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5  2024-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三2024年2月深研联考卷试题(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普通高中2024年2月深研联考卷
高三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说的这“根”线叫宇宙射线,就是“来自宇宙的射线”,简称宇宙线。
人们是怎么发现它的?它跟我们熟知的种种射线有啥区别?
宇宙射线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一个困扰人类近一个半世纪的谜题。是什么电离了空气?18世纪,人们对电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向法国皇家科学院提交了多份关于电磁现象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份报告说,他通过一个基于验电器原理制作的扭力天平实验得出结论:由于空气的作用,该装置的电量不能永久保持,总会以自发放电的形式泄露电荷这就是困扰了人类近一个半世纪的空气电离之谜。
1903年,卢瑟福在库仑结论的基础上,认为是辐射导致大气电离产生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碰到金属箔片,中和了金属箔片上的电荷,就像是“偷”走了验电器中的电荷一样。他用铁和铅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电离速率几乎可减少约三分之一;但验电器内部的空气还是会发生电离,大约是每秒每立方厘米有10对离子产生。卢瑟福进一步提出设想,也许有某种贯穿力极强的辐射从外面进入验电器,导致空气电离,龟离产生的电荷中和了验电器上的多余电荷。
为了确定这种辐射从哪儿来,科学家上铁塔、去水下、飞上天……当时,人们对于辐射的认知还停留在“它们来自放射性物质主要是矿物质衰变”的水平,认为放射性元素来自地壳或者是它们产生的放射性气体“氡”。卢瑟福自然也认为,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产生辐射导致空气电离,并且给出了检验方法:如果这些辐射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那么辐射强度应该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这个道理就像烤火,火焰就是一个会向外辐射热量的辐射源,当我们靠近火源时,就会获得更多热量,感到热;远离火源时,就会感觉到冷。
为了确认辐射的来源,1910年,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带着更加灵敏而可靠的新型验电器登上324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他发现电离现象随着高度增加变弱,在塔顶的辐射大约是地面的64%。这一结果无疑支持了卢瑟福通过屏蔽验电器得出来的结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
在沃尔夫的实验后,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分别在陆地上、海上和热那亚海湾的水下用验电器做电离测量,发现水下的电离率比水面处略低,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即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
1912年8月,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气球飞行。当他上升到5300米时,发现空气的电离速率增加到海平面的三倍左右!他得出结论,辐射是从上方进入大气层的,也就是说辐射源来自天上。在1911至1913年期间,赫斯带着验电器一共飞行了10次,甚至利用日食与昼夜之间的测量对比,得出来太阳并不是射线的辐射源(如果是,那应该叫作太阳射线)的结论。


浏览完整试题然而,赫斯大胆的结论在当时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因第一个测出电子电量而闻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就是其中的一位。密立根把探测器放在无人操作的气球上,在15000米的高空测到的辐射强度不到赫斯测量结果的四分之一。根据这个不同于赫斯的结果,密立根认为根本没有地球之外来的电离辐射,辐射都来自地面。不过他很快就被自己“打脸”了。
1926年,密立根在加利福尼亚州群山中的缪尔湖(海拔3392米)和慈菇湖(海拔1577米)的深处做实验,把探测器放在水下测量电离速率。通过比较电离速率与湖水深度的关系发现,同样水深的情况下,探测器在缪尔湖测得的电离速率会快于慈菇湖,只有将缪尔湖的探测器再往深处下放2米,两者的电离速率才接近。也就是说2米水深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与近2000米的空气相当。
这一结果使密立根和更多的人信服了赫斯“辐射一定来自天上”的结论。这种辐射的射线实际上是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而非来自地面的放射性物质,所以密立根为这些“射线”取名为“宇宙射线”
最终,赫斯的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赫斯因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宇宙线研究历史上的第一枚诺奖。赫斯的高空气球实验无疑是科学探索史上最为壮美的一次飞行。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指出,“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一种地球外穿透性辐射的存在——宇宙射线,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
目前,宇宙线、电磁辐射、引力波被并称为探索宇宙的三大探针,也是贯穿粒子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三大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对象。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以及它们与高能天体演化,乃至宇宙的演化等科学问题也无不撩拨着人们的心弦。从宇宙线发现至今的一百余年间,宇宙线科学在物理学发展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始终丰富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高能宇宙的图景。
(摘编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库仑向法国皇家科学院提交的报告中阐述了通过扭力天平实验得出该装置的电量不能永久保持,总会以自发放电的形式泄露电荷的结论。
B. 卢瑟福认为辐射导致大气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碰到金属箔片会中和电荷,他发现用铁和铅屏蔽验电器,电离速率可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C. 密立根水下测量电离速率,得出2 米水深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与近 2000 米的空气相当的结论,这使更多人信服了赫斯的结论。
D. 宇宙线是探索宇宙的三大探针之一,宇宙线的起源、加速与传播机制以及一系列科学问题,无不引起人们的兴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瑟福发现,如果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那么验电器内部的空气便无法发生电离。
B. 密立根当时不接受赫斯大胆的结论,但很快被自己“打脸”,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
C. 因为实验证明辐射的射线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所以密立根为这些“射线”取名为“宇宙射线”。
D. 宇宙射线存在的证明,与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同样重要。
3. 下列选项,最符合原文画波浪线句子意蕴的一项是( )
A. 赫斯将气球上升到5300 米时,发现空气的电离速率增加到海平面的三倍左右,因而他得出辐射源来自天上的结论。
B. 赫斯的气球飞行结论并不被所有人接受,而密立根在缪尔湖和慈菇湖的深处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却让更多人信服。
C. 在1911至1913年间,赫斯带着验电器共飞行了10次,甚至利用日食与昼夜之间的测量对比,得出太阳不是辐射源的结论。
D. 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宇宙射线的存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4. 为了确认辐射的来源,科学家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结合教材中屠呦呦发现疟疾有效疗法的过程,谈谈在宇宙射线的发现过程中,可以看到科学探索者身上哪些精神?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在埃菲尔铁塔实验中,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得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的结论。②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经过实验,得出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③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气球飞行实验,提出辐射来源于天上的结论。④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证明了赫斯理论的正确性。
5. ①执着探索,潜心研究。屠呦呦经历上千次的失败,依然执着探索、潜心研究,最终取得成功。本文中的科学家们,对于辐射究竟从何而来,前后相继执着探索,潜心研究多种理论,最终得出宇宙射线相关结论。②大胆怀疑,严谨求实。屠呦呦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对之前的工作重点大胆怀疑,重新为青蒿设计了多种研究方案,严谨求证。本文中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敢于质疑赫斯的结论,到加利福尼亚的群山中做实验,严谨求实,最终证明了赫斯结论的正确性。③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屠呦呦勇于担当,第一个试药,以检验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后来工作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勇攀科学高峰。本文中的科学家们,为了确定辐射从哪里来,上铁塔、去水下、飞上天。不畏惧艰难险阻,最终证实宇宙射线的存在与来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用铁和铅屏蔽验电器,电离速率可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错误。原文是“他用铁和铅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电离速率几乎可减少约三分之一”,选项缺少修饰限制词“几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验电器内部的空气便无法发生电离”说法错误。原文“但验电器内部的空气还是会发生电离,大约是每秒每立方厘米有 10 对离子产生”,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B.“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错误。密立根只是得出了不同于赫斯的结果,无法推出“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的结论。
