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文学的含义角度出发,文学的“文”本意为斑纹或图式,本身就指涉了文学的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建立“四学”将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开,文学的审美含义得以从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出来。曹丕《典论•论文》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不仅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提到首位,而且十分看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加之这一时期陆机的“诗缘情”、钟嵘的“滋味说”、刘勰的“情者文之经”等理论观念的自觉,以及萧统、萧绎、沈约等在音律方面的努力,谢灵运、谢朓、陶渊明等在山水田园诗题材方面的开拓,至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成为区分于哲学、政治、历史、道德、伦理等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意识形态。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就“携带”着浓郁的诗性传统。从庄子的“言意之辨”到《礼记•乐记》“物感说”的提出,从钟嵘的“滋味”到严羽的“妙悟”,从李贽的“童心”到袁枚的“性灵”、王士祯的“神韵”,从王昌龄的“诗境”到王国维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随处闪现诗性的色彩。批评文体既洋溢着浓郁的诗性光辉,也不乏理论的思辨光芒,真正实现了诗与思的融合。 可以说,《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传统文学批评著述本身就是富于美感与诗意的文学佳作,而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文章,也时刻充盈着批评家因情感的投注而闪耀的诗意光芒。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诗性批评善用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细腻的文学表现力,呈现出富于个性化、诗意化的批评格调,并以此来达到与读者心灵世界的共融与沟通。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传统与“文学化”特征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李萍《新时代呼唤诗性的文学批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已经建立起与中国文学传统、现实相匹配的文学理论和价值体系,这导致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 B. 改革开放后,古典主义等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大量涌入中国,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格局。 C. 文学批评的技术化和社会学色彩的增强等导致了文学的诗性光晕的淡漠,使文学批评家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身份特征。 D.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离,文学的审美含义得以分离,是文学成为特殊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过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使中国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闭僵化的模式,但也让后者陷入“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 B.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导致了文学批评逐渐由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的倾斜和位移,因此中国的主流话语在文学批评中出现了缺位现象。 C. 庄子的“言意之辨”与《礼记•乐记》中的“物感说”都是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表现,但后者主要强调情感共鸣。 D. 严羽的“妙悟”和李贽的“童心”均属于诗性批评的表现,体现出了一种诗与思的融合,闪耀着理论的思辨光芒。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和数字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研究。 B. 材料二通过对诗性与非诗性批评的比较分析,突出说明了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支配。 C. 材料二通过回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论证了诗性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占主导地位。 D.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文学批评,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影响文学批评的外在因素,材料二侧重于文学批评的内在因素。 4. 材料二提到,当下文学批评中的技术化和知识考古化趋势导致了文学诗性光晕的淡漠。请分析文学批评应该如何保持其诗性。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答案】1. A 2. C 3. D 4. 