艺术真实性、并能令读者信服的现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同时,文学又要写单个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种真实情形,而是经过选择、取舍、概括、集中的事物。选择、集中后的单个事物,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意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就更加困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例如林黛玉、贾宝玉就是这种艺术真实的完整体。他们总是身处冲突的中心,编织着经纬,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总是按着自己特有的本性、愿望、气质行动,与各个方面、各种人物保持着灵敏的联系。这里的种种情节,交织着人物的同情和反感,反映了他们的遭际和归宿,突出了人物最稳定的性格特征,从中反映了整个社会生活。还有一类艺术的完整体——典型人物,在更高的程度上具有最普遍的、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它们概括了整个时代。正由于这点,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们的灵魂、精神中探知历史,而且从中也可感知现实。例如堂吉诃德,由于他以最普遍、最具人性的特征构成了他的不可摇撼的性格,不仅可以让读者窥知西班牙的历史过去,而且也让读者通过他而更了解我们今天的现实。
(摘编自钱中文《论艺术真实和艺术理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重要前提。
B.巴尔扎克认为,文学作品仅是复制真实的人物形象难以引起读者兴趣,唯有表现其精神、灵魂和特征方能动人。
C.文学需要描绘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但又要表现出现象的典型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这是作家在创作时的困难之一。
D.唯有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事物的最本质特征,从而帮助读者提高艺术审美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众多现象的选择、取舍、概括、集中,在作品中突出同类事物的特征,可以创作出高度的艺术真实。
B.克服生活的混乱状态,把复杂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改造成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才能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作品走向优秀的关键因素。
C.只要安排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的情节,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从而达到塑造典型人物的目的。
D.材料一“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更带普遍性”与材料二“选取……的东西,从而构造……的东西”,两者论述角度一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刘白羽发表的《草原上》等作品,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青春热血,他对世间黑暗的忧愤和对光明的向往。
B.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后,诗人李季写下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作品,奏响时代的强音,激励无数年轻人奔赴大西北,甘当中国石油的拓荒者。
C.巴尔扎克小说中描绘的每个场景都别有深意,例如《风俗研究》中的场景,从青年到老年、从乡村到城市,跨度极广,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D.狄更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创作了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他将个人经历融入作品,表达了对真诚、慈爱、纯良、正直等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
4.鲁迅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5.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部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展开余下试题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4分)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峰,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节选自《庄子·外篇·至乐》)
材料二:几复年甚少,则有意于六经,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师宿学。方士大夫未知读庄、老时,几复数为余言,庄周虽名老氏训传,要为非得庄周,后世亦难趋入。予尝问名《逍遥游》,几复曰:“逍者如阳动而冰消,虽耗也而不竭其本;遥者如舟行而水遥,虽动也而不伤其内;游于世若是,唯体道者能之。常恨魏晋以来,误随向、郭,陷庄周为齐物。尺鹦与海鹏,之二虫又何知,乃能逍遥游乎?”