D.“与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同样重要”错误。原文是“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一种地球外穿透性辐射的存在——宇宙射线,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可见宇宙射线存在的证明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画线句“最为壮美的一次飞行”指的是赫斯的发现在科学探索史上的重大影响。ABC只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为了确认辐射的来源,1910年,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带着更加灵敏而可靠的新型验电器登上324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他发现电离现象随着高度增加变弱,在塔顶的辐射大约是地面的64%。这一结果无疑支持了卢瑟福通过屏蔽验电器得出来的结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可知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在埃菲尔铁塔实验中,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得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的结论。
根据原文“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分别在陆地上、海上和热那亚海湾的水下用验电器做电离测量,发现水下的电离率比水面处略低,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即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可知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经过实验,得出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
根据原文“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气球飞行。当他上升到5300米时,发现空气的电离速率增加到海平面的三倍左右!他得出结论,辐射是从上方进入大气层的,也就是说辐射源来自天上。在1911至1913年期间,赫斯带着验电器一共飞行了10次,甚至利用日食与昼夜之间的测量对比,得出来太阳并不是射线的辐射源(如果是,那应该叫作太阳射线)的结论”,可知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气球飞行实验,提出辐射来源于天上的结论。
根据原文“密立根把探测器放在无人操作的气球上……这一结果使密立根和更多的人信服了赫斯‘辐射一定来自天上’的结论……最终,赫斯的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可知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证明了赫斯理论的正确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我收集 2000 个方药,挑选出……640个,从其中的 200 个方药中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物”,屠呦呦经历上千次的失败,依然执着探索、潜心研究,最终取得成功。
本文中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在埃菲尔铁塔实验中,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得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的结论。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经过实验,得出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气球飞行实验,提出辐射来源于天上的结论。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证明了赫斯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家们,对于辐射究竟从何而来,前后相继执着探索,潜心研究多种理论,最终得出宇宙射线相关结论。这体现了科学家们执着探索,潜心研究的精神。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我收集 2000 个方药,挑选出……640个,从其中的 200 个方药中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物”,屠呦呦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对之前的工作重点大胆怀疑,重新为青蒿设计了多种研究方案,严谨求证。“密立根把探测器放在无人操作的气球上……这一结果使密立根和更多的人信服了赫斯‘辐射一定来自天上’的结论……最终,赫斯的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可知美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敢于质疑赫斯的结论,到加利福尼亚的群山中做实验,严谨求实,最终证明了赫斯结论的正确性。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大胆怀疑,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屠呦呦勇于担当,第一个试药,以检验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后来工作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勇攀科学高峰。“为了确认辐射的来源,1910年,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带着更加灵敏而可靠的新型验电器登上324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分别在陆地上、海上和热那亚海湾的水下用验电器做电离测量”,本文中的科学家们,为了确定辐射从哪里来,上铁塔、去水下、飞上天。不畏惧艰难险阻,最终证实宇宙射线的存在与来源。这体现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 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 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 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 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 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 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 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8. 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D 7. D
8. 示例: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 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
9. 示例一:
甲组短评思路: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
乙组短评思路: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描写”错误。应为议论。
B.“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错误。文中所写摘荷叶遮太阳、欣赏荷花等都是想象的情景,并非作者自己的实际行为。
C.“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错误。丛姓大叔意外康复体现不出荷叶的养生功效。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错误。句子④主要是表现作者为寻找新鲜荷叶而一路奔波的急切心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
作者“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表现了看到荷花时的惊喜。
“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敬畏。
“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作者想象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陶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围绕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或“以荷为媒”写短评思路。先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正确的理解,再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评论思路。
甲组:
“乡风”是本文写作的话题。由“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可知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荷韵”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在金桥,作者采想象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
“生态”是本文的主题。“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乙组:
“以荷为媒”中“荷”是本文的线索。
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看到莲花,觉得它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心生敬畏。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普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