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积极尝试走进作品,理解和体验作者的艺术世界;用生动、具象的语言来描绘和阐释作品,以展现自己的批评灵感和想象力,让文学批评保持诗性。 5. 需要注意平衡专业批评和个人批评,(保证文学批评的专业性的同时,)尊重和鼓励个人批评的多样性;(全球化和数字化环境下,)也应当吸纳、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体系,更要注重维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或“诗性”的文化批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导致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新时代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国风貌的本土化文学作品层出不穷,逐渐建立起与中国文学传统、现实相匹配的文学理论和价值体系。相比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尤其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陷入话语权缺失的困境”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但后者主要强调情感共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庄子的“言意之辨”和《礼记•乐记》中的“物感说”都是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表现,但原文中《礼记•乐记》的“物感说”没有侧重强调情感共鸣。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研究”错误,材料一并未侧重强调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 B.“突出说明了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支配”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通过对诗性与非诗性批评的比较分析,并没有说明了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支配。 C.“……通过回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论证了诗性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占主导地位”错误。材料二只是列举中国古代的典籍,并未“回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没有明确提到“诗性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占主导地位”这一论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二提到文学批评趋向于考据式研究和逻辑性推理,忽视了作品的灵性和诗意,因此关注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使用生动、具象的语言来描绘和阐释作品可以恢复文学批评的诗性; 还指出文学批评家应该恢复文学家的审美判断和诗性创造,这需要批评家积极尝试走进作品,理解和体验作者的艺术世界,以此恢复文学批评的诗性光晕。
展开余下试题“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诗性批评善用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细腻的文学表现力,呈现出富于个性化、诗意化的批评格调,并以此来达到与读者心灵世界的共融与沟通。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传统与‘文学化’特征的集中体现”,用生动、具象的语言来描绘和阐释作品,以展现自己的批评灵感和想象力,让文学批评保持诗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近年来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去精英化、去专业化的趋势,个人批评话语逐渐兴起,因此,平衡专业批评和个人批评,尊重个人批评的多样性,可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材料一提到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环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着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体系的影响和挑战,材料二提到文学批评面临“诗性”消失的危机,因此,吸纳、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体系,同时注重维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可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做的玫瑰花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清晨,天刚麻麻亮,米娜摸着黑寻找那件无袖长衫的假袖子。她尽量不弄出响动,免得吵醒和她睡在同一间屋里的瞎眼的祖母。当慢慢地习惯了屋里的暗淡光线时,她发现祖母已经起床了。于是她就到厨房去问祖母把假袖子放在哪儿了。 “在浴室里,”瞎老太太说,“昨天很晚了我给你洗的。” “你别乱动我的东西。”米娜说。 “你的火气可真大啊,”瞎老太太说,“生一肚子气去领圣餐这可是亵渎神灵啊。”当望弥撒[注]的钟响起第三遍的时候,米娜从炉台上拿起袖子。袖子还是没有干,她也只好把袖子装上了。她来不及洗脸,就用手巾擦掉脸上残留的胭脂。从屋里拿出祈祷书和头巾,匆忙朝街上走去。过了一刻钟,她又回来了。 “弥撒我去不成了,”她说,“袖子还潮着呢,衣服也没熨。”她觉得好像有一股犀利的目光正在追逼着她。 “这可是第一个礼拜五,你却不去望弥撒。”瞎老太太说。 米娜关上房门,解开紧身胸衣的扣子,从里面掏出了三把套在别针儿上的小钥匙。