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3  2023-12-1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后练习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后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哀心喜悦。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郎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模索。
C.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D.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荒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神秘地画上了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B.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
C.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不承认的事实。
D.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叫作“菲默法庭”的一种秘密法庭。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马克思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他没有吓唬人,这是他的真切体验。
②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
③眼里没见过“黑”的学者,很难说他摸过科学的边。
④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⑤科学家正是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
⑥这里却有着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
A.①③②④⑥⑤ B.⑤③②④⑥①
C.③②④⑥⑤① D.⑤②④⑥①③
【课文阅读】
一、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后面各题。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惶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好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当然,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18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Vehmgericht(“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Vehmsericht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B.“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社会基础。
C.“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D.英国工人会走在这场社会革命前头,这种革命不但关系到他们的解放,也关系到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
2.第一段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3.选文最后,马克思总结出了怎样的历史结论?


二、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其为“微不足道的事件”。其评价与听众的期待产生了巨大落差,从而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
B.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
C.马克思在演说中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D.机器减少了人类劳动,使劳动更有成效。却带来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这说明工人们受到的剥削压迫之重。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小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留下了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时的那几分稚气,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住了正义;你们一定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住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千里寻亲,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我同样也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的饭菜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远离母校。请记住,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们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的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还得回到现实的社会;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也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们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将“被”华中大记忆!
(有删改)
1.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李培根校长再三叮咛,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永远记住,华中大是你们的母校,心中要时刻记住母校的精神。
B.要做好承受更多烦恼、磨难和艰辛的心理准备,因为它们必将引领你通向成功。
C.不要对现实有太多抱怨,因为抱怨无济于事,成功也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
D.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要直面现实,敢于竞争,充分展现华中大的精神风貌。


展开余下试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学校里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作者态度诚恳,表现出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现状的坚定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气势贯通,感情强烈深挚;演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C.文章最后两段中“被”都表示被动、不情愿地接受的意思,如作者最后说的“强加给你们一个‘被’”。
D.本文语言上整句和散句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灵活不呆板,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文采斐然。
3.如何理解“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着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不太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所代表的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能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地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纳一定费用。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语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正的世界。
C.文章写到安葬马克思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进入公墓必须先交纳一定费用,说明无产阶级事业在西方已难以为继。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2.本文的标题为“马克思之墓”,但文章开头却用了很大篇幅写英国“名流”的塑像和纪念碑,有什么用意?




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导师们①,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展开余下试题(《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第229页)”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上有问题,请把它改成正确的句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二、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三、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天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四、请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按照要求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不少于60个字。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使渺小而脆弱的人变得伟大而坚强。  


【片段写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200字左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在<人民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