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3 2024-03-2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下期原阳一中高一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出卷人: 审核人:
本试卷共两张,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请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浏览完整试题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4分)
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看到北面有一个空位,就将车开过去,停好。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一滴雨正好落到他的脸上。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
“知道了。”出租车司机说。
雨没有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出租车司机横过两条马路,走进了一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整个店里只有两个顾客,这正是出租车司机此刻想要的环境。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个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味的薄饼,在靠窗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她会翻动一下小小的眼睛,笑一笑。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可是现在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之前,他已经送走了他出租车司机生涯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的思考。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听得出她的伤感。
出租车司机想去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她打来了这个电话。
“当然。”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也许是一个男人,他开始这样想。也许是一个女人,他后来又这样想。会不会是一个孩子呢?他最后这样想。想到这里,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不是。”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说。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
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还来不及拒绝,他们就上了车。
刚坐上车时,那个男人几次想开口,又都被那个女人冷漠的表情阻止了。男人终于开口说话了。“有时候,我会很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冷漠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
“真的。”男人说,“一切都好像是假的。”
“真的怎么又会是假的!”女人冷漠地说。
要到的地方到了。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
展开余下试题
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星期以来,出租车司机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之中。他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了,他却无法再让自己安静。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到他的女儿和妻子。她们邀请他回到过去。从前那些沉闷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了。当然,她们还会突然出现在他的出租车的前面。她们惊恐万状的神情令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他会重重地踩下刹车,陷入深深的自责。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才会重新记忆起事情的真相,他才会愤怒。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
他将纸杯里的冰块拿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手放到桌面上,他突然发现刚才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溶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溶化在桌面上的冰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块桌面了。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座城市了。对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这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感到了一阵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出租车司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B.“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人物日常忙碌的生活,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
C.出租车司机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
D.小说主人公没有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可见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将下未下”的雨,营造了阴郁的故事背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人物的孤独和悲伤。
B.出租车司机想到孩子时“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的反应,暗示了他失去妻女的痛苦心情。
C.小说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时切换薄饼店、载客途中、妻女车祸罹难后等不同场景,完成小说结构的时空并置。
D.小说主人公被称为“出租车司机”,可见他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
8.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两批客人”的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该小说“让人悲伤,而又给人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2小题。
文本一: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文本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不私A事上官B郡C遣督邮D至县E吏F白G应束H带见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径,西汉末的蒋栩隐居后在院子里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成为隐士住处的代称。
B.征辟,古代一种自下而上选任官吏的制度,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察举制。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C.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
D.仲秋,农历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孟仲季之序称为仲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
B.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
C.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非常舒适快意,总是吟咏不停。
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4分)
(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4分)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4)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8分)
长歌行
李 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展开余下试题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①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②。
【注】①贳(shì):出借,赊欠。②《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端借助桃李、东风、清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图景。
B.羲和是古代神话中驾御日车的神,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忆与赞美。
C.坚硬的金石也会消失殆尽,诗人借此表达消沉压抑的情绪,与前文形成了反差。
D.结尾诗人借典故以自比,表达自己微贱之躯,经受不住秋霜般无情力量的打击。
16.面对时间的流逝,李白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从“ ① ”中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② , ③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也很谦虚,从他“ ④ , ⑤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琴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之后“ ⑥ ”的动作可以看出。
(2)在古代诗文中“樽”指酒杯,比如“ ⑦ ”;有时也写成“尊”,比如“ ⑧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①随着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提升,使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而随着食品标签标示信息的增多,受传统标签版面限制,消费者难以获取更多食品信息,部分标签字号偏小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不便。数字标签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等形式更便捷地获取食品信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樊永祥告诉记者:“②目前已经有20余家企业的40余款产品加入了数字化标签的试点工作。数字化应用已经深入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各国食品标签管理的趋势,数字标签取代现有食品标签的一些功能应是趋势。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其完全替代实体标签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需要提升消费者对于数字标签的认可度;③二是需要食品企业将数字标签作为常态化的标签载体,在食品生产中按照标准要求规范使用,全面应用,逐步推开;三是数字标签要满足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食品标签的监管需求,通过数字标签的应用提升监管效率。”
在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④数字标签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宽了食品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⑤其多样化的功能会提升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兴趣,导致消费者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课内检测:(16分)
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民之从之也轻 轻:容易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喜爱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宗庙之事,如会同
B、构怨于诸侯
C、导大窾,因其固然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1、下列各句的句式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异乎三子者之撰
22、下列各句的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由知吾可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夫晋,何厌之有
2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庠序”在古代都是指代学校。古代的学校还有太学、书院等。
B、“晋侯”“秦伯”中的“侯”与“伯”都是爵位,按周代制度,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五等。
C、冠礼,嘉礼的一种,古代男子二十岁时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其举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
D、古代室内的座次,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其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
24、下列各句中加框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5、下列各句对《庖丁解牛》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视为止,行为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刀刃若新发于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3年至2023年,习主席10年10篇新年贺词,宛若一本“国家相册”。这本“国家相册”定格了许多“中国瞬间”。这些“中国瞬间“由普通人创造;积微光聚烛照,累瞬间成永恒。
“中国瞬间“给正在成长的我们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阳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不对。原文“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2.B选项“诗意的词汇往往借自经史典故”错。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
上一篇: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新乡”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