她用其中一把打开了柜子下面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盒子。又用另外一把钥匙把盒子打开。盒子里有一封彩色纸的书信,用一根牛皮筋套住。她把信揣进胸衣里,把小盒子放回原处,用钥匙锁上抽屉。然后她把信扔进了厕所。 “你去望弥撒了?”妈妈问米娜。 “她没去成,”瞎老太太插嘴说,“我忘了今天是第一个礼拜五,昨天很晚了才把她的袖子给洗了。” 现在还潮着呐。”米娜喃喃地说。 “这些日子她可干了不少活儿。”瞎老太太说。 “圣诞节我得交出一百五十打玫瑰花。”米娜说。 不到七点钟,米娜就把用来制作玫瑰花的东西——一个装满花瓣和铁丝的篮子、一盒皱纹纸、两把剪刀、一轴线和一瓶胶水——搬到堂屋里。过了不大一会儿,特莉妮达来了。她是来问米娜为什么没去望弥撒的。 “我没有袖子。”米娜说。 谁还不能借给你一副?”特莉妮达说。她和米娜一块干起活儿来。特莉妮达是卷花瓣的好手,米娜腾出手来,把绿纸裹在铁丝上做花茎。她们俩不声不响地干着活儿,不知不觉太阳已经照射进挂着风景画和家庭照片的堂屋里。米娜裹完花茎,把脸转过来瞅着特莉妮达,脸上露出钦佩的神情。特莉妮达干净利落地卷着花瓣,几乎看不出她的手指头在动弹,两条腿紧紧地并拢在一起。米娜用眼瞅着特莉妮达脚上穿的那双男鞋。特莉妮达低着头,装作没看见,两只脚也没有往后动一动。她停下手中的活儿,问道: “出了什么事了?” 米娜朝她俯过身来说:“他走了。” 特莉妮达两眼一眨也不眨地凝视着米娜:“现在怎么办?” 米娜声音平静地回答说:“现在吗?没什么。” 十点钟以前,特莉妮达告辞了。 米娜去了一块心病,感到十分轻松。这时候,瞎老太太正在修剪玫瑰花。当她走进堂屋时,米娜正单独一个人坐在关着的窗子跟前,打算做完最后几朵玫瑰花。 “米娜,”瞎老太太说,“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就别和外人随便瞎说。 米娜看了她一眼,没有吭气。 “为什么你没去望弥撒?”瞎老太太问。 “这你比谁都清楚。” “要是光因为袖子没干,你根本就用不着离开家,准是路上有什么人等你,惹得你不痛快。” 米娜用手在祖母眼前晃了晃,好像是在揩拭一块看不见的玻璃。 “你可真会猜。”米娜说。 瞎老太太又提起了另一件事:“你总是在床上写啊写的,一写就写到大天亮。” “是你亲手关的灯啊。”米娜说。 “可是你立刻就打开手电筒,”瞎老太太说,“听你喘气的声音,我当时就能说出你在写什么。” “好吧,”她极力保持镇静低着头说,“就算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了“没有什么,”瞎老太太回答说,“不过就因为这个,你没有领到第一个礼拜五的圣餐。” 米娜的母亲手里拿着大把带刺的花束从走廊另一头走过来。“出了什么事了?”她问。 我发疯啦!”瞎老太太说,“不过,看起来只要我不乱扔石头,你们还不会把我送进疯人院吧。” (有删改) [注]弥撒: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的面饼与葡萄酒来祭祀天主。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小说叙述了米娜找借口说祖母头天晚上替她洗掉的假袖子没能干而没有参加弥撒活动,于是一整天和祖母生气的事情。 B. 瞎老太太以其生活经验告诫米娜:要幸福就要谨慎说话。其实特莉妮达只是米娜的伙伴,而在瞎老太太的眼里却是让人忌惮的外人。 C. 小说写米娜用手在祖母眼前晃动,好像在擦拭玻璃,这个细节反映米娜对祖母不尊重,想用这种奇怪的动作来吓唬祖母。 D. 小说最后一段暗示瞎老太太并没有疯,为了掩饰自己和孙女正在谈论的尴尬话题,瞎老太太故意说自己疯了,又暗示自己并不是真正疯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事件的交代、人物塑造等,很多是依靠对话来完成的,这样的形式使这篇小说显得相当简洁、轻快,并且十分精美。 B. 虽然小说叙述的事件很小,但作者为了把它写得更加神秘,一改传统现实主义手法,而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叙述。 C. 小说运用了客观叙事视角,记录了一个好似未经剪辑的生活片段,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极为鲜明生动,且又非常典型的人物。 D. 小说充分运用了“暗示”的写作手法,如主人公米娜出门后发生的事情作者并没有写出来,但后文的所有情节都和这个事件有关。 8. 小说中的米娜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应该把小说的题目改为“米娜的秘密”更好,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6. C 7. B 8. ①体贴老人:找东西怕吵醒和她睡在同一间屋里的瞎眼的祖母。 ②勤劳:瞎老太太说这些日子米娜可干了不少活儿;米娜说圣诞节得交出一百五十打玫瑰花。 ③有反抗心理:对祖母、母亲有所隐瞒。 ④向往爱情:夜晚偷着写情书。 9. 以“米娜的秘密”为题不合适。 理由:小说标题“纸做的玫瑰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爱情的凋零枯萎,含蓄蕴藉,以“米娜的秘密”为题太直白,缺乏意蕴;小说的重要内容是米娜做纸玫瑰,以“纸做的玫瑰花”为题切合小说主要内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C.“这个细节反映米娜对祖母不尊重,想用这种奇怪的动作来吓唬祖母”错误。米娜用手在祖母眼前晃,是她怀疑祖母有没有真瞎,因为祖母猜得很准,就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一改传统现实主义手法,而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叙述”错误。“传统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调换位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体贴老人:“清晨,天刚麻麻亮,米娜摸着黑寻找那件无袖长衫的假袖子。她尽量不弄出响动,免得吵醒和她睡在同一间屋里的瞎眼的祖母”,找东西怕吵醒和她睡在同一间屋里的瞎眼的祖母。 勤劳:“这些日子她可干了不少活儿”,瞎老太太说这些日子米娜可干了不少活儿;“圣诞节我得交出一百五十打玫瑰花”,米娜说圣诞节得交出一百五十打玫瑰花。 有反抗心理:“她用其中一把打开了柜子下面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盒子。又用另外一把钥匙把盒子打开。