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 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 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 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 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 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 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 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 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 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 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 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 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 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 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 A 2. C 3. D 4. D 5. 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D.“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分析,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 由“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分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展开余下试题由“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分析,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 由“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分析,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 由“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析,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俨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怂”,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批是“天时地利人和”。 (节选自贾平凹《白浪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 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 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 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 B. 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 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 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8. 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贾平凹曾说:“写散文主要写自己的情绪。”作者的情感、语言的节奏、整体的文气都可以体现这种情绪,请结合文本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A 7. B 8. ①上联,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写丹江横跨五县,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③横批,照应尾段,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9. ①作者将对白浪街风土人情的赞赏蕴含在细致、生动的描写之中,体现了这种情绪。②文中语句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口语、书面语交错,其语言的节奏感体现了这种情绪。③文章语句间、段落间衔接自然,文脉清晰,形散神聚,其通畅的文气体现了这种情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以秦腔点化了主题”错。文章前两段与结尾呼应,暗示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湖北人生意的寒微”错。“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现的是其赚钱容易。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写丹江横跨五县。第二三段“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这街叫白浪街”,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上联“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就内容看,写了丹江横跨五县,及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2)文章的主体是第四至七段。第四段总说,介绍这条白浪街是陕西、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结点,且“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第五段介绍湖北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人情,第六段介绍河南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人情,第七段介绍陕西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人情。下联“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显然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 横批“天时地利人和”,与尾段“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相照应,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感、语言的能力。 情感上,白浪街是三省交界处,作者通过对白浪街 描写,展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如湖北人“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河南人逆江而上,去买柴买油桐籽,然后再拍卖,挣了钱,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陕西人“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地里活忙完就靠打麻绳挣零花钱,作者将对白浪街风土人情的赞赏蕴含在细致、生动的描写之中,体现了这种情绪。 语言的节奏上,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秦人骂‘怂’,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分析,文中语句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口语、书面语交错,其语言的节奏感体现了这种情绪。 文气上,由“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分析,文章语句间、段落间衔接自然,文脉清晰,形散神聚,其通畅的文气体现了这种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 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 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 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