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  2024-03-2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学高一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社会公正的期许。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都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再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务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孔子基于社会公正,反对贫富过于分化,强调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众不能各得其所,不仅社会秩序不能安定,统治者也会有倾覆之患。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过多的贪欲,正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是一体两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颜渊》)民富才能国富,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提供了追求财富的机会,培育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通过财富分配和占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孔子财富观中蕴含的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相契合,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与此同时,在财富分配方面,既考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更要采取有效举措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刘宏伟《学界观点——孔子财富观的社会公正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基于社会公正,应该将财富观框定在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中。
B.孔子认为,获取财富时能否以义取财,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野。
C.孔子认为,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发挥人力资本可使民众富起来。
D.孔子认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能缩小贫富差距,使民众各得其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孔子的先富后教观,强调物质基础是教化民众和社会文明的前提。
B.作者基于孔子的财富观,主要论述了我国新时代社会现实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周密而充分地论证了孔子的财富观。
D.文章论证结构井然有序,先总论后分论,各分论点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义尚利,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不仅有逐利的冲动,也会有道德的萌动。
B.孔子认为,只要抑制住统治者的贪欲,消除贫富分化,夯实社会物质基础,人们就会做到谦逊守礼。
C.毛泽东的“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的论断,合乎孔子“先富后教”的观点。
D.孔子财富观中的社会公正理念,不能很好地为当今社会处理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柳辈之高文。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鲁迅关于唐传奇的具体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如“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等。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则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疏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一,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立论前提是:“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所谓“有意”是相对于六朝志怪而言的。但实际上,从文体渊源看,唐传奇源出于传记,而不是源出于志怪。鲁迅的立论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语义、分类角度来看,所谓的“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所谓“传奇小说”,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就文体而言,传奇小说大体以传、记为名,清楚显示了它与传记的承继关系。其次,从目录学的划分来看,唐传奇也一向被视为传记类作品,《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等都是这样归类的。与其说唐传奇源出于志怪,不如说唐传奇源出于传记。
第二,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先提出“唐人乃作意好奇”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其文体亦卑下无足论。”胡应麟认为,六朝志怪虽多“变异之谈”,但大都不是有意“幻设”,而是作者当作真事记下来的。唐传奇则是有意“幻设”,胡应麟称之为“作意好奇”,言下颇有不屑之意。
从《中国小说史略》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鲁迅引述胡应麟的话,是为了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结论。胡应麟只说唐人与六朝人的区别在于“有意幻设”,鲁迅则由此推出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把“有意幻设”当成了“有意为小说”,照他的理解,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
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看,鲁迅的推论是站得住的。“艺术内容的虚构性是近代意义小说的重要规定性,也是小说同实录文学的重要区别。”“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马振芳教授的表述,大体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大陆学者的共识,而鲁迅的推论与这一共识是吻合的。
只是,如果回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鲁迅的推论其实大为不妥。盖历史的事实是,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始于先秦。“在中国文学史上,庄派学者大约是最早正面而系统地提出以虚构想象来写人叙事的文学家。”《庄子》中的《盗跖》《渔父》《列御寇》等篇表面上是历史故事,实际上纯属虚构。这足以把鲁迅置于两难的境地:要么将《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视为“有意”写成的“小说”,要么放弃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两者必居其一。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否定。“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之不够严谨,由此可见。
第三,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里包含了一个假定: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否则的话,怎么能说“有意为小说”呢?而从历史的事实看,唐人虽有其小说观,但绝不同于今人的小说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意”地来写一种符合现代标准的小说了。或者说,唐传奇的确大体符合现代的小说标准,但唐传奇不是为了符合这种现代小说标准而“有意”写出来的。
许多学者之所以认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其成就之卓越辉煌,只有这个命题才与之相称。如果否定了这一命题,就相当于否定了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我看来,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有目共睹,谁也不能贸然加以否定。只是,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来揭示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则未免欠妥。如果一定要就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提出一个命题,我们的表述是:“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


展开余下试题唐传奇基本包括传、记两种体制。“传”较多地继承史家纪传体的传统,对人物的生平、出处、归宿等有相当完整的交代,文末通常还有一段论赞式的议论;“记”不大注意交代人物生平,而是截取人生的某一片段加以记叙。但无论是“传”,还是“记”,它们都属于史书一脉。因此,尚未辞章化的传、记只是历史文体,并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唐传奇“有意幻设”的虚构特征,唐传奇对私生活感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唐传奇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唐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传奇的骈俪句式与华丽辞藻,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可以说,在融合了辞章的旨趣和表现手法后,传、记就成为了传奇。唐传奇的那些符合现代小说标准的特点,就是这样产生的。传记辞章化开创了小说发展史的新纪元。当然,以辞章的方式改造传、记,并不始于唐人,而是始于六朝,但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却非唐人莫属。
(摘编自陈文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唐传奇大多叙述更加宛转曲折,文辞也更加华艳,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B.历代论者对唐传奇褒贬不一,或认为其格调低下,不如韩、柳的文章;或将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
C.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这证明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够严谨。
D.“传”往往完整交代人物生平,“记”则记叙人生中的某一片段,二者本属历史文体,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可见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关系。
B.六朝志怪小说虽多“变异之谈”,但都是作者当作真事写的,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
C.“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这一假定不能成立,所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也不能成立。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胡应麟的话,材料二的引用相对完整,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材料二是如何反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6分)


展开余下试题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
C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 如土委地 委:卸落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跨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 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因其固然 因宾客至葡相如门谢罪
D. 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玉楼春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注】①欧阳修时任颍州太守,即将离开颍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波浩渺,丝簧声声,词人以简练的笔触,概括出西湖的广阔与繁华。
B.裙带双垂,酒入香腮,描写出舞女正翩翩起舞的情景和不胜酒力的情态。
C.“杯深不觉琉璃滑”,描写视角从舞女转到赏歌舞的人,起到过渡作用。
D.本词意脉相连,含义深远,遣词精准,从容不迫,体现出雍容和婉之风。
15.叶嘉莹以“欣慨交心“来评价欧阳修的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形象是最突出的。“______ __,_______ _”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
(2)《登岳阳楼》中表现虚实交错、今惜对照的诗句是: ,

(3)《游园【皂罗袍】》中“ , 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有时听到别人说,他是多么苦读诗书,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候,就用冷水浇头。生活中虽然确有这种读书人,( )。我所说的读书,不包括这种为功名或为其他神圣目的的苦读。我没有这种经历,何苦自找罪受呢?对读书来说,我是惬意、舒服、自由地享受人生。身心放松地进入读书的状态,阅读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和安详。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眼望着新奇的风景,心情是那么舒畅;有时,又像是面对着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他讲那跌宕起伏的故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增添了别样的内容。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但我以为,那必定是苦读带来的,是为了目的而读
B. 那必定是为了什么而读,但我以为是目的带来的苦读
C. 但我以为,那必定是为了什么而读,是目的带来的苦读
D. 那必定是目的带来的苦读,是为了什么而读,但我以为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D.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_①__。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②_、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 ③_,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 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多样:有人选择与时代合唱,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鄂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