盒子里有一封彩色纸的书信,用一根牛皮筋套住。她把信揣进胸衣里,把小盒子放回原处,用钥匙锁上抽屉”,米娜把书信藏在加锁的抽屉里的盒子中;“你总是在床上写啊写的,一写就写到大天亮”,用彩色纸在深夜书写,对祖母、母亲有所隐瞒。 向往爱情:“你总是在床上写啊写的,一写就写到大天亮”“听你喘气的声音,我当时就能说出你在写什么”,夜晚偷着写情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以“米娜的秘密”为题不合适。 小说标题“纸做的玫瑰花”具有象征意义,结合和“米娜朝她俯过身来说:‘他走了。’特莉妮达把剪刀撂在腿上,说:‘不会吧。’‘是走了。’米娜又重复了一句”可知,米娜对特莉妮达说他走了,她和她的恋人分手了。玫瑰花历来是爱情的象征,纸做的玫瑰暗示米娜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被虚假的爱情所骗,含蓄蕴藉,以“米娜的秘密”为题太直白,缺乏意蕴; 结合“天色还很早,骄阳已经散发出暑热。不到七点钟,米娜就把用来制作玫瑰花的东西——一个装满花瓣和铁丝的篮子、一盒皱纹纸、两把剪刀、一轴线和一瓶胶水——搬到堂屋里”可知,米娜把用来制作玫瑰花的东西搬到堂屋里,指米娜正在制作纸玫瑰,小说的重要内容是米娜做纸玫瑰,以“纸做的玫瑰花”为题切合小说主要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盾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将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锁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郭、歧之广也,万国之顺也,从此生矣。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道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反,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锥,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诸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锥,殴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见A齐景公B景公致C廪丘以为D养E孔子F辞不受G入H谓弟子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本意是麻葛之类制成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指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 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他们分别开创了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 C. “辱王名”中的“辱”字和《兼爱》“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字的活用方式相同。 D. “追而不及”与“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及”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些合乎于义的行为不被世俗认可,但君子会坚持去做,虽然有些不合乎于义的行为,世俗看来行得通,但君子却不会这样做。 B. 在孔子看来,景公还没有实行他(孔子)的主张,却给予赏赐,孔子就知道景公太不了解自己并让学生们赶紧套好车离开,可见孔子在取与舍上不肯苟且。 C. 楚王虽然认为子囊的做法对楚国有利,但慑于天下悠悠之口,还是给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并把斧子砧板等刑具放在棺上表示处罚。 D. 之所以历史上保住国家与失掉国家的情况屡屡出现,多是因为君主们保住了国家也不知究竟是为什么,失掉国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将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2)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 14. 有人说石渚处于一个典型的“两难境地”,“两难”表现在哪?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EG 11. D 12. C 13. (1)逃回来的没有罪行,那么后世做君主大臣的人,都会用作战不利为借口而效法我逃跑。 (2)如今仍然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这大概就是因为它经常有像子囊那样的臣子吧! 14. 尽管父亲犯了罪,但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就是不孝;偏袒犯了罪的父亲是违法曲断,是对国家不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来以后对学生们说。 “齐景公”作“见”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 “孔子”作主语,主语前断句,“不受”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谓语后断句,所以EG处断句。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受辱;/使……受损失。句意:让君主的名声受辱。/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D.错误。含义不同。赶上;/推广。句意:追赶杀人的人没有追上。/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但慑于天下悠悠之口”错误。由原文“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锁其上”可知,主要是为了成全子囊之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