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元杂剧相对篇幅较短,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亦较集中,当然和动辄长达数十出的传奇没有可比性,不可能像传奇一样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元杂剧的文本相当具有严整性,一本四折,每折一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牌构成,结构规范。但这是音乐上的严整性,从戏剧角度看是松散和漫延的,文本结构仍有与手卷相似的特点,元杂剧末本的戏剧人物设置,更证明了这一点。元杂剧清晰地体现出讲唱的文本向戏剧文本的转化,其标志就是其代言体的特征,但这种转化并不能瞬间完成,从元杂剧大量末本中变换主唱者的现象,不难看到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讲唱艺术的若干痕迹。 应该承认,本戏,尤其是剧场演出的本戏,对情节整一性的追求更符合一般的戏剧观赏规律。所以,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 (摘编自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般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宋元南戏的文本,则超出了这一要求。 B. 由于多数传奇作家竞相以长度争胜,致使传奇作者对故事的铺排方式与“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缺乏戏剧冲突。 C. 传奇结构的“冷热相剂”,类似于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也使观赏者的欣赏过程不至于太乏味。 D. 传奇作家重视作品局部,顾及所有脚色,这样的传奇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演出过程中保有自由裁量空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琵琶记》之前,一本四折、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已风行,但《琵琶记》之后,传奇的文体更加自由。可见,戏剧的逻辑并未对其构成制约。 B. 不只关心生旦,而且在剧本中为所有行当设置展现他们能力的段落,传奇的这一特点对提升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 C. 以四折为一本的元杂剧和动辄数十出的传奇之所以没有可比性,是因为元杂剧的篇幅较短,故事集中,不能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 D. 随着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向剧场演出转变,观众的欣赏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戏曲文本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 3. 下列选项,没有使用原文所讲的传奇剧故事的铺排方式的一项是(3分) A. 梁辰鱼的《浣纱记》中,伍员和吴国的恩怨这条线与越国献西施这条线并无实质性关联;范蠡和西施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在全剧大部分出目里也分居吴越两地。 十校高三语文试题卷—2 (共8页) B. 李玉的《一捧雪》中,前一半的主人公是莫怀古,而从第 15出开始,故事的主要人物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位居极次要地位的莫诚成为这一折的主角。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全剧中心人物窦娥为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黑暗势力,构成彼此矛盾尖锐的双方。 D.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闺塾》《惊梦》中穿插《劝农》,在《骇变》《如杭》中穿插《淮警》,这些穿插与有迹可循的伏笔不同,粗看全无头绪。 4. 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补充完成下面的文本结构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