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5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2024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试卷类型:A
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2024.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 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 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B. 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 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 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 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 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 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B 4. A
5. (1)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
(2)①正确理解“神话”“传说”“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②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③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错,材料二中为“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提到记载的内容恰可与三星堆考古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考古队历史研究的作用。
B.“……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表明“神话含有史实成分”。
C.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
D.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结合“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分析,三者是互相包含的,“神话”“历史”既有属于“传说”中的,也有“传说”之外的。此项关系标示正确。


展开余下试题B.错误。
C.为西方概念关系。
D.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问,围绕“传说”与“史实”的相关内容筛选概括并比较作者观点即可。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紧密结合文章关于“古史传说及其价值”的相关内容筛选概括信息。
相同之处。材料一,“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在徐旭生著作中……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材料二有“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可见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
结合“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可知,和古史传说相关的概念“神话”“传说”“历史”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这需要正确理解“神话”“传说”“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结合“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可知,应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
结合“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应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姿百态。团湖边儿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楼把几个大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那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幅在《借东风》里扮演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挂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的亲水平台,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说,这些水鸟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大杂院走去。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③正当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一个劲儿小声劝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魂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他向听众挥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
耿老拨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展开余下试题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 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 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 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 第②句运用双关手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 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语言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 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8. 《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D
8. ①《借东风》广受赞誉,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
②再唱《借东风》,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9. ①展示人物心理。细微地写出了耿老感动于被认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
②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③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错误,描写“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既表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为耿老最终化解心中块垒创设了条件,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对鼓佬的刻意刁难”错误,“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表现妇女对自己所爱的执着,也为耿老的出场做了铺垫。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已说明《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找到文中《借东风》与耿老的关联,并结合情节分析其对人物的影响。
“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借东风》成就了耿老,使他享誉全国,广受赞誉,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但不能再登台使曾经辉煌的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致告别剧团。《借东风》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
“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再唱《借东风》,耿老找到了当年登台的感觉,并且人们都还记得他的演唱,这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可从人物、情节、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
“再也唱不出来了”,展示人物心理。“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人们都记得耿老的演唱,两句唱词就能听出来,表明人们对他表演的认可与喜爱,耿老因此而感动和欣慰,不由热泪盈眶。
“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本来唱得好被人们认出来,继续唱下去也很好,但居然唱不出来了,……这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唱不出来会怎么样?人们会喝倒彩吗?应该不会,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耿老会加入他们吗?还是“顾问”呢?这一结局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偲偲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
【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 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 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 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
B. 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山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