熙宁九年,乃得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后举广州教授。岭南人士承几复讲解章句,闻所未闻,稍有知名者。改楚州团练推官,知四会县。新兴民岑探自言有神下之,越俗祈鬼相传,数郡推宗焉。新州捕得探兄弟妻子系治,探欺野人,言“吾能三呼陷新州城”。不逞子及老弱从者以百数。至城下,言不效,皆溃去。而新州声张,以为豪贼挟众攻城。经略使遣将童政捕斩,而官军所遇薪水行商皆杀之,亦檄几复护枪手策应。几复察童政部曲多不法,即自言经略司不隶将下,得以土丁捕贼。且言童政所效首级,莫非王民,斫已瘗之棺刳方娠之妇一童政之祸百岑探不足云。其后皆如几复所言。
(节选自黄庭坚《黄几复墓志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斫已瘗之A棺B刳方娠之C妇D一童政之E祸F百岑G探H不足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韶》,相传是舜时代的乐曲,韶乐九章,故名,一般在隆重的场合才演奏。
B.六经,指儒家的六部典籍,分别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
C.训传,解说词语文句,这里指庄子用寓言等形式阐述老子的思想经义。
D.教授,学官名,宋代地方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位居提举学事司之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讲述“鲁侯养鸟”的寓言故事,是为了生动形象地阐明:如果违背事物的本性,心怀好意也会导致结局糟糕。
B.黄几复认为,向秀和郭象用“齐物论”训注庄子,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读,误导了魏晋以来的学者,是一大遗憾。
C.新兴县百姓岑探,装神弄鬼,败坏良俗,蛊惑周边的百姓;新州府借此声张正义,却引发了豪贼聚众攻城。
D.黄几复认为,经略司没有好好管理将领部下,可以组织乡兵负责治安,不打算执行接到的檄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展开余下试题(1)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2)经略使遣将童政捕斩,而官军所遇薪水行商皆杀之。
14.根据材料二中黄几复对“逍遥游”的理解,简要概述材料一中“鲁侯养鸟”致鸟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秋小雨
陆 游
雨来一洗肺肝热,风过远吹禾黍香。
谁识山翁欢喜处,短檠①灯火夜初长。
望雨(其二)
邵 雍
久旱偶成雨,方喜慰愁苦。
虽能敛尘土,不能救禾黍。
【注】①檠:灯台,灯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是描写对象,也点明了环境。陆诗写出了雨的清凉,邵诗着意表现雨的洁净作用。
B.陆诗和邵诗虽然都写到了喜悦之情,但诗人喜悦的程度却有所不同。
C.陆诗写初秋时节的小雨驱散了暑热,邵诗写到久旱后的雨却未提及季节。
D.陆诗的“山翁”是指诗人自己,邵诗中虽未直接出现诗人但情感贯穿始终。
16.两首诗中,“禾黍”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造化,最后终归结于消亡。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雄阔壮观画面。
(3)古人描写秋天,多有沉郁萧索之意。但也有很多诗句写出了明丽的秋日风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乡土已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记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即便是没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___①___,也会培养起对乡土的独特感情。在今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我们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精神的乡土。如今,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们很多人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虽然身形出入在城市___②___的街头,但只要心里还有一片乡土,就不会失去淳朴而本真的天性,就不会迷失方向。神圣而纯洁的中国乡土,足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行稳致远。
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的确,人与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应该耕耘美丽的中国乡土,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___③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一个特殊的比喻句,请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分析该比喻句的特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___A___。
①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完成瘦身目的。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4至5小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
晨跑时___B ___,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___C___,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②夜跑一忌不宜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造成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
20.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从8月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天。
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
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题训练后会有习题答案。习题答案能作为标准,检查解题的步骤;也能作为模板,规范后续的作业;还能作为参考,启发全新的思路。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题目”。小到个人文理分科选择、专业志愿填报和就业岗位应聘等,大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已有的答案可以是标准、模板,也可以是参考。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解析】根据材料二,“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可以“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但原文没有提及其对读者艺术审美水平的影响。
2.(3分)A【解析】B项,原文没有提及克服生活混乱状态与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因此推断克服生活混乱状态是作品走向优秀的关键因素;C项,根据材料二“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可知,要塑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并非只安排情节即可,还需使情节成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构造人物最稳定的性格特征;D项,“两者论述角度一致”说法错误,材料一是从作品的角度论述的,材料二是从创作的角度论述的,两者论述角度不一致。
3.(3分)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能帮助群众改造自身环境,推动历史前进。A项强调的是作品反映出的创作者的思想;C项强调的是作品对社会生活的表现;D项强调的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4.(4分)①《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更强的普遍性,能引发读者的共鸣;②《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明清社会的时代产物,能如实地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是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作为唯一的创作源泉;②能否使读者感奋起来,推动时代的发展;③是否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的艺术真实;④能否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出典型人物。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解析】“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说法错误,她们被惊吓到,是因为“白布西式衬衫”容易暴露“我”的身份,情势如此危险,“我”竟然没有换装。
7.(3分)A【解析】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并非为了说明“当时的农村难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肇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