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个时期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也比较多,但大多缺乏朱熹、张栻等人赋作的那种胸襟和杨万里等人作品的那种通透哲思,缺乏真诚和深厚。如袁甫的《觉赋》,探讨人对圣道的觉悟能力,把人心修养与天理万物及其发展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心学人士“心即理”“万物与我心契”的主张。该赋反复宣扬的由心之觉悟及于理,正是心学的悟道门径。问题是此赋既无生动的形象、铿锵的节奏、巧妙的文思,更无修辞炼句方面的深思,除了板着面孔说理,艺术欣赏性荡然无存。有些赋没有袁甫赋较为慎密的思致,只是借题发挥地聒噪着理学的观念,更是等而下之的作品,如傅自得的《味书阁赋》,丁椿的《尊经阁赋》等。也有的赋作文辞考究,结构紧凑,如王柏的《宋文书院赋》、方岳的《白鹿洞后赋》、韩补的《紫阳山赋》等。 辞赋创作需要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更需要对群籍的泛观博览,这些因素都被理学改造或者冷落了,尤其是通过科场衡文的手段,彻底改变了文人的知识结构。此时的辞赋,缺乏优雅的笔触、灵动的思致、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弥漫着迂腐的说教气息,充斥着鄙俚的冬烘做派,这正是理学穷理尽性的结果。 (摘编自《南宋后期辞赋创作探微》)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后期,由于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开始倾向于写实,文人们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景致小感悟去寻求生命的慰藉。 B. 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不仅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还使得辞赋创作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理学观念成为赋家们理解人生,反映自然、社会的准则。 C. 南宋的理学家们承认道统之外文统的独立性,但对宣教功能的过分强调,容易使其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张侃的《石首鱼赋》就是很好的例证。 D. 理学穷理尽性的追求,导致了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失去了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逐渐固化,充满了借题发挥的迂腐鄙俚之气。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南宋后期,辞赋多习惯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之以言理的尾巴。这种辞章结构,与理学中格物致知的思想有着紧密关系。 B. 真德秀等人致力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忽视理学理论层面的构建,导致了当时的辞赋创作成为宣扬、图解理学思想的传声筒。 C. 袁甫的《觉赋》不仅指明了心学的悟道门径,更有较为缜密的思致,虽文辞欠缺,但哲思通透。 D. 南宋后期的辞赋在宣扬理学思想上手段不一,整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品大多文学价值不高。 3. 下列作品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B. 所谓十分人,须有十分事。事苟不十分,终是未完备。事父尽其心,事兄尽其意。事君尽其忠,事师尽其义。邵雍《十分吟》 C.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D.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4.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委顿的原因。 5.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苏轼《赤壁赋》与南宋后期辞赋的不同。 【答案】1. D 2. C 3. D 4. ①国力委顿,理学文化昌盛。②理学在理论构建上没有大的建树,理学大家没有兴趣研究学术文化。③这一时期的文人缺乏前人赋作的胸襟、通透哲思、真诚和深厚。 5. 风貌上:苏轼的《赤壁赋》旷达乐观、潇洒飘逸。南宋后期的辞赋在风貌上低迷委顿,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 内容上:苏轼的《赤壁赋》,表现诗人解脱达观的自我精神,富有通透的哲学思考。南宋后期的辞赋,反映乱世、亡国之态,宣扬、图解理学思想。 形式上:苏轼的《赤壁赋》,写景、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运用灵活,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南宋后期的辞赋,采用“描写物象之后,缀之以言理的尾巴”的形式,所言之理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不能混融为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逐渐固化”错误,由文中“缺乏优雅的笔触、灵动的思致、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可以看出,“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失去了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是“失去了”而不是“逐渐固化”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但哲思通透”错误,由第五段“但大多缺乏朱熹、张栻等人赋作的那种胸襟和杨万里等人作品的那种通透哲思,缺乏真诚和深厚。如袁甫的《觉赋》,……”可以看出,“袁甫的《觉赋》”是缺少通透哲思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第四段的观点是: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使文学沦为理学的附庸。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是,辞赋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上言理的尾巴。 A. 苏轼《题西林壁》是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一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 B.邵雍《十分吟》是纯说教做人的标准,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 C.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都是表述“做学问要要勤奋用功、亲自实践”的做学问的道理,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 D.朱熹《观书有感》,前两句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描写了“半亩方塘”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后两句则阐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的读书道理。故最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