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1  2024-01-2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温州四校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 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有不可自已的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与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个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个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 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 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牟钟鉴、胡孕琛、王葆玹《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 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 到了隋唐时期,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 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 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 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样。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家的代表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代表则是清修隐者,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请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 市【注】
冯 至
子胥忽然听到一片喧哗,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聚集着一堆人。 这些人围拢在一户人家门前,门前站立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满脸怒容,发出粗暴的声音说:“我住在这里,本来是清清静静的,不想沾惹你们,天天早晨打开门,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 但是几年来,城里不知为什么容不下你们了,在我的四围左盖起一所房子,右盖起一所房子,把我这茅屋围得四围不透气。 我住的本来是郊,不知怎么就变成郭了。 我当然无权干涉你们,但是你们真会搅扰我。 大清早就有女人们唱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外国歌,那样不自然,像是鹦鹉学人说话一般;晚上又是男人们呼卢喝雉的声音。 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剑术,晚上不能睡眠。 你们这些人——”
“你们这群败类,”他的愤恨促使他说出更粗野的话,“你们就和这些腐烂的鱼鳞虾皮一样 腥臭。”
这句话激怒了群众。 这人看着这群人的激动,便挽起袖子,他的两只胳膊上露出来两条文饰的毒龙。 当他拔起他腰间的匕首时,四围又是一片暂时的平静,平静中含着一些悚惧。 正在这瞬间,门内走出一个老太婆——
“专诸,进来吧! 你又在闯什么祸?”
那人听见母亲在门内呼唤他,他的愤怒立即化为平静,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个轻蔑的眼光,走进去了。
子胥在一旁看着这幕剧,心里有些惊奇。 他从那老太婆的口中知道,这个“人的憎恨者”叫作专诸。 他想,那些人从早到晚在搅扰他,使他不能清静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愤怒了,这愤怒,谁能平息呢? 只有那四围是和平围绕着的老母,因为他多少年平静的生活都是和他的母亲一同度过的,所以平静也永久凝集在他母亲的身上。
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吓了一跳。 他端详一些时,才认出是少年时太学里的一个同学。那人望着子胥,半惊半喜地说:“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认,你莫非是精于射术的子胥吗? 你怎么也会到这里来呢?”子胥还没有回答,那人接着说:“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同乡并不少。我在这里教音乐,你知道,一个新兴的国家是怎样向往礼乐……”
子胥不愿意遇见熟人,他听了这话,面前好像又看见有一片污泥,同时他想起方才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必定是这类人给传来的。 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却兴高采烈地说下去:“你来了真好,这里也有同乡会,自从申公巫臣以来,我们楚人在这里都很受人欢迎。 你知道吗,一个新兴的国家是多么向往礼乐!我除却教授音乐,还常常作几章诗刻在竹板上,卖给当地的富商们,他们很愿意出重价呢……
“前些天还来了一位同乡,据说他研究过许多年的祷杌,他在这里一座广场上讲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招来了许多听众。 每个听者都要缴纳一个贝壳,坐在前排的缴纳一个大贝壳,坐在后排的缴纳一个小贝壳,讲了几天,他背走了好几口袋贵重的贝壳……
“谁说时代乱不容易找金银呢? 金银到处都是。”
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好像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他无法回答。
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 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一到人间,就又难免遇到些拖泥带水的事,听到许多离奇古怪的话。 他一路的遭逢,有的很美,有的很丑,但他真正的目的,还在一切事物的后面隐藏着。 他意想不到,这里也有这样多的楚人,他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他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 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 不久,吴市里便出现了一个畸人:披着头发,面貌黧黑,赤裸着脚,高高的身体立在来来往往的人们中间。 他双手捧着一个十六管编成的排箫,吹一段,止住了,止住一些时,又重新吹起:这样从早晨吹到中午,从中午又吹到傍晚。 这吹箫人好像在尽最大的努力要从这十六支长长短短的竹管里吹出悲壮的感人的声音。 这声音在听者的耳中时而呈现出一条日夜不息的江水,多少只战船在江中逆流而上,在这艰难的航行里要显出无数人的撑持;时而在一望无边的原野,有万马奔驰,中间掺杂着轧轧的车声,有人在弯着弓,有人在勒着马,在最紧张的时刻,忽然万箭齐发,向远远的天空射去。 水上也好,陆地也好,使听者都引领西望,望着西方的丰富的楚国……


展开余下试题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围八九百里的湖泽,这比吴市之南的广大的震泽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再吹下去,是些奇兀的山峰,在山的深处有钢脉,有铁脉,都血脉似的在里面分布,还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宝石。 在里面隐埋……吴人听到这里,耳朵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听下去,好像登山一样艰难。
但是谁也舍不下这雄壮的箫声了,日当中天,箫声也达最高峰,人人仰望着这座高峰,像是中了魔一般,脚再也离不开他们踩着的地面。
这事传入司市的耳中,司市想,有人在这里吹箫,听说他既不要贝壳,也不要金银,可这是为什么呢?他必定是另有作用,要在这里蛊惑人民,做什么不法的事。 但当他也混在听众中,一段一段地听下去时,他也不能摆脱箫声的魔力了,一直听到傍晚。 他本来计划着要把这吹箫人执入圜土里定罪,但他被箫声感化了,他不能这样做。
他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这事禀告给吴王。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吴市》为第九节,写伍子胥到达吴市,在了解了吴市的一些情况后,采用了独特的方式向吴王自我引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被打扰了居住的清静,专诸忍无可忍,愤怒地斥责那些人像腐烂的鱼鳞虾皮般腥臭,这使得他和群众的矛盾激化。
B.仅仅是母亲一句简单的呼唤就将专诸要喷发的情绪收住,小说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专诸对母亲的孝顺,丰富了人物形象。
C.经过逃亡路上的思想转变,伍子胥由满腔仇恨的复仇者变成了智者。他化身畸人,用排箫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都化为了音乐。
D.作者融汇了多种形象、色彩、声音与情调,详写伍子胥在吴市吹排箫的场景,就像一曲交响乐,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7.关于文中伍子胥邂逅太学里的同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伍子胥的同学在吴国遇到伍子胥后,一直介绍来吴后的经历见闻,伍子胥丝毫插不上话。
