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名句很多,但李山认为“小子!何莫学夫《诗》?……”最有价值,因为这段话多角度指出了学《诗》的意义。 B. 有些学者反对古人教儿童以人伦,反对古人以歌诗诱发儿童的志意;王阳明认为这些人不解古人立教之意,观点庸俗浅薄。 C. 诗可以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孩子们都想象力丰富,民族就想象力丰富,孩子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者有密切联系。 D. 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诗教的最重要阵地,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努力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有补充和讲析诗词等等。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兴”,认为它触碰到了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 B. 材料二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儿童不读诗,就没有想象力,则我中华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 材料三指出,由于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未能得到传承与弘扬,不少学者呼吁诗教回归,以便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D. 三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话题是相同的——都围绕“诗教”进行论述,具体写作目的也相同——都倡议恢复诗教。 4. 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文本分析。(4分) 5. 某校高一语文教师打算每周课堂补充一首优秀古诗词,尚在犹豫,请你依据上述材料陈述几条理由以坚定其信心。(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秃手伯 牛汉 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 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 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 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 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 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 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 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 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展开余下试题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 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 B. 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 C. 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 D. 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 B. 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 C. 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 D. 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 8. 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9. 作品多次写到了“我” 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陵所杀。 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①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藉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②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仅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患,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咨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 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③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味鸣辰④,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我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玻、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 (节选自《新唐书•上官仪传》) 【注】①沙门:僧人。②中人:宦官。③嬖阴:受宠幸的女人。④牝咮(pìn zhòu)鸣辰: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B. 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C. 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D. 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11. 请比较下列实词的异同,选出相同的一项( )(3分) A. 比 岂雍州判佐比乎 比及三年 B. 始 始,忠为陈王时 始速祸焉 C. 礼 以礼改葬 礼天下之奇才 D. 怨 又恐后怨患 胥怨者民也 12.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古人幼时一般由父亲命名,成年后以字行,名反而不常用。古时男子十八岁、女子十五岁取字。 B. 在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中,“擢”“迁”都指官职升迁,“授”指授予官职,“转”指调动官职。 C. 起居郎,古代官职。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邮。起居郎的任务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这个记录文书就称为“起居注”。 D. 中宫,君主时代在建设宫城时,大多将皇后的宫室建于子午线上,位于后宫的中心,因而称之“中宫”。中宫,或称皇后,也象征皇后居住的宫室,如紫禁城坤宁宫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官仪博览群书,很有文学才能,唐太宗很欣赏他,常常将所写的文章给他看以征求意见。 B. 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但高宗摇摆不定,使上官仪陷入困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C. 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武后深恨上官仪;许敬宗构陷上官仪同梁王李忠谋反,是武后的想法。 D. 中宗时,上官仪的孙女儿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1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 (2)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5.唐高宗最后被武后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 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D. 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7.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3)《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一匾题一诗。命宝玉为潇湘馆、蘅芜院、 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各赋五言律。宝玉作了三首,黛玉 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浣葛山庄名改为“_________________ ”。 (6)《红楼梦》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久。”的制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______,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_____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______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______的祥林嫂,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 B. 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 C. 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 D. 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身体所受的折磨无法和精神所受的折磨相较 B. 与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C. 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希望 D. 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B. 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C. 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D. 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四、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中华之所以拥有文明之光,批判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林冲意识觉醒后在风雪中奋起反抗的批判,才得以揭示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正是鲁迅以笔为戈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才得以揭露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时代真相。不仅如此,正是魏征敢于直谏的建设心态,上书二百余道,才成就了太宗从谏改过的智举,为大唐开放包容的气度铺平了道路。正是王安石以盘庚之迁为精神武器,表明变法兴利除弊的建设决心,才一定程度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批判与建设”为主题,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对比论证。文章把读文与读图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②因果论证。文章指出了读图的危害,并解释了其原因。③举例论证。文章举读《红楼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非读图时代读文的益处。④引用论证。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5.①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功能,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②进行诗教,能够激活学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至关重要。③进行诗教,可以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 6.C 7.B 8.①“打水”“挑水”是秃手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与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把它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②“打水”“挑水”最能表现秃手伯生存的艰辛,活着的顽强,而其中的歌唱、幻觉等细节,凸显了秃手伯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心理创伤,使人物形象复杂、独特,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9.①《秃手伯》中,“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闪耀着人性之光。作品通过“手”,表现的是我对这个小人物的不幸遭际的怜悯、同情,对他复杂心理的理解,对他顽强不屈精神的敬重。我在精神上慰藉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助他,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②《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的伤疤的关注,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她对祥林嫂是嫌弃的、歧视的、冷漠的,甚至还有一些幸灾乐祸。 10.C 11.D 12.A/B 13.B 14.(1)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 (2)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以顺应人心。 (3)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 15.①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②在外被谗言胁迫。③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 16.C 17.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18.(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5)稻香村 (6)薛宝钗 19.A 20.C 21.C