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然而,赫斯大胆的结论在当时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因第一个测出电子电量而闻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就是其中的一位。密立根把探测器放在无人操作的气球上,在15000米的高空测到的辐射强度不到赫斯测量结果的四分之一。根据这个不同于赫斯的结果,密立根认为根本没有地球之外来的电离辐射,辐射都来自地面。不过他很快就被自己“打脸”了。 1926年,密立根在加利福尼亚州群山中的缪尔湖(海拔3392米)和慈菇湖(海拔1577米)的深处做实验,把探测器放在水下测量电离速率。通过比较电离速率与湖水深度的关系发现,同样水深的情况下,探测器在缪尔湖测得的电离速率会快于慈菇湖,只有将缪尔湖的探测器再往深处下放2米,两者的电离速率才接近。也就是说2米水深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与近2000米的空气相当。 这一结果使密立根和更多的人信服了赫斯“辐射一定来自天上”的结论。这种辐射的射线实际上是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而非来自地面的放射性物质,所以密立根为这些“射线”取名为“宇宙射线” 最终,赫斯的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赫斯因此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宇宙线研究历史上的第一枚诺奖。赫斯的高空气球实验无疑是科学探索史上最为壮美的一次飞行。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指出,“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一种地球外穿透性辐射的存在——宇宙射线,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 目前,宇宙线、电磁辐射、引力波被并称为探索宇宙的三大探针,也是贯穿粒子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三大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对象。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以及它们与高能天体演化,乃至宇宙的演化等科学问题也无不撩拨着人们的心弦。从宇宙线发现至今的一百余年间,宇宙线科学在物理学发展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始终丰富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高能宇宙的图景。 (摘编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库仑向法国皇家科学院提交的报告中阐述了通过扭力天平实验得出该装置的电量不能永久保持,总会以自发放电的形式泄露电荷的结论。 B. 卢瑟福认为辐射导致大气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碰到金属箔片会中和电荷,他发现用铁和铅屏蔽验电器,电离速率可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C. 密立根水下测量电离速率,得出2 米水深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与近 2000 米的空气相当的结论,这使更多人信服了赫斯的结论。 D. 宇宙线是探索宇宙的三大探针之一,宇宙线的起源、加速与传播机制以及一系列科学问题,无不引起人们的兴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瑟福发现,如果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那么验电器内部的空气便无法发生电离。 B. 密立根当时不接受赫斯大胆的结论,但很快被自己“打脸”,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 C. 因为实验证明辐射的射线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所以密立根为这些“射线”取名为“宇宙射线”。 D. 宇宙射线存在的证明,与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同样重要。 3. 下列选项,最符合原文画波浪线句子意蕴的一项是( ) A. 赫斯将气球上升到5300 米时,发现空气的电离速率增加到海平面的三倍左右,因而他得出辐射源来自天上的结论。 B. 赫斯的气球飞行结论并不被所有人接受,而密立根在缪尔湖和慈菇湖的深处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却让更多人信服。 C. 在1911至1913年间,赫斯带着验电器共飞行了10次,甚至利用日食与昼夜之间的测量对比,得出太阳不是辐射源的结论。 D. 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宇宙射线的存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4. 为了确认辐射的来源,科学家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结合教材中屠呦呦发现疟疾有效疗法的过程,谈谈在宇宙射线的发现过程中,可以看到科学探索者身上哪些精神?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法国科学家沃尔夫在埃菲尔铁塔实验中,比较了塔顶和地面两种高度下的电离强度,得出“辐射似乎来自地底”的结论。②意大利物理学家帕西尼经过实验,得出大气中存在一种与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无关的穿透性辐射。③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进行了气球飞行实验,提出辐射来源于天上的结论。④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证明了赫斯理论的正确性。 5. ①执着探索,潜心研究。屠呦呦经历上千次的失败,依然执着探索、潜心研究,最终取得成功。本文中的科学家们,对于辐射究竟从何而来,前后相继执着探索,潜心研究多种理论,最终得出宇宙射线相关结论。②大胆怀疑,严谨求实。屠呦呦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对之前的工作重点大胆怀疑,重新为青蒿设计了多种研究方案,严谨求证。本文中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敢于质疑赫斯的结论,到加利福尼亚的群山中做实验,严谨求实,最终证明了赫斯结论的正确性。③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屠呦呦勇于担当,第一个试药,以检验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后来工作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勇攀科学高峰。本文中的科学家们,为了确定辐射从哪里来,上铁塔、去水下、飞上天。不畏惧艰难险阻,最终证实宇宙射线的存在与来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用铁和铅屏蔽验电器,电离速率可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错误。原文是“他用铁和铅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电离速率几乎可减少约三分之一”,选项缺少修饰限制词“几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验电器内部的空气便无法发生电离”说法错误。原文“但验电器内部的空气还是会发生电离,大约是每秒每立方厘米有 10 对离子产生”,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B.“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错误。密立根只是得出了不同于赫斯的结果,无法推出“说明其气球实验毫无科学价值”的结论。 D.“与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同样重要”错误。原文是“赫斯的发现开启了理解物质结构和起源的远景,证明了一种地球外穿透性辐射的存在——宇宙射线,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可见宇宙射线存在的证明比发现辐射的粒子性和辐射强度随高度变化更加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