B.听到少年时的同学的话,过度的兴奋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因为这和他想象中的吴国迥然不同。
C.“那人”两次提到新兴的吴国非常向往礼乐,为下文伍子胥化身畸人在吴市吹排箫做了铺垫。
D.“那人”实际上是试图发国难财的读书人,作者采用漫画式的写法,对他的行为予以讽刺。
8.小说中说“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 “隐蔽”和“表露”在本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9.史书中伍子胥到吴国之后借助吴王的力量终于复仇,而本文则以司市打算将伍子胥的事告诉吴王终结,并且作者也说自己不打算写“吴市以后的伍子胥”。这样的终结使全文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 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已。 愿王之必勿讲也。 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 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道,几尽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B.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C.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D.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臣以为燕、赵可法”与“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一尺约合23厘米,文中的“十仞”约18.4米。
D.“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秦军包围大梁城时,须贾告知秦穰侯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
B.须贾认为秦军战胜暴子,得到八县土地,不是因为秦军精锐和计谋完善,而是上天的宠幸。这次秦军进攻大梁,秦军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
C.须贾向秦穰侯表明,魏国召集三十万人留戍大梁,而秦国独自来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进攻不下大梁,秦军必定疲惫,那就前功尽弃了。
D.须贾建议秦穰侯,趁楚、赵两国军队还没赶到大梁,尽早让魏国献上绎地、安邑,与魏国讲和。秦穰侯接受了须贾的建议。


展开余下试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译文:
(2)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译文:
14.须贾告诉秦穰侯,秦国若接受魏国用少割土地来讲和,可以获得哪些好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闲 说①
王 建
桃花百叶②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③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④日日新。
鼓动六街⑤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诗歌创作背景在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②桃花百叶:重瓣桃花。③歌头:歌舞。④鬓样眉心:发式和眉妆。⑤六街:唐朝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街,这里指代整个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起笔突兀,写桃花百叶而不成春,寿鹤千岁而未成神,引发读者的兴趣。
B.颔联以鹦鹉、牡丹二事写出了唐代豪门贵族生活奢靡、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
C.第五句描写的状况可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印证。
D.最后一句批判了当时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
16.诗歌题为“闲说”,实则不“闲”,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中“ , ”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贾谊《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苏洵《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3)“长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思,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站在凤凰山下的荒野中,遥望西北,相去咫尺的长城沉浸在暮霭中,此刻,应该还有 ① 的游人吧? 我禁不住朝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 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那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的声波令我感受到了回声中挟带着的苍古气息。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靠得这样近,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 这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鬼使神差?古老的运河与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 ② 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在它们对视的眼波中,有倾慕,有祝福,有幽怨的诉说和相濡以沫的厮守。 但绝对没有嫉妒,因为它们本身太强大了,有足够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质上只属于弱者。 长城和运河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在惊悸中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倏地变成了网络热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 ① 。 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 ② ,还可能损害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 ③ 。 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应以侧卧位为宜。 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个软枕。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儿待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 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2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B.沈阳部队某团政治处按照党委的要求,准备召集连队干部开会。
C.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D.某事物在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感和求知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由“知”到“识”的过程……“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
——华罗庚
材料二:
一位年轻航天人的成长记录(节录)
时间 身份 成长事件
2013年 高二学生 观看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
2016 年 大二学生 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天宫日记”航天科普文章
2018年 研究生 在实验室研究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
2023年 航天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坚定的力量
兴华中学拟举行以“见识与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参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温州四校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C项,“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