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5 2024-01-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年1月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镇海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高一语文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新旧交替之际,“旧”文字与“新”文字往往出现混用的情况,还未习惯“新”文学的文人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文白交杂的。徐志摩的诗歌虽有时也文白交杂,但其文字赋予诗歌的“音乐性”却是独一无二的。“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诗最重音节。”关于分析新月派或者徐志摩诗作音乐性的作品已经数不胜数,单看声音这一点,徐志摩的诗歌的确还残留着古典诗歌中平仄的痕迹。徐志摩是从“旧”文学过渡来的文人,他非常清楚古文的创作规范,以至于后来在短短数年的留学期间,能有如此巨大的诗歌创作成就。或许是康桥的柔波给予了他创作的性灵,但自幼培养出来的扎实功底以及其自身的言语天赋才是帮助徐志摩登顶诗坛的主要推动力。
②诗歌与音律自是一家,节奏与音乐性促成了诗歌的歌咏特质。在胡适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时期,诗歌散文化已经发展成全民性质的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的憧憬与尝试的兴奋之情并未冲昏新月派的头脑,他们仍坚守诗歌的部分传统,那便是格律。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对此,李丹认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闻一多将诗歌的节奏命名为格律:“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虽然这个主张是闻一多提出的,但是“三美”①主张诠释得最好的却是徐志摩。
③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的诗歌被贴上“音乐美”的标签。卞之琳对其有此评价“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性(节奏感以至旋律感)”。商务印书馆刊出的《徐志摩全集•诗歌卷》收录了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192首。其中,就诗行形式来说,“参差建行”的诗歌一共有87首。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这种像构建建筑物一样的作诗方式,虽然只有简单的文字长短,但是它构建出来的结构美感往往存在情感张力,止于平仄以及音韵,那便要看这“文学大厦”的建设章法。徐志摩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不顶格的写作方式便是产生视觉冲击和音乐美感的秘诀之一,同时,它也影响着音乐的强弱程度。另外,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传统在非顶格诗歌中也有全新形式的体现。相对于工整的古典格律诗,空格的出现使现代诗歌产生了顿挫感,也赋予了现代诗更灵活的形式,增添了灵动飘逸之美。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山中》
④在汉语的文白转化过程中,很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语言的长度,用几个字便能代替冗长的文言文。现代诗歌适应了这种改变,产生了行与标点符号之间的不同形式。偶数行前空一格的写法使这首诗参差错落,如同明洁晓畅的口语一般。奇数行均为6个字,偶数行均为5个字,从字数上体现出节奏的“慢—快—慢”的律动,打破了固有的节奏范式。
浏览完整试题
⑤在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即为节奏,节奏是有变化的。在这首诗中,长串的字符传达绵绵细雨般的慢板节奏,夹杂着深沉又漫长的情绪,如莱茵河畔的涟漪般轻柔。精简的字符传达欢快活泼的快板节奏,夹杂着紧凑又明朗的情绪,如刚断奶的小马驹般活泼。此外,徐志摩善于在顺畅的旋律中添加不和谐的停顿,以至于给听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绪的积塞,如此诗奇偶数行之间的字数错落以及行前空格。《山中》是一首情绪悠扬、沉着缓慢的抒情诗。空格的存在不仅代表诗人情绪的转折,还无限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空格如同不被定义的文字,传达着不被定义的情感,这情感源于作品的意境以及意蕴烘托,也源于读者内心深处偶然产生的共鸣、想象或是回忆,“一方空格、万丈情愫”,也正是这错落的排布方式,使这一段本来平庸的陈述文本变得诗意纵横。
⑥从宏观上看,徐志摩还是一个善于把握情绪节奏的诗人。《山中》中的四个诗节,第一节,闹市中凸显宁静的庭院给人带来的片刻宁静,此刻这份宁静带给徐志摩的感受是愉悦欢快的。第二节则进入诗人的联想世界:明月松间照的山林是否存在“更深的静”。诗人的思绪总是纷飞缭乱的。此刻徐志摩的思绪早已带有思索时特有的惆怅与沉默。第三节,诗人似乎从片刻的思索中找到了结果,思绪开始纷飞,笔下展现出动态的描写,似清风攀附月光在山间流荡。这一节较之上一节,在情绪上又多了些许积极活泼的成分。然而情绪刚有起色,到了第四节又急速回落,最后一节,诗人想到自己爱人窗前的落叶,流露出对心上人的爱恋心绪,此刻全诗的情绪回归平缓。诗中情感的跌宕起伏与节奏的高低转换呈“起—落—起—落”之势,时而昂扬欢快,时而低沉凄婉,扣人心弦,起承转结间给予读者深刻的审美体验。
