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你不让卸车,你不忍心烧这些青枝绿叶,你半天爬不起来。孩子过来拉你,问你:“妈妈,何必这样伤心。”你说:“你哪里知道,这树和你一样,都是妈心头的肉。”昨天,我采访时听人给我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泪珠滴在采访本里。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林业队解散了,你被调到工厂,调到副业队,但你的心没有走,你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林业队恢复了,一切从头开始。你又挺起胸到天山上去挖树,到兴安岭去采种。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阴差阳错,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它是你1960年从东北带回的第一批树种。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不管是路边的青杨,或村前古槐,或河边翠柳,我都会想起这棵松树,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 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过半百的王效英明眸中依然闪着火花,是因为她将青春献给了她最爱的绿化事业,献给最爱的理想,青春并未真的消失。 B. “文革”中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显然是不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不懂生态学。 C. 来到石河子后,冬天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冰壳;夏天烈日将皮肤晒红、晒黑,体现了王效英植绿过程中环境的恶劣。 D. 经历了“毁绿事件”后,王效英深受打击,一度精神有些恍惚,变得像祥林嫂一样不分对象地倾诉,被众人消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表明作者在见到王效英之后,对她沧桑的形象有些失望、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 B. “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这位好心的老林工人送树枝出于好心,然而好心办“坏事”,让王效英更为心痛。 C. “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我们在树下站立,不言不语,但却胜过千言万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 “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那棵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的樟子松已然成为王效英生命的象征。 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记人通讯,属于新闻范畴,但它却采用散文的形式,不落俗套,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B. 文章在写到王效英像祥林嫂时,神态描写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王效英在树苗被毁后几近崩溃的状态。 C. 文章主标题化用《看见胡杨就想起了你》的歌名,简洁明快,副标题交代通讯人物、身份,对主标题起补充作用。 D. 文章撷取几个典型事例,描述了主人公不畏艰辛,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的感人事迹,以真为本、以情取胜。 4. 为何“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请结合文本分析。 5. “细节让通讯鲜活”,文本中有哪些典型细节,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 D 2. A 3. B 4. ①王效英播撒新绿、深受毁绿打击、创造满城绿色。②王效英的青春化作了满城绿色。③王效英的生命已然和绿色融为一体。 5. ①“背上青筋突起”“红肿的手”“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等细节,刻画王效英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有助于直接塑造王效英为植树全心付出的形象。②“树下的沉默”的细节有助于以小见大,突出主旨,表达对全心付出的劳动楷模的由衷歌颂、赞美。③“泪珠滴在采访本里”这个细节,情感渲染,引发读者共鸣,侧面衬托了王效英感人的形象、可贵的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被众人消遣”错误。根据文本“满城人都同情你啊”可知,王效英并非像祥林嫂一样成为众人谈资,被众人消遣。大家对王效英有的是同情、哀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些失望、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见到王效英后,发现和自己所设想的不同,心里有些吃惊,并非是失望,更没有因此而采访兴致受到影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神态描写”错误,是动作、语言描写:如“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可知,毕业后的“你”决心去黄沙之野涂抹绿色。由原文“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可知,文革期间的“你”因绿色被毁而深受折磨。由原文“苗圃终于要回来了,林业队恢复了,一切从头开始。你又挺起胸到天山上去挖树,到兴安岭去采种。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可知,具有牺牲精神的“你”创造满城绿色。所以,王效英播撒新绿、深受毁绿打击、创造满城绿色。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绿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可知,王效英的青春化作了满城绿色。 由原文“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可知,王效英的生命已然和绿色融为一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可知,“背上青筋突起”“红肿的手”“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等细节,刻画王效英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有助于直接塑造王效英为植树全心付出的形象。 由原文“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可知,“树下的沉默”的细节有助于以小见大,突出主旨,表达对全心付出的劳动楷模的由衷歌颂、赞美。 由原文“昨天,我采访时听人给我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泪珠滴在采访本里”可知,“泪珠滴在采访本里”这个细节,情感渲染,引发读者共鸣,侧面衬托了王效英感人的形象、可贵的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①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先生。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 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 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③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 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④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特定历史背景即日寇南侵,临时成立的西南联大南迁。为写闻一多先生搭建了舞台。 B. 西南联大迁往云南时,闻先生参加步行团前往,万里长征,由此突出了当时国家的困境之巨、条件之艰。 C. 文人雅士的斋名是他们志趣的写照,朱自清、魏建功等人及闻一多被戏赠的斋名虽各不相同,但都有用心治学的体现。 D. 我听过闻先生开过的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其中先生的古代神话课要比楚辞课受欢迎得多。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闻先生点燃烟斗”,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随性,也暗示“楚辞班人不多”的原因。 B. 句子②中 “这样”,是指闻一多讲诗和画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讲法是并世无第二人的。 C. 句子③“出版了”单独成分句,突出强调不仅整理了笔记,而且出版了,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 句子④中的“颜色”是指李贺的诗在“黑底子”上所选用的颜色,可推断大多是极其怪异艳丽的色彩。 8. 作者评价“闻先生是一个好先生”,请结合文本试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战士•教授•脊梁;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流动的联大•不朽的精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B 7. A 8. ①专心治学、功底深厚、素养扎实。 闻一多先生文学功底和绘画功底都极为深厚,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讲解时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帮助讲解古代神话。②上课极为投入,表现力强,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很受学生欢迎。闻一多先生讲课时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引人入胜。③赤诚爱国、坚强刚毅,在为人上给学生做了榜样。④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有创见。 9. 甲组答案示例:①闻一多是一位强烈坚毅、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爱国战士。他参加西南联大步行团,万里长征。而且还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②闻一多是一位专心治学、博学多才、极具教学魅力、民主自由、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授。 他曾经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他讲解古代神话时将文学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绘声绘色。 曾经有不少学生穿越一座城来上他的课。③闻一多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国家危难中不逃避、勇担当。在学术研究中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在教授学生时引导学生有独到见解,不平庸。无论是作为中国人、爱国战士,还是作为学者、教授,闻一多都是我们的中流砥柱,是救亡图存、使国家独立强大的中坚力量,所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