⑦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诗行形式结构以及情绪节奏对诗歌音乐化的重要性。“诗歌中的这种音乐化诉求,一部分的确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这种乐经中……另一部分则要在其所阅读、模仿或翻译的英语诗歌中寻找。”古代的诗人或多或少都知晓音律,在作诗之余也偶尔谱写乐谱,或是为他人而作,或是为自己而作。在今天看来,古典诗歌流传下来的音乐性则应该是至臻的创作资源。徐志摩扎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土壤,奋力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的养分,创造那个时代“具有中国古典主义特色的现代新诗范式”。
(摘编自周天逸《“旧”与“新”的完美融合——论徐志摩新诗文本结构》)
【注】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新旧交替间,“旧”“新”文字往往混用,徐志摩的诗歌也会文白交杂,但其文字为诗歌赋予独一无二的音乐性。
B.在胡适提出“我手写我口”时期,新月派憧憬、尝试新文学的同时仍坚守诗歌的部分传统——格律。
C.“参差建行”的诗歌占据了徐志摩诗歌的大部分,体现了其诗歌形式多样的特点,具有美感。
D.诗歌中的音乐化诉求部分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代的诗人或多或少都知晓音律,有的也会谱写乐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志摩能够在留学期间获得诗歌创作成就,离不开他的言语天赋,也离不开他对古文创作规范的了解。
B.闻一多认为诗的格律可以激发情感,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能够使诗歌区别于日常语言。
C.诗歌中的空格具有一定的好处,能让现代诗歌产生顿挫感,可以赋予现代诗更灵活的形式,增添灵动飘逸之美。
D.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诠释诗行形式结构和情绪节奏对诗歌音乐化的重要性,创造了现代新诗范式。
3.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山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中》中奇数行均为6个字,偶数行均为5个字,使这首诗参差错落,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节奏范式。
B.《山中》是一首情绪悠扬、沉着缓慢的抒情诗,诗中长串的字符传达慢板节奏,夹杂着深沉又漫长的情绪。
C.《山中》的行前空格,是徐志摩别具匠心地在顺畅的旋律中添加的停顿,给听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绪的积塞。
D.《山中》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并呈现出“起—落—起—落”之势的节奏,时而昂扬欢快,时而低沉凄婉。
4.段落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5.请根据段落④⑤中对诗歌“音乐美”的阐述,试分析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马蹄敲击着地面,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着长江,来到此,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江州,原来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大唐离李渊在晋阳起兵后一统中原称帝,已经过去近两百年。天下还是李家的,只是在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王朝已不可遏止地由盛转衰。一年多前,他还在宫中,悠哉地当着太子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极为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依唐制,东宫官员不得参谏朝政,但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没想到他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赶往千里迢迢的江州。
真是无妄之灾。之前他诗名鼎盛,也自觉才情弥天,便话锋犀利,针对时弊常出言不逊,其实不过是“济天下”的一腔热血,也以为是忠谏护君,不料却早已让朝中很多人暗生嫉恨。贬,这个词杀伤力太大了,把他内心捅得千疮百孔倒不在话下,关键是外界投来的冷漠与鄙夷的目光,炎凉的世态更让他万箭穿心。四十四岁,正是男人最好的年纪,他却已两鬓白发。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微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放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此处不留爷,爷去千里外,他立即孤身离京。“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这座别名又叫“浔阳”的小城,其实也不失为一块让智者仁者皆能乐享的宝地啊。
展开余下试题
何况还有酒有诗有朋友,更有那么多令他一赞三叹的美景。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恨歌》吗?
他最好的朋友是远在巴蜀的元稹,就是那个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悼念妻子的元稹。作为同科进士,他们性情相似,才情相当,竟也同因不畏强权、恃才放旷而前后脚遭遇贬斥,他到江州做司马,元稹则到西南的通州,最初做的也是司马。相见难,相思苦,只能互寄诗词慰藉,唱和不断。世象污浊,前程黯淡,生命间的情谊此时如此珍贵,它是一簇光,温暖并照亮了彼此。
所以他连夜赶到江边。即使要离去的不是元稹,他仍然不舍,心有戚戚。
突然想起两个人: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和曾任江州刺史、前些年已在苏州去世的韦应物。都是旷世奇才,诗情蓬勃。“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还有李白,是的,李太白!李前辈多么偏爱庐山啊,甚至不吝把香炉峰瀑布,夸张成“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他们仍活着,仍长衣宽衫行走在江州,那么,一起在山水间饮酒把欢,诗来歌去,将会怎样地宽慰被冷落于江湖中的惶恐与疼痛啊。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出发,他急步上前,一腔愁绪,把盏话别。
接下来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去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一首《题浔阳楼》。
2022年9月我登上浔阳楼时,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白鹭或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远处,红墙乌瓦檐角依稀可见,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栏眺望,今夕何夕?犹抱琵琶的歌女一闪而过,大弦小弦的乐音似隐似现。
年轻时我背诵过《琵琶行》,在岁月的磨损下,许多句子都已模糊残缺了。那时曾怀疑只是为赋新诗,江州司马才强说愁,泪无论如何都不至于那么滂沱而打湿了青衫。从九江市回来后,我买了两本《白居易传》来读,竟在某个瞬间也蓦然为之伤感了。
当初被迫离开长安,白居易内心一定沮丧、忿恨、恐惧相织,如果可以选择,他想必舍不下天子脚下的富丽繁华。一去千里,命运急转直下,竟也给了他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馈赠。江水,秋月,歌女,乐曲,一场突如其来的邂逅,刹时把他磅礴才华撞击出夺目的火花。一首不朽的千古绝唱,于是在那个梦一般的南方夜晚徐徐铺陈,应和着天上的星辰,在人间永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宰相武元衡被当街刺杀,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恶劣,突出白居易正直敢言的性格。
B.白居易湓江送别友人,想起了好友元稹,所以他对这位友人也恋恋不舍,心有戚戚。
C.祖父期望白居易居心平正,安然无虞,然而白居易并不顺遂,是他耿介性格使然。
D.“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表现了白居易由被贬时的沮丧转变为淡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篇通过对比呈现浔阳与长安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产生的巨大落差做铺垫。
B. 文章结尾描写江州秋天的风景,在想象中化实为虚,表现了对白居易的赞赏和仰慕,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C. 诗人的困厄遭际往往能激发诗情,《琵琶行》的成功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诗穷而后工”这一特点。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叙事写人,状景达意,语言明白晓畅又形象典雅。
8.本文写白居易被贬江州,他所看到的江州地理环境与《琵琶行》中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有所不同,为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在叙事上,本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相结合。试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桂林诸山记
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自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展开余下试题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邱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B.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C.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D.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余寓太守署中”的“寓”与《醉翁亭记》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意思相同。
B.“晡”指申时,即午后3时至5时。与“黄昏”“人定”同属中国古时的十二时辰。
C.“穆公”指秦穆公。死时以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三人均为当时著名贤士,故秦人作《黄鸟》诗哀之,称之为“三良”。
D.根据干支纪年法,乾隆元年是“丙辰”年。本文写于乾隆四十九年,应该是“甲辰”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桂林之山不同他处。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结尾补叙先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知山水之乐,衬托如今对自然且喜且愕的深切感慨。
C.桂林山奇水秀,山水相映。而袁枚却独写其山,无一语言及水者;就山而言,着墨的重点又在山之洞穴;对世人所推誉的溶洞奇观颇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D.与《登泰山记》的写法相似,本文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叙述其它景点;同时又在比喻素描中间杂以议论,使景色栩栩如生而又充满理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4分)
(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4分)
14.袁枚提倡“性灵”,即诗文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抒发心灵。本文写了作者游桂林诸山的过程及感悟,文中蕴含了哪些人世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木兰花①
[宋]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②,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①宋仁宗庆历三年,仁宗听信反对派攻击之言,中止范仲淹改革弊政的“庆历新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被罢相。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汉皋神女,曾解玉佩赠给郑交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是词人对青春与爱情的细腻思考。
B.现实之悲与春梦之美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感慨深沉。
C.青春爱情消失,美好生活不常,不如趁好花尚开痛饮花间,流露出虚无痛心之意。
D.语言清丽优雅,写情细腻含蓄,直写感事抒情,实际有所寄托,是有深意的佳作。
16.屈原因刚正不阿遭楚王放逐,沅江边游荡之际直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晏殊却说“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你如何理解两诗的差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 ”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2)苏轼《赤壁赋》中“ ▲ , ▲ ”两句写箫声能使蛟龙起舞,使寡妇落泪,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凄冷、幽怨。
(3)古代文人常借用“水”的意象表情达意。比如:李煜《虞美人》中“ ▲ ”,秦观《鹊桥仙》中“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2024年甲辰龙年春晚的临近,一个不太常见的汉字——“龘”成了热议的焦点。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龘”由三个龙字的繁体字形构成,“龘龘”就有六条龙,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六条巨龙一同凌空,多么霸气威武。“龙行龘(dá)龘(dá)”就是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可以说是相当形象了。
公众对于“龘”字的热议,凸显出我们的文化自觉。这个字虽为生僻字,但在公众的求知热情面前,却成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大家开始重新仔细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思考如何通过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可以说,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探索过程,(1) 。
甲辰龙年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这一选择充分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同时,“龘”字热议也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和消遣上,(2)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 ▲
(2)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树。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20.文中画横线句子可以改成:“他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他栽花,我就栽花;他拔草,我就拔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溪送客愁。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文字,完成第22-23题。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
